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北京茶园》观感
作者:海曙红  发布日期:2019-04-27 14:07:40  浏览次数:2277
分享到:

Picture1.png《北京茶园》是澳洲画家费艾维瑟画于1936年的一幅画,当时他在中国写生旅行,对西方人尤其是艺术家来说,在那个时代在那样一个神秘的东方大国旅行,所见所闻肯定充满新鲜和神秘。在20世纪的澳洲画坛上,伊恩·费艾维瑟(1891-1974)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画家。一次世界大战时,年轻的他曾被俘囚狱四年,期间他学习绘画和日语,获释后在荷兰、伦敦等地受教习画,并为东方艺术吸引,此后长年在中国、印尼、菲律宾等地旅行。他在上海北京待过几年,中国书法和水墨画对他的绘画影响很大,以致后来形成了他东西融贯的画风,在澳洲画坛上可谓独树一帜。 

费艾维瑟于1929年最先到达上海,在那个被人称为“冒险家乐园”的都市里待了几年,学会些普通话后便到杭州苏州等地写生,一路写生旅行到了北京并爱上了北京,因为那儿是最让他充满好奇的地方。对一个善于观察的画家来说,目之所遇皆可入画。三十年代中期他在北京生活了一年多,画有多幅描绘北京周边风景和风土人情的画,《北京茶园》就是其中的一幅。

据画家回忆,当年他曾穿过北京的城门并贴着皇城墙根穿街走巷,有时沿着京城里安静的寺庙群落和王公花园转悠,有时挨着四合院边的土墙泥灰墙打量民居民俗。他发现北京的车马道很宽,每当牵骆驼的人走过,道上便会扬起片片尘土。他带着画夹穿行于窄长的胡同中,经过热闹的集市也会驻足观望,那儿的交易五花八门,从卖锅碗瓢盆的到卖驴马牲口的,从卖时鲜蔬果的到卖古董雅玩的。费艾维瑟喜欢在大街小巷观察写生,那是让他感到快乐之所在,而那些普通人正是他乐意描绘的对象。

北京的民土风情给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一些写生后来成了创作 《北京茶园》的素材。清末民初的老北京茶园其实是茶馆戏馆的混搭,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提到“北京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是朋友们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喝茶聊天听戏是老北京特有的文化习俗,但在一个外来西方人的眼中就很新奇。画家对茶园某一桌人进行了特别描绘,园中树下或藤架下,男女老少就着一张大桌子坐定,桌旁有人上茶,有人摇扇,有人谈天,桌子四周有走动和观望的人群,桌旁甚至还有两只猪正用嘴在地上拱食,真是堂堂济济一大家子,营造出了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画了一家子人好象还不够,画家把远处的风景、群山和树也画在了桌子后面,它们似乎也从老远的地方赶来,为的是来凑喝茶聊天的热闹。

《北京茶园》中的人物虽然只用了简约的笔法,姿态各异却又清晰可辨。费艾维瑟曾迷恋过中国书法,在线条运用上,他学着用东方的表现手法来画这幅画,从画中的人物形态勾线不难看出书法线条的影子。 此外,他的画中还能见到似有色粉划过的痕迹,也许是学中国画中的皴法吧,但表现出来的却是西画中与体积有关的效果,这或许可看作是他用来表现物体质感的一种创新手法。

费艾维瑟的《北京茶园》画成两年后,在英国伦敦红磨坊画廊首展时被私人藏家买下,此后在英国默默无闻地呆了数十年,直到本世纪初这幅画才公开露面。在2004年的澳洲克里斯蒂拍卖会上,新州美术馆毫不迟疑地购藏了此画,并把它看作是费艾维瑟的杰作之一、是流落外乡多年后“失而复得”的宝物,《北京茶园》遂成为美术馆澳洲绘画中的重要藏品。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