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忆圆明园
作者:苏北  发布日期:2017-10-10 08:34:17  浏览次数:2605
分享到:

 多年没有去过圆明园了。不久前回京时偶然路过那里,第一次看到了新建的公园南门气派得像是王府,我沉思片刻最终没有进去。

随着国家的富强和奥运会的举办,今天的圆明园也真的是“起飞”了,而且经营的越来越红火。昔日门可罗雀而今备受瞩目,还是“爱国教育基地”呢。

七十年代末,由于家住中关村,几乎夏季的每个周末傍晚都要独自去圆明园转一转。当然不是去凭吊遗迹,而是被它独特的宁静、荒芜和颓败的景象所吸引。

那时的圆明园冷清空寂、游人稀少,如果骑自行车最多花费半个小时就可以抵达东门。沿着车辆稀少的狭窄公路穿过北京大学东门外府城路边的镇子和清华学堂西校门,再前行就可以看到圆明园石砌的围墙了。记得有几处围墙已经坍塌,从缺口处可以看到园内茂密的林子。 

当年骑车入园通行无阻,我喜欢沿着灌木丛中颠簸的小路去寻找“曲径通幽”的乐趣。兴致所至还会在一处处幽静的小树林中或是池塘边停留片刻,在夕阳中听着单调的蝉鸣,在余晖里看着归巢的飞燕,享受着傍晚的寂静与凉爽。时有收工的农民哼着京调骑车穿行在园内,车上还绑着铁锨锄头等农具。在距“大水法”不远处有一两座农舍,此时已升起袅袅的炊烟间或有小童的嬉戏喧声。

七十年代的圆明园依然充满着一种被洗劫后的凄凉,杂草丛生、荒芜满目,尤其是在冬季,光秃秃的树林在凛冽的寒风中被摇曳的发出呼呼的声响,给人以神秘的肃杀感。而最醒目的“大水法”遗址则是游人常聚的地方,那散落一地的汉白玉残骸早已被践踏的污迹斑斑,多少年来任由风侵雨袭,仿佛是个弃儿般被视为异样风景。

沉浸在寂静的圆明园里,没有去联想那场冲天的大火是如何吞噬了一个凝聚中国最高建筑艺术和无数珍宝的悲剧,更没有怀着义愤去痛斥丧权辱国的大清王朝和列强们的贪婪残暴,只是不谙世事的漫游。近年有史学专家的考证文章说,八国联军是凭借一些中国人的引路而轻易的入园进行掠夺焚烧的。这一结论引起了正统史学家的不满和争论,但我相信肯定会有其事。

直至八十年代初,由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拍摄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公映之后,这才掀起了人们对圆明园的兴趣和关注,社会上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呼吁要尽快恢复圆明园建筑的原貌。自此报载圆明园的文章日渐增多,而且园内还举办过一个小小的远景规划展览,酝酿着强烈的重建圆明园的复兴意识。

圆明园既是被强盗掠夺烧毁的一处废园,又是一册被尘封已久的悲怆史籍,记载着被洗劫后的一笔笔无法清算和估量的罪恶清单。或许是出于伤痛的禁忌,却在相当长的岁月里只能让它保持沉默。除了支离破碎的“大水法”的遗迹外,其它精美的建筑早已尸首无存,丧失殆尽的楼台亭阁和江南景致让古建筑学家们以无限伤感和惋惜的心情写出大量的文章去赞美它曾经的富丽辉煌。仅此而已。

圆明园真的能复原吗?我不能确定。但圆明园的诞生告诉我,推动历史前进和创造文明的是封建帝王和人民的共同之举,然而圆明园的最终命运又告诉我,当一个腐败无能的政府被异族列强侮辱与损害时却只能吞下卑躬屈膝的苦果,就没有了所谓的正义与邪恶之分,只有强悍与懦弱之别。

 八十年代的每个深秋时节,我按惯例是要去圆明园的,就像是与老朋友叙旧一样的自然亲切,那是为了感受秋天的韵味和魅力。的确如画家们所说秋天的色彩是最丰富的,在距离“大水法”不远处有一片漂亮的桦树林,黄褐色的树叶在秋风中不断的飘然下落,把地面装饰成为松软华贵的地毯,那种美是不言而喻的。秋景不仅吸引了美院的师生来此地教学写生也引来游客成群,圆明园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宁静。

九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北京下了不大不小的初雪,我特意冒雪来此观景,这是出国前最后一次去圆明园了。当我穿上冰鞋在白雪覆盖的冰面上驰骋并在湖中心环顾四周,圆明园此时已经凝固成为洁白素雅的世界,空蒙氤氲笼罩的园景给了我全新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无法把它与荒芜颓败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在这一天看到了湖边有工人施工和机器轰鸣不断,蓦然感到幽静得像是古堡般的园景恐将不复存在了。这场瑞雪虽然滋润了圆明园,却也预示着由此拉开了它被改天换地的序幕。

圆明园凝聚着我的精神向往,是我青年时代的乐园。时至今日我依然向往当年园内的荒芜野趣,喜欢每一处沟沟坎坎和弯弯曲曲的小径,喜欢静谧的树林下湿润翠绿的苔藓,喜欢无名的草花和葱郁的小丘与挺拔的白杨树林。每一次去圆明园犹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尽情地享受着欢愉自在,那真是一个心灵隐逸的世外桃源。

前些年曾在网上看到消息,说是圆明园管理处为了防止湖水的渗漏,打算利用冬季把湖水放掉,准备在湖底铺设防漏水的材料以期保住日见流失的湖泊景观。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和争论,环境保护专家说这是对大自然微循环的疯狂破坏,社会学家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典型的“外耻内愚”。

自那场雪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去圆明园。但每次回京时都看到了那块“上风上水上海淀”的广告牌,似乎说的就是距离圆明园不远而我却从未去过的上庄科技开发区。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已经矗立在圆明园的周围,由中关村通往圆明园的狭窄公路也早已被拓宽,看着来往不尽的车流滚滚与当年空旷萧瑟的景象相比,恍如隔世。

从网上的图片看到,今天的圆明园风景已经被修饰得越来越精致了,匠心修建了石桥画舫、水榭亭台和藕塘围堰,四季嬗变着春日柳绿、夏夜荷香、秋菊皓月、冬梅缀雪的画图,不仅让人们享受到贴近大自然的乐趣,也让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安宁和谐有序,切身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生活的富足美好。

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变迁是不理会念旧的。自然界永恒的规律就是生生不息、各领风骚、锐意进取。在国家开始富强的今天,我记忆中的那个古堡般的圆明园湮灭了,但是一个更有历史深邃内涵和更有生命力且更贴近平民百姓的圆明园复苏回归了,它无疑是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与厚爱,并有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归宿和福祉。


下一篇:乐山峨眉颂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