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论”博弈”(十一)
作者:进生  发布日期:2016-10-12 11:04:48  浏览次数:1999
分享到:

今天,看到一篇报导,引用Domain 集团首席经济学家Andrew Wilson博士 的研究,说年薪8万元澳币的年轻人,作为首次购屋者,从今天开始,必须存下税后收入的39%,每周477元,并善用余下的725元,去应付每周的所有开销,包括房租,那么,也需要四年半的时间才能够存够钱,去付首次买房需要的20%的定金和印花税,去买一间低于50万的房子,是 独立房的话,恐怕在Parramatta 或West mead 地区是买不到的,若在6年前或许可以,但今天我看,在距离悉尼CBD55公里外的西悉尼或中央海岸,却依然有机会。可是我说的是“今天”,不是四、五年后的那里。因为博士说,前提是这段期间房价不上涨,租金也不上涨。如果房价上涨租金也上涨呢,博士说,你必须作出更大的牺牲,节俭生活开支,那就可能需要7年的时间才能买到房子,而这七年里租金的成本将增长10%以上。房价增长多少,难说,将这因数纳入“你必须做很大的牺牲”里去了。而且,博士的研究里,似乎没有提到银行这个关键角色的作为,是帮助因素呢还是反之。但是他提到了20%的首付,没提每个借贷人都会有的一个借贷上限是如何计算的。不同的计算结果会大相径庭。

我在《家》系列的十七里,谈到我的大孩子,去年四月间在中央海岸附近买的一间独立房,当时就完全仰仗银行的帮助,重新估值拿到了首付所需款项,之后看准下定后,交接前又成功申请到了80%的贷款,八月里便拿到了钥匙。之后过了8周,找到了合适的租户。如今,那个区域,就这间房屋,比照同一条街上几间同类型的房屋后来一年间成功售出的价格,已经上涨了25%。若再早买一年或一年半,房价却起码还要低10-15%,之前的8年多,几乎不涨,大地大屋,价格在50万之下,只是稍稍远离悉尼CBD 而已,可到悉尼火车也就一个小时。所以去年一份报告将该地区划入十年房价几乎没涨的十大地区之一。现在自然已经除名。而且那个地区,还有几个很大的项目在建或已规划,远景看好。

读者会说,这是幸运。对这幸运,我们直到今年三月间才知道,去年如果再晚5个工作日,那笔交易就告吹,同这个好运便失之交臂。稍晚几日,银行因调整借贷政策,会坚定地拒绝贷款给我孩子。这消息也才让我想起,孩子有一年申请贷款,银行方面曾主动提出可以100%贷款,儿子问我,我建议他拒绝,出于风险考虑,自己一直有一个算法,就是如果房贷利率升至7%或至7.5%,每年亏损一点,依然无恙才行;当时利率三年定息记得是5.2%。

我们完全不知道银行借贷政策在去年八月间已经如此严厉地收紧。

我倒是对孩子说,这个投资开始,上了一个台阶,承受日常生活的“巨大牺牲”去投资的日子过去了,今后要更紧密地联系如银行、借贷公司,去投资优质资产。

是不是有点懵懵懂懂?

当谈论澳洲年轻一代的购房梦境时,银行的政策远较年轻一代如何“作出很大的牺牲”更重要。澳洲有健全的法治、健康的人文环境。有钱人住富丽堂皇的豪宅,低收入人群也难见流离失所。在澳洲,平头百姓可以搞房地产投资,不会一个长假过了,说没有了买房资格。我在博奕(一)与(二)里也已经提到一些具体的实例。就我身边相处已经20多年的朋友圈,放眼看去,两口子勤恳打工,二十多年,有三、四套房产的不在少数。去年一位朋友,把自己的若干套房产让银行重新估价,套取了一大笔资金,跑昆士兰,买下了一个发展商整个的“Townhouse”群,原本他是想把一套带大地的独立房卖了去买这个交易,但跟悉尼的发展商价格没谈拢,便换了个思路,依然实现了自己的策划。

虽然近三十年来, 没听说澳大利亚也在大量印刷货币,象中国政府那样,但澳洲的矿企大量地开采矿产资源,价格成倍地涨着卖给中国,是也换得了巨量的美元人民币,政府靠税收也就有了巨量的收入,这税收花在了澳洲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惠及各色人等。 利用银行的房贷,作杠杆:20%首付,80%贷款,就是放大了4倍您的财力,而房价下跌,要跌到银行来信强制你增加抵押能力,却不易到那种程度。远非股市,一眨眼自己竟然出局,输得精光。不会的。八、九年了,一直是40年来最低的利率,4点几、5点几的利率,不是极好的机会吗?

这是我已经习惯了的思维。

几十年里,中国的平均房价上涨超过10倍,那条房产的巨流里自然养育了许多肥鱼,这些百万千万的富人,有能力反思尤其最近两年发生的事件:高利贷的破产和股灾的发生, 政府布局圈钱解困的大局控制,比如2008年时的要让股市上万点,结果从6000点跌到差不多1600多,去年的也是万点都可能,结果从5000点跌到3000多,能导致中蛊的中产者一夜回到贫雇农的地位;他们自然就会想跳龙门,上岸,免得成为别人的盘中餐。说是上岸,其实只是换一条水质更清晰的河流,这就是中国大量国企或民间资金流入澳洲的原因,他们不是“出世“,而是更加”入市“这里的房价相对中国硬件设施相当的城市并不高,略显便宜。城市人口的流入没有限制。“股灾”未必会在中国房地产重演,而且里面有老僧入定般打坐的投资群体,买下房后便置于脑后,不闻不问多少年的,还真有他的道理,摆到澳洲来就无法理解。政府没找到冤大头前不会解套“土地财政”,但未必能阻止人不如此提前担犹。一有其他合理考虑的原因,就会上岸。比如上篇提到的那位飞机上的老者,他不会认任何理由把上海的几百万价值的房子就是留在上海,给女儿将来去上海度假时享用,而会变现后转过澳洲来。华人,不会把金子埋在千里万里外,要埋也埋在紧靠厢房的院子里,对吧?独生子女政策,30多年,一对算是新中国第二代的夫妻,上面两对老人,那就是房产的双重来源。这就是资金源头,将资助第三代跨海见世界。无论中国房产如何兴衰,都不会影响这种来自千家万户的“家族考虑、家族的运筹帷幄”。这是国内的世纪常识。想想中国的中等城市人口都是几百万,近千万,这几百万的基数,在澳洲可是大城市了。那边一个零头的动弹,涌动到世界上哪一个国家,都是大潮。澳洲就更不必说了。这是海外华人谈中国;其他澳洲族裔谈他们的祖籍国,大方向不会有多大差别,只会在祖籍国资金流入上比不过大陆华人而已。澳洲,终究是地球上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