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论”博弈”(十二)
作者:进生  发布日期:2016-10-20 13:00:56  浏览次数:2018
分享到:

今年4月里吧,一天在Eastwood商场, 看到一个华人中介,在介绍中资的一个开发项目。我过去听后,觉得有吸引力。便第二天约了去实地考察。回来同儿子交流后,第二天便同内人一起按时到场。确实不错。顶楼,一房,169平米,室内100平米,两卫生间,一个同房间相连。一个车位。显见可以改装成很好的两房两卫。价位65万。附近正在建一个地下车站,地面上是新规划的商场,离车站不到800米。周遭地区是居住区,独立房多,罕见大的楼宇。真的不错。中介是个才来澳洲两年的新移民,他告诉我,他自己也已经买下了一个两房两卫的,80多万。我问他为什么不买这个一房的?他说,因为也有把它改为三房的考虑,他看好这个项目。我说这个可是顶楼啊,视野如此开阔,作为投资自住,都强过买两房。唯一不太满意的是两年不到就会交货。斡旋余地紧巴了点。哪知道回来同孩子一说,孩子说,爸,不能干了,年底到期的一个楼花,一分钱都借不到了。他正在紧张地联系房贷中介,看能不能找到肯借钱的小银行或房贷公司。

我还压根儿不信。可真是的。去年他联系的NAB, 断然拒绝了,还翻老账说去年八月的那笔房贷原本就不该贷出的。之后弄清情况,涉及中国客户的在澳洲大举买房,而且许多所谓“海外收入”是弄虚作假。四大银行不再接受海外收入贷款,正在彻查。这倒跟我们无关。但在贷款中介界内,已经感受到了银行内部调查的锋芒毕露。据说银行已经警觉快半年了,从去年7月起。这次的收紧贷款门槛,导火线就出在这里。当然也有担忧利率上升的。

可我觉得,这不该一刀切。我孩子每个投资项目,都有盈余,而且都有安排四、五年的固定利率,才4点几最高才5点零几。按我的经验,想不透。我问孩子不要通过中介,再找别的银行贷款经理约谈弄清楚。他说,没用的。他说银行很不高兴华人这样炒房,交20%, 借80%,买了一间又一间。我很吃惊孩子如此说,马上问他,这话你是听谁说的。他说中介说的。我说,你千万别受这种话的影响,这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思维,不是澳洲的。多年来,我接触的银行房贷经理,无论西人背景,华裔背景、中东裔、越裔,都从没有给我这种感受;他们都是认真地按银行的规则办事,你只需诚实地接受他们的财务审核,诚实地提出自己的申请,没有其他的问题。孩子说,现在银行不照你实际的房贷利率,而按7点几审核。我说这可以理解。但老客户也全部按新条例逐一重算?他说,就是这样。

我替孩子预约了St.geoge 银行, 这银行我打了20年交道,是印象很好的一间小银行,我也去。想看看到底银行如今怎么个思路。一位热情的女性房贷经理,她也自己投资了两间。交谈非常愉快,所有资料也是现成的,一一全部递交上去,因为小银行,她要按8.2%核算,我们说,ok, 算吧。她向我们保证,有一两天时间就能搞定。当然,整个交谈过程中,我同孩子绝口不提其他银行打听到的信息。结果,她说可以通过重新估值贷给一小笔款子,此外年底交接的物业可以贷到80%。这不风調雨顺吗?这才是正常思维。

走出大楼,我问孩子,怎么一回事?孩子耸耸肩。说,不管它,能贷款就好。孩子转身上班,我回家。

可还没坐下来,孩子一个电话打来,说那个贷款经理电话告知,对不起,她忘记新规定了,得重新搞过,已经超过个人贷款上限了,一分不能贷。

呵呵,遇上个搞乌龙的贷款经理?我不这样看。我告诉孩子,这次收紧,不会长久,会很快回复到正常状态的。

只是,刚看的那个一房,自然不能继续下去,很可惜只得放弃。半年后的这个楼花,成了问题。孩子说,把楼花转手吧。于是接洽中介,接洽律师,中介说可以帮助找客户,因为还有四、五个月时间,但价码大约好不了,律师说,还是有麻烦,弄不好会折损些。从来没有遇上过这种糟糕事。

这个楼花在北区,快三年多了,从之后销售的其他楼盘的性价比看,已经涨了许多,放手实在可惜。可这种事是不能赌的,虽然我确信银行的如此收紧,是自断财路,但澳洲的银行,大都私有,不是国家的,她只能小心谨慎,为股东们把关,看到某种风险,不敢拖下去,不弄明白便只能小心。她若闭眼放水亏了,澳州政府可不会印钱给她添进去,转转身把坏账抹掉。中国银行玩得转这里的银行可没这福气,这样,澳洲的平头百姓手里捏的辛苦钱,也就不会没来由地便缩水贬值掉。这是常识,无需粉饰的。而澳洲政府的如此严谨,也是她的没有中国政府那份福气与霸道。他不能象中国政府那样,宣布土地国有,便使得土地都成了各级政府的了,即便是农民的集体土地,千元征用转手就几万地拍出去,房企能挣大头?也不能象中国政府那样搞“外汇占款“,印人民币便多了一条方便的口实,实实在在地印着便是实实在在地让百姓的钱在不断地贬值,按2016年金融数据1-9月平均放水一万亿,这钱来得容易啊。中国的土地财政,更使得房地产成了国家的经济的主要支柱---官场说法是”重要支柱“,但官话说房企是主角,还不如说政府是主角来得诚实。不是要从侧供给的角度,从源头上看吗?否则大陆国人的感叹“除了房地产啥都不挣钱”就成了无源之水了。

所以,生活在澳洲便只能跟着小心的澳洲银行,也小心地应对自己的投资困难,终究大局上看没有理由埋怨澳洲的银行。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