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认识月儿
作者:杨学芳  发布日期:2021-09-20 18:52:19  浏览次数:1410
分享到:

盘子里圆圆的月饼,我们却是要咬上一口的。

世间和宇宙,实际上的“圆”真的存在吗?的确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实际上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残缺是常态,残缺真实地体现着宇宙和人间的活力,缔造着自然万物的流转。

有意思的是,多年前,华人作家金庸推出了《射雕英雄传》等一系列武侠小说,轰动了华人文坛,受到了华人圈众多人士的膜拜。

老先生写作才华出众,想象力非凡,为世人提供了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但在一系列精彩故事的演绎中,他也把神州文化中虚幻的一面,以虚构离奇的故事场景玩儿到了极致。只可惜,老先生丰厚的巨著,看上去如此宏大的抒写与影响力只園于华人圈,与西方的科幻大片难以相融。

如同我们传统上根深蒂固对月的迷恋向往。一直延续至今的这一文化现象,让人们对飘渺的月光寄托了太多的美好与祈盼,将其奉之为“月神”,进行着长达千年的礼赞。关于月亮的诗文辞赋,歌谣吟唱,贯穿于本土的各种习俗与典籍中,深度浸染了社会的习俗与日常。不管朝代如何更迭,社会如何变迁,月的光辉都始终高悬人们颅顶,承载着人们岁月的轮转与认知。它也深度陶醉虚幻了人们的生活。

本人读书不多,仍有迷惘,在阅读一些西方的名著中,却鲜少发现有关月亮的词句描写,有关这方面的文字是零星稀落的,当然,阿拉伯地域除外。吾曾为此久陷困惑,是海那边的洋人对月亮无感?那么美的月亮他们不感兴趣?还是对月亮的抒情都是被本土作家买断的专利?前些年不是曾有过“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流行语吗?

我最终找到的答案就是孤陋寡闻,读书太少。

月光的确很美。因为映衬它的是黑夜,它就越发显得皎洁。但我们更喜欢的恐怕是它的迷蒙与朦胧,置身在月光的情境中,给它多少的赞美似乎都不为过。我们喜欢它的“圆”,也钟情悬空初升的弯月、钩月、弦月。那种仰慕之情是无可替代的。“月是故乡明”当为人间赏月的最高境界。

月是客观存在,是离我们最近的星体。我们在着迷它的同时,也千万不要忘记它的真实身份与身世。它本是一颗死掉了亿万年的星。它不会发光,一片荒凉,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迷人的月光全赖太阳的慷慨与倾洒,它的圆与缺身段姿态皆是地球与太阳共同勾络的杰作。

民间早有“二郎狗吃月亮”的故事传世,这是百姓对月圆月缺最直观的描述。月蚀是我们用肉眼从地球上能目睹到的最壮观最逼真最动人心魄的星际天象。月光可以美好,设想一下假如天空没有月影,地球人的夜晚该是多么的寥寂。

大作家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曾像抛洒的月光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唯美。可一切皆是虚构的,相形下月光不是虚构的但却是虚无的。我们无法抓住它,更无法将它存储在仓库。它就是夜晚的阳光,荒漠的月球只是它的一个中转站,将它打扮的像面镜子。科学家们早有测算,月亮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圆。月圆月缺都是一种假象,视线中的“圆”是一种美丽的错觉。

真实世界的存在是残缺的,缔造宇宙空间的也是残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快感多来自“缺”,如同吃月饼,当圆饼被咬掉一口时,残缺立马就显现了。没有这种残缺的呈现就没有味蕾的快感,食欲的满足。

人可以抱月,但一定得知自醒,切莫沉迷。月的底衬是夜幕,也许我们对月亮的娇美太需要了,也许是生活的不易使我们离不开月的迷幻。我们对月寄托太多,甘愿在虚幻中麻醉自我。可我们不能在月光中睡的太久,在错觉的路上走太远。有道是待到虚幻的“圆”裂开一道缝隙时,理性与科学的阳光就会照来,岁月的花苞方才会绽放。

我们当透过陈年的迷雾,朦胧的夜色,突破认知的朦胧与屏障,从美丽的错觉中走出,超越清辉眺望到更遥远浩瀚的星河。普通人尚不能抵达月亮之上,却完全可以实现精神上的登月。虚妄是浮云,求真有凝晶。平凡的生活需要浪漫的气息与情怀,更需要多些坦诚与务实。

让命运更纯粹些,让生命之光比月儿更明。


上一篇:重会“英雄”
下一篇:故乡的小城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