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农家子弟的结缘
作者:马济元  发布日期:2022-12-10 13:16:10  浏览次数:534
分享到:

我出生在江南水乡的偏僻农村,几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人。可是,蛰居农村角落身为农家子弟的我却从小就偏爱纸笔书本,而且一辈子欣欣然与书本结了缘。

孩提时代,母亲经常叮嘱我:有字的纸片不要乱丢;脏手不可以摸书本。斗大字不识几笸箩的母亲把纸和书本看得十分的神圣,神情十分的虔诚。父亲有个好朋友赵先生,从事看风水行当,乡亲们管他叫矮脚书柜,父亲总称赞他很有学问。我去赵先生家,常常看见赵先生正襟危坐,摇头晃脑地念念有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见着赵先生读书的专注和怡然,我觉得既好奇又有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我既然也能学着赵先生朗声念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父亲把我送到离家十多里远的小镇中心小学念书。十岁的我独自在亲戚家单住,跟班主任孔老师一起吃中饭。小学毕业前夕,孔老师捧来一本《普通一兵》摆放在我面前,说:“苏联英雄的故事,很感人,试试读读。”我接过《普通一兵》,生平第一次翻开这样厚实的大书。一知半解地读着大书《普通一兵》,我却为马特洛索夫的命运牵肠挂肚,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头一遭体味到了读书的享受和快乐。升上中学,我知道了去图书馆借书读。那时乡村中学上夜自修靠点燃汽油灯照明,每当工友为燃旺汽油灯奔走忙碌时,我已悄没声息地倚在传达室的窗棂,借着透出窗户的闪烁灯光阅读《我的大学》《青春之歌》等图书。这些图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古今观察世界的窗口,她们吸引着我,激励着我,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开启了我与书结缘的航程。

高中毕业时我赶上了学习邢燕子,学习董加耕的年代,因而我顺理成章地回乡继承祖辈的行当——成为了改天换地的农民。一年365天,我却做了四百多个劳动工。我和家乡父老一起挑猪粪摇谷船,脏活累活都抢着卖力做。但是一旦有了“吸烟”的空闲,我就会摸出藏在衣兜里的《荷花淀》《李双双小传》等小书,独坐一隅神游天南海北。黄昏,我则去村西头的电力排灌站,端坐在电机房外路灯下的石栏上读《古文观止》《欧阳海》等大书,一直读到电工关灭路灯我才悻悻回家。后来,我当上了村民办小学老师,黄昏得批阅学生的作业本和预备明天的教案,读书得挪到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村夜,我依然坚持江苏函授大学农学专业的课程的自学。从教后,我又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学中文,纯粹是硬挤时间,及至“自考”,我必须在下班以后连夜骑自行车进城。那些夜晚,备考往往得通宵达旦:找一家旅店爬上窄小叠床的上铺,然后凑近15支光电灯读起了书;为了不影响室友睡觉,我给灯泡蒙上一片报纸,侧卧在被窝里继续读书;天亮了,我又去考场边找一处僻静的角落坐下来,边看书边等待开考。我这般地为赶考苦读,终于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文凭,校长也获邀去参加了我的毕业典礼。“自考”让我的读书之缘经历了考验,读书的量和质也有了新的提升。

光阴荏苒,新世纪之初我退休了,可以不用再靠挤时间去读书了。为了阅读的便捷,我自学了电脑,还登陆了新浪博客网站。进博客网站读博客写博客拓展了我的视野,浓郁了我的读书兴趣,也激发了我的写作冲动。从教期间,我指导学生读书、作文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功夫,因而在《中国少年报》《小学生语文报》等少年读物上都有收获。退休后我与电脑朝夕相伴,一位邻居见我嘀嘀达达敲键盘,好奇之余,要求我帮助他孙女儿修改论文。十多年里,我以文会友,以文助人,我的读书数量超越了以往,也诞生了数十万字的文稿,并且有文字在《中国教育》《语文报》等各级报纸,《西南作家文学》《小说界》等各种杂志上陆续发表。我是乡村小学教师,读书少,根底浅,啥都想学习。我学写散文、小说、诗歌、童话、剧本……幸运的是,我的微型小说《跳上树丫的红公鸡》意外地获得了黔台杯第二届世界华人微型小说大赛的优秀奖,我的散文《艄公的印记》获得中国散文学会的年度二等奖,我的山歌剧《保险花开幸福来》也获得了市内一等奖,我的小品《选举会上》也登上了杂志……这几年里,市电视台派记者来采写我的读书事迹,市退管中心也派摄影师来用镜头记录我的阅读故事。他们说:“古稀老人好读书,与书结缘,是应该点赞的励志正能量。”

俗话说:“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有了辛勤的耕耘,才有欢乐的收获。读中学时我曾经抄录了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贴在文具盒的盖子上,决心以三境界为座右铭激励自己用功读书,可惜我读书的用功和读书方法都需要更上一层楼。如今我已届耄耋,已经没有了好高骛远的奢想,只觉得捧着书本认真阅读,仔细咀嚼,是一件能够与古今圣贤对话,与中外文明交流的乐事。阅读之后如果也能敲出些许文字,也算是一桩了却生平夙愿的幸事,一桩光耀农家门楣的喜事。

无论怎么说,农家子弟能够一辈子与书本结缘,我是乐不可支的。


下一篇:漫步在冬季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