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超越别人的文化,往往比追赶容易。父亲告诉过他,在圣人的学说中成长起来的群体有一个明显的怪圈。不会思考,只想搏斗,非要分出等级来,成王败寇,不是我压迫你,就是你压迫我,从来不会以平等的身份和平相处,不折腾难受。举例来讲,开始时是一群天天追赶西方的书呆子造势,追来追去总有疲倦的一天。当累得无可奈何的时候,突然抱怨起来,世界上没有比我们付出的更多的人了,怎么还追不上?哼,我们也吹捧我们的祖先,让他们也追。于是,一夜之间,这群人变成传统文化的坚决支持者。直到后来发现传统文化救不了他们。于是,又转向西方文化。开始下一个循环。乜辛然的话实际上是希望从晋代开始,逐渐消除这个怪圈。
几个女孩异口同声,“不能”听到了从孩子们的嘴里说出这句话,乜辛然感到了一点自信,“下面我们先讲第一课,风筝的作用。”接下来,他讲的实际上是风筝的制作方法,如何从小风筝到大风筝。如何用竹竿或者白蜡杆制作滑翔器。下午就和大家制作起来。第二天,一架可以载人的滑翔器已经制好了。
那位叫做马莹的女孩做的滑翔器又快又好。这使乜辛然感到奇怪问,“你从前做过这种活吗?”
马莹说,“没有,不过我常看我叔父和堂哥做。”
“你叔父是做什么的?”
“叔父是位将军,早年去世了。”
“噢,是哪位将军?”
“他叫马隆,马孝兴。”
乜辛然在电脑上一查,这马隆可不是等闲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兵器改革家。有一次,发明了一种木制的装甲车,使得士兵不会受到敌方的伤害。另一次是利用投石器将磁铁矿的矿砂打到敌军的上空,这些铁矿砂带有磁性。一落下来就沾到敌军铁质的盔甲上。根据韦伯感觉定律,一副盔甲三十公斤,凭空增加五公斤的东西,感觉并不明显。他们可能感觉仅仅增加了很小的负担。但这五公斤的重量足以让他们变得行动迟缓,他们自己还不知道。(不要说人了,就是在马背上增加一公斤重量都会影响赛马时的成绩。)结果,敌方伤亡惨重。
两次都靠着军事技术改造,取得了辉煌的战绩。马隆290年去世,有一个儿子叫马咸,也是军人。大概就是马莹说的堂哥。马家祖上来自西域,大概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相信技术能够改变交战形势。
乜辛然想了想说,“你们家祖上是不是有一位叫马钧,马德衡的前辈?”
“那是奴家的祖父。”
乜辛然听了大惊,“久仰大名。难怪你这么灵巧。希望你以后你在清静山能够大展宏图。”
前文说过,这位马钧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机械大师。但由于中国人历来不重视机械,所以,他的具体出生年代没人记载。只知道他出生在曹魏时期。他最重要的发明就是水车,中国古代最早的将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的设备。马钧的发明本该申请专利的,对国家的贡献不亚于开疆拓土的将军,可没想到他的后人竟然沦落成了石崇的奴婢。真是发明家的后代向抢劫犯要饭。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马钧当年曾设计一种能连续把巨石发射到远方的攻城器,裴秀听说后,竟加以耻笑,并与马钧辩论。马钧口才不及裴秀,说不过他,后来就不多加辩解了。裴秀十分得意,又讲个没完,其实他对机械原理一窍不通。当时文学家傅玄,曾为此劝说裴秀。不过,西晋的主流媒体只认嘴皮子,不认事实。而这位裴秀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是中国第一位按照比例而不是按照印象制作地图的人。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贬低科学成了主流意识,连裴秀本人也在为虎作伥。结果就是,裴秀花费多年心血制作的《禹贡地域图》被当时人品评过一番后,封存在皇家库房里从来没有派上过用场,最后流失。
乜辛然问,“你堂哥是不是叫马咸?”
“对,他现在在成都王(7)帐下供职。”
此刻两个孩子用绳子在前面拽,一个孩子扶着滑翔器在后面跑,跑着跑着,乜辛然大叫,“抬腿”
那女孩把腿一抬,嘿,果然她飘起来三秒钟的光景。这个演示给在场所有的孩子增加了信心。一个孩子问,“先生,神仙就是这样的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