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一个家庭,两个堡垒
作者:笑君  发布日期:2021-08-02 10:09:38  浏览次数:1204
分享到: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分子。即便,还有些复杂的东西,也依然是一个很纯粹很幸福的生活存在。

何谓堡垒?原意是军事战略上用于防御的固有物体。延伸开来,便是难以攻破的事物与思想,是一个具有防守功能的“单位”。

一个家庭,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一个“战略单位”,既要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大众,又要有保守的底线坚持固有的一个“堡垒”。

一个家庭,为什么会弄出两个堡垒呢?

自从我成为“三口之家”,并且独立的支撑起一个“门楼”,也就形成了一个堡垒。这个堡垒很小,小到无人可以识得,也无人乐意问津。然而,这个堡垒的功能就如同一句俗话说的:麻雀虽小i,五脏俱全。有一个能够遮风避雨的窝,有一对四处奔波的夫妻,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小仔子。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走过来。一对夫妻已然不再年轻,一身疲惫,满目沧桑。当然,能够欣慰的是那个小仔子,早已成家立业,幻化成顶天立地的汉子了。而且,他也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小仔子,还不只是一个小仔子呢!

无需多说,家庭还是那个家庭,却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了两个“战略单位”。也就是说,我们老“两口”是一个单位。而那一对小“两口”以及两个宝贝孙子,又是一个单位。两个“战略单位”,且不就是两个“堡垒”吗。

无论怎么看,怎么想,都是必然的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是,在太太们的心里,却有不同的感受。忽然间,自己养大了的儿子却与别人成了“一家”,成为不在自己“同盟”内的一员。即便,天天相见,笑容却没有了早先的纯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地,父子、母子之间表现出了一种说不出来,却又很微妙的变化。有时候,言语之间,似乎多了一些藏头露尾的东西。有时候……

还是那个家庭,两代人、三代人之间,也有了一些摩擦。有摩擦,也很正常。夫妻之间,不也时常有些争斗吗!问题是,儿子居然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帮自己说话。尤其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自己生气,流眼泪了,儿子手中的纸巾偏偏递给了他的老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看起来很普通,很自然,却饱含着很不一般的意味。

大约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吧,一个家庭的两个堡垒便在这有形与无形之间形成了,似乎不起眼,也无关紧要,却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渐渐地,两个堡垒之间,仿佛有了一个明显的“隔离带”了。

两个堡垒,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老少两对夫妻之间“摩擦”的起源。

几十年的“两口之家”、“三口之家”,因为增加了一个陌生人,转瞬间改变了生活的格局,让很多业已形成的“习惯”,立刻变得不习惯了。一种不适应,难以融合,捉襟见肋等问题暴露无遗。

一直以来,家庭经济本是“收支一条龙”的模式,却因为两个堡垒的形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经济格局,一旦出现了新的问题,就会在两代人之间发生矛盾,自然就会使得两个堡垒间的“不平衡”在无形中成为需要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家的儿媳妇祖籍在淮河以北,喜欢吃辣的,还喜欢吃大葱、老蒜。江淮之间,有很大一部分人跟江南人差不多,不喜欢吃辣的,更受不了大葱、老蒜的“味儿”。儿媳妇做饭、主持家务,她的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带进了我们的家庭。当然了,她的习惯,她会很习惯。我们呢,则是难以习惯。于我们来说,是坚持,还是改变?

就社会与家庭而言,家庭不是独立的。每一个家庭,都连接着亲戚朋友等多条线、多个点,尤其是两“亲家”之间的“交流”更为重要。谁家有喜事,谁家人的身体有个小恙。逢年过节,给双方的老人、孩子奉上一个红包等等,都得有明明白白的“实质”。但是,亲疏、轻重,没有统一的标准,却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要办得“好看”、“在理”,让外人挑不出毛病。两代人,两个堡垒,在实际操作上,不免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凡此种种,很繁琐,很重要,一点也马虎不得。但是,要想取得统一的意见,便能很好地解决,实属不易。

我是个“无原则”的人,一切随遇而安,对他人奉行“三不一和”,即:不主张、不强求、不干预,遇到多个问题并矛盾尖锐时,便“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自己呢,便是“三随一跑”,即:随大流、随形势、随心所欲。没办法“随”了,就一跑了之,听天由命。

当然,两个堡垒之间,我的方法与措施,往往是行不通的。只能折中,只能妥协,甚至只能违心。为什么要这样呢?道理很简单,一个家庭中,无论有几个“堡垒”,实质上还是一个“战略单位”,都是亲人,根本没有原则与对抗可言,更不可以动真格的。

我们常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其实,这是对松散的堡垒,脆弱的堡垒而言的。坚固的堡垒,团结的堡垒,战斗的堡垒,是无往而不胜的,是没有死角的,更不会留下被人攻击的漏洞。倘若,非要把亲人当仇敌,狠命地较真,弄出个你死我活的结果来,还是一个家庭吗?

2021年5月10日写于合肥翡翠湖畔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