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澳洲華人第一部小說是?(下)
作者:萧虹  发布日期:2023-01-05 14:05:17  浏览次数:555
分享到:

再談談現在出版的雙語譯本。 

  小說原本在《警東新報》分53期刊出,雙語本的譯者從國家圖書館的館藏報紙細心抄錄下來。遇到看不清楚的地方,參照了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的館藏。他盡量照原版的字體,即使是俗字亦然,除非電腦的字庫找不到的字,只好用當今的字代替。雙語版的中文是按照報紙連載的結構,註明第幾期和連載的日期。在這些方面可以說非常嚴謹。

1675415688610027521.png雙語版又搜尋了一些珍貴的照片,為它增加不少時代色彩。例如幾張維州華僑社區的生活照:有女人的,有小孩的,還有街景。給於讀者鮮活而深刻的印象。

另外,還有些富有歷史性的照片,譬如神氣的四邑會館,兩層樓的建築,前院和圍牆很氣派,顯示四邑籍的華僑的經濟實力和自豪。還有國民黨開大會的合照,看起來該黨在澳洲0B666B9B-378D-4574-A4E4-658E62B80561.png的力量不可小

 

 

 

 

 

 

 

 

 因為我要寫推薦文章,所以我對譯文作了較為仔細的檢察。我衷心對譯者Ely Finch致以極高的敬意。首先要讚嘆他嚴謹的態度,其次對他不厭其詳的註解感到佩服。如果以翻譯的信,達,雅三個原則來評判,從的觀點看,我幾乎找不到什麼翻譯錯誤的地方。一般來說,老外翻譯中文作品,錯誤不會在艱深的詞句,因為艱深的東西盡有字典詞典可查,往往栽倒在最普通的詞語,因為這些東西他們自以為沒什麼難的,就錯在那裡。所以我覺得非母語學者翻譯以後,最好找一個母語的人檢查一遍。這個譯本我感覺就是經過中國學者看過的。正因為譯者並不是哪個大學的教授,他能放下身段讓別人檢查過,我所知道的很多有名的老外學者,自以為專家,中文沒有問題,往往就會在小地方犯錯。

另外,需要說的是譯者所下的功夫,他把所有的典故除了翻譯其意思外,還在註解中找出其原始出處和來由,並不厭其詳地解釋和翻譯出來。這種作法不是一部翻譯必須的,倒是以學術為目的的譯本需要的。當然這份功夫一方面為“信”做了堅實的明證,另一方面增加了譯文的價值。

從“達”的觀點看,譯文充分表達了原文要表達的意思,也可以說是順利通過。但從“雅”的觀點看,就值得仔細分析一番。

覷。 

4856FD1B-2B67-456E-9BAF-BACB4C40E174.jpeg

由於譯者想要保留原文的風格,所以英文往往是不照英語習慣,以至於不自然,不流暢。 至於這種作法是否可取。只可以說見仁見智。在翻譯界有人贊同,認為這樣才不失真;但有人反對,覺得首先要吸引讀者看下去,如果看起來太彆扭,讀者提不起興趣,你譯得再好也沒有用。其次就是註解的繁多,讀者不看怕失掉重要的信息,看又不斷打斷閱讀的順暢,所以把讀者置於兩難的境地。我猜想它所以沒有得到“州長翻譯獎”的原因之一,也正是為此。但是對某些讀者來說,這些努力卻是求之不得的。

44A6069D-766D-4C03-842E-BB6E28EC879F.png幸虧作者在他的自敘中提出他對讀者選擇對象包括研究澳洲早期華人歷史的學者,或有興趣的人,當然也包括不懂中文和中國文學歷史不甚熟悉所以他所作的功夫肯定不會是白費的。但是,這類的讀者畢竟是很少很少。因此,我們這些為學術而翻譯的人註定要忍耐寂寞在此我不禁要灑出一掬同情之淚了。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