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穿越千年去看海
作者:孙守名  发布日期:2017-08-19 21:20:11  浏览次数:1928
分享到:

上天是一位多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思接千载,驰骋想象,在广阔无垠的印度洋安达曼海纵情地抒写着诗行。他选取蓝天白云、碧海绿岛、飞舸游人作为美妙的意象,以至真至淳至美至爱作为基调,描绘出了一幅纵横捭阖的山水画卷。攀牙湾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人间仙境,更是安放我们心灵的诗意境界。

 三生有幸,在两三天的时间里,我激情满怀地纵览了太平洋的金沙湾,又纵身跃进了印度洋的安达曼海。我流连忘返,为异国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所感染,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叹。我喜欢波光粼粼的大海,喜欢脚下细软的沙滩,喜欢夕阳沉入海底的胜景,更喜欢对大海无穷无尽的遐想……

对大海的结识源于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尽管这位善良的作家把抒写的重点给予了美丽纯洁的海的女儿,但这部童话还是引起了我对大海的无限神往。那时,幼小的心灵里总是盼望着自己也能生活在大海之中,像故事开端的海的女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用美妙动听的歌喉去歌颂大海,歌唱蓝天白云,歌咏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一次与大海亲密接触是在二十多年前。看到眼前层层迭起的黄海波涛的刹那,我的心灵是怎样的一种震撼!海天一色,浩无际崖,波涛滚涌,声如洪钟。无边无际的烦闷与忧郁瞬间被涤荡得毫尘不染,海有多博大,心就该有多宽广。看着如织的游人,心内莫名地升起生而为人的自豪。

 再次接近大海是在北戴河,踩着温柔的沙滩,望着宁静的大海,耳畔忽然就传来了歌手潘安邦演唱的那首温情脉脉的《外婆的澎湖湾》,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夕阳,只有一片海蓝蓝……我的心顿时化作万道柔情,融化在这如诗如画的大海之中。

其实欣赏太平洋的金沙湾并非首次,十多年前也曾随团赴泰,也到过海边,也看到沙滩游人,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再加上人还年轻,缺乏阅历,只有激情,难赋诗意,对大海的认识就只能是皮毛,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不会有太多的感触。其实,少年看海,全是幻想;青年看海,满眼浪漫;中年看海,尚有激情;老年看海,风平浪静。难怪晚年的苏东坡看尽世事人生,不无感慨地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虽然看的只是风雨,其实是异曲同工。看海,难道不也是在看人生吗?

古人对海的理解更多地是寄予某种情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你看曹操来观大海了,这次是他北征乌桓班师而回。他“东临碣石”,看水,看山,更看“洪波涌起”,他甚至想像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这些都不是关键所在,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就是曹操所要抒发的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更多的古人不一定能有机会看到大海,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要想从内地走到海边,其中的艰辛和苦闷可想而知,当然不会有太多的诗意。于是,好多诗人只去凭想象“看海”,这里面抒发的还是与人生际遇相关的某种感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抒写的是时光易逝;“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的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的只是一种美妙的意境……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说实话,这里面再也没有了大海的影子。

西方作家则不同,他们对大海的诗情画意置之不理,而是将笔墨更多地倾注于人与大海的搏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品格。你看美国作家海明威笔下的那个瘦削憔悴、眼睛与海水一样蓝的圣地亚哥,他与汹涌的大海抗争,与强悍的鲨鱼搏斗,九死一生,最终虽然失败,但仍不失为一名“硬汉子”的形象。这种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品格,不知激励过多少富有浪漫情怀的年轻人,使他们在艰难险阻中奋力拼杀,通往直前,最后走上了一条铺满鲜花的人生坦途。

我喜欢大海,喜欢她的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喜欢她的雄浑与苍茫,更喜欢他的宽广胸襟与气度。我要静静地坐在海边,任海风劲健的脚步从身边走过,只看取身边的亲吻我脚踝的温柔的海水。

 大海是天地的灵魂,是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海蓝得透明,蓝得温暖,蓝得柔软,她就是要用蔚蓝点缀着天地,给予了我们无限的生机。读海,我们不仅要读出她的浪漫和诗意,还要读出她的精神和品格。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