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多维度的文化思考--序洪丕柱《文化,无处不在的文化!》
作者:张奥列  发布日期:2017-10-11 21:30:53  浏览次数:3024
分享到:

我喜欢读洪丕柱先生的作品,不读则已,一捧读就会陷入一种沉思,不断咀嚼,不断回味,不断反思。丕柱兄是以一种学者的文化眼光,对生活作一种文化透视,把生活现象提升为一种文化意识。他已出版有多种著作,其核心视角,就是文化追溯,其描述主线,也是文化追问。可以説,斑斓的文化色彩,是洪丕柱创作的亮点,强烈的文化思辨,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

现如今,洪丕柱先生又奉上了这本新著《文化,无处不在的文化!》,既延续了他的这种写作思路,也体现其创作的最大特色——无处不在的文化。

我很高兴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为什么?我们常説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差异在哪里?我们常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为何冲突?我们期待中西方文化交融,又在哪一点上能交融?我们难免有困惑。在中国生长,深谙中华文化;在澳洲生活,又熟知西方文化;洪丕柱先生不断在中国/澳洲,华人/西人,东方/西方之间进行比较,以其生活实感,以其文化认知,尝试为我们解惑,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我和丕柱兄都是澳洲文友。他长期在布里斯本的多所大学任教,我一直在悉尼的多家中文媒体任职,虽远隔八百多公里,见面机会不多,但我常在各种报刊上读到他的新作,也多次在中国及海外的国际性文学会议上聚首交流。也许都是文化人,他身上那种淡泊、明志、不落流俗的书卷雅气,很容易感染我。跟他的作品一样,其人其文无时无刻散发着一种文化气息。我曾写过他的人物专访,关注他的文化追问,也曾写过他的作品读后,赞赏他的文化思考。文化,是他观察生活思考人生的支撑点。文化意识,充溢其生活中,渗透其著作中。

文化,是世界文明的创造,是人类历史的推力。如是,社会的深层结构是文化,人的深层意识也是文化。文化影响着社会形态,左右着人的思想行为。不过,文化与时代是一种双向关系。文化既改造着社会和人,社会和人同样也改造着文化。惟其如此,从生活中解读文化,从文化中阐释社会,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丕柱兄的这本新著,就是从某种生活现象切入,层层推进,揭示人类社会的某些本质,使作品具一定的力度和厚度。

虽然现在不乏文化思考的作品,但我特别欣赏丕柱兄这本新著的是,他的文化思考,不是单维度的文化思考,而是一种在中西方生活交集,东西方文化比较中所作的思考,也是一种跨地域跨文化跨古今的多维度思考。丕柱兄的视野比较开阔,眼光比较独到,因而作品多了点新意,多了点深意,也多了点让人思索的空间。

丕柱兄何以对文化情有独钟,尤其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比普通的中国人有更多的了解、理解和感触?这当然与他的家学渊源,与他的生活背景,与他的双语优势有关。他的父亲就是一个留学法国的博士,回中国任教时仍保留着不少西方的生活习惯,加上其深厚的国学背景和故乡的传统习俗,使其学贯中西,也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在其生活中。这无疑自幼影响着丕柱的成长。年轻时的丕柱虽然在市井里弄长大,但也吃遍了上海滩的西餐,通晓英语、法语并在学校任教。赴澳留学后,他更取得了多种学位,也包括获得国家三级翻译资格证书。他一方面在华人圈子中交往,另一方面他更多地泡在西人的生活圈子里。他在大学既教华洋学生专业课程,又专门培训中国来的公务员,还常常为政府官员、学校领导担任接待中国代表团的翻译,也经常赴海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到中国开拓教育市场。可以説,他游走于中西方生活之间、穿梭于中西方文化之域,并自觉融入澳洲主流社会。所以,他对中西方社会,中西方文化,都有亲身体验、切身体会,喜欢用一种国际视野来打量生活,透析不同文化基因下人的思想行为。

说起来,这本书的写作动因也蛮有意思的。他初来澳洲入学的第一天,就碰到东西方文化的撞击而始料不及。他原先自认为自己能説英语,爱吃西餐,也从父亲言传身教中接触到西方思想,应该説比较了解西方文化了。谁知,面对西人教授,其中国式思维与西方式思维出现了错位,因而重重地碰了壁。以他自己的话来説是“头破血流”。这反而令他清醒意识到,要真正了解两种不同文化极其艰难,两种文化的差异,对于中国人在异域生存有着重大影响。因而使他有意识地关注着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异同,并把这些微妙的感受,通过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历经二十多年,集腋成裘,他精选了部分篇章结集成此书,以期与读者分享他多年来的文化观察与生活感悟之心得点滴。

这本20余万字的文化散文集《文化,无处不在的文化!》,包括了63篇作品,就其生活话题而言,大抵可分为三类,一是谈生肖动物,一是聊日常饮食,一是侃行为习惯。説的都是生活琐事,日常情景。这些,也许我们会见惯不怪,习以为常,但作者却有一种文化的敏感度,观察的敏锐性,因而常有不一般的发现。

譬如吃鱼,不管吃什么鱼,我们吃了也就吃了,而作者却不。他发现,自己在中国吃的是河鱼,在澳洲吃的是海鱼,味道有别。进而观察到,西人爱吃海鱼,中国人爱吃河鱼,大家口味不一样,而且吃的方式也不一样。他竟从鱼骨的粗细,吐刺的难易,咀嚼出华洋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行为方式,也表达出他对做人道理的感悟。

又譬如,澳洲西人的店名和华人的店名大异奇趣。西人店名大都是以Cut Price(减价)、Payless(少花钱)、Discount(折扣)、Low(低廉)、Save Way(省钱方式)等等作招徕,以迎合顾客希望价廉物美质优的消费心理。而华人店名,则喜欢用金、宝、福、祥、兴、隆、昌、盛之类的字眼,不可抑制地表达出老板做生意发财致富的强烈意愿。即使店名、品牌、地名、人名的洋名中译,华人也喜欢与福气好运的字眼联系起来。作者从这些司空见惯的店名和译名中,把握到一种文化行为的因果关系。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店名文化的背后,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无论华洋老板,虽然都是想赚钱发财,但思维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是从自己出发,一个是从顾客出发,虽殊途同归于发财,但以老板为中心,或以顾客为中心,却是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

还有,华人讲养生,西人讲健身;华人爱热食,西人爱冷吃;华人动作快,西人效率高;华人重视送礼,西人喜欢甜言蜜语;华人面性思维,西人线性思维……诸如此类的生活细节,文化比较,人生感悟,几乎全书皆是,不胜枚举,可见丕柱兄身上充满了文化思考的细胞。从这些满目皆是的生活细节中,作者揣摩出人的文化行为,透视出社会的文化基因,从而让原先不以为然的我们,借助这种文化解读,对自身行为之使然豁然开朗,有一种猛然醒悟的思想撞击。

我还想指出的是,无论对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糟粕及生活陋习,丕柱兄都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本书对于母文化的批判,对于中华文化传统中的陋习、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尤其强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逆耳忠言的针砭,实则是作者希望具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传统,在现代文明的淘洗下蜕变更新,跟上潮流,焕发出更大的热力和光彩。

另外,虽然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表现,但人情人性是相通的,只不过,这种人情人性也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纵观全书,作者写出文化,显然又跳出文化,指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大概是想藉此探寻人类文明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某些真义吧!

以上谈及这本书的内容特点,文化内涵,也许会有读者认为,奢谈文化,一定很学术,很枯燥。不是的,这其实是一本有文化内涵的生活随笔,既有散文的情景交融,又有杂文的幽默风趣。作为教育家、翻译家、文学家,丕柱兄思想开放,文笔洒脱。他以散文灵活随意的轻松笔调,触景生情,随情而论;以杂文犀利洞察的思辨笔法,侃侃而谈,针砭自如,令你读来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掩卷沉思。

确实,读洪丕柱先生的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次灵魂自省的文化之旅。呵,文化,无处不在的文化,深入人的骨髓,渗透于社会血脉,铸造著社时代灵魂!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