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雾雨的纤细——专访90后作家张晓雄
作者:觉小墨  发布日期:2015-03-15 13:19:03  浏览次数:3117
分享到:

 

世间有太多雾霭,忧郁

一场春雨,下得迷离

只有借着智慧的双眼,才能看清

雨的纤细

——写在前面 觉小墨

 

专访人物:

印锦棠,90后校园诗人,写作者,原名张晓雄。。安徽青年文艺委员会(中国青年文艺学会安徽省委员会)成员,90后诗歌群落成员,《民刊联盟》责任编辑。喜欢写诗。在网络发表多首诗歌,已出版合编诗集《崛起的九零后》。  

主持人:

张杰华,笔名觉小墨,生于安徽利辛。90后作家。骆驼诗社副社长,“少荃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杰华: 你好,小雄!

张晓雄: 杰华,你好。

张杰华: 非常感谢你能在百忙之中参加这次专访,你现在还在学校读书,在大学的生活还好吗?

张晓雄: 大学生活是人在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繁重的学习生活可想而知当然更多地是无形的社会压力,不过保持乐观心态和良好的阅读可以给自己适当的减压。

张杰华: 下面我们切入正题,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文学的呢?这里面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张晓雄: 我应该没有一个特定的时刻去喜欢它,对于文学的喜爱有时候可能就在先天之中就对它产生了青睐。

张杰华: 我们知道,你的笔名叫做“印锦棠”,能说说吗?为什么叫这个笔名?有什么深意吗?

张晓雄: 这个问题真的有很多人问过我,但我必须老实回答,这个笔名是在一瞬间突然闪现在我脑海中,没有任何的含义和深意,但是现在觉得这个笔名很古,像武侠人物的名字,现在我更希望大家叫我“小印”,亲切。

张杰华: 在生活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有什么故事呢?

张晓雄: 现实生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我的祖父。 我祖父出生在民国3 7 年,祖上是广东韶关张氏,先祖是张九龄。祖父一生为人刚直,不攀权贵,95年乡大厦失火,他成为供销社贪污分子批判对象(当时大厦他负责, 为人清白 ,受到单位贪污分子攻击 ),举报材料送上县委,乡长明白缘由,知我祖父清白一举拦下材料。退休后祖父为子女烹烹洗洗,也是安乐。 

张杰华: 你最喜欢的作家是哪个呢?能谈谈他(她)对你的影响吗?

张晓雄: 高尔泰先生是我所崇敬的作家,对他我不能用喜欢一词,必须用崇敬。

高尔泰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作家。早年因《论美》一文被打成右派,之后又赴夹边沟,九死一生。之后又往敦煌,再辗转各大高校, 80 年代遭受“清除精神污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冲击,后赴美,一生多舛。但他的《寻找家园》真的感动了我。他让我明白弱者也有胜利。

张杰华: 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呢?他对你的创作又有什么影响呢?

张晓雄: 英雄,是极端世界的产物,现世的世界更多的是善者和反抗者。北岛说过: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张杰华: 你平常的创作都涉足哪些体裁呢?你是怎样看待这几种体裁的?

张晓雄: 首先写过诗歌,写过散文,也写过人物纪实文章。诗歌的高度和意义就不必说了,从《诗经》的流传至今我们便能知道。散文也是不必说的,就像是生活中的食盐,缺了就是无味。而人物纪实文章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主要是通过笔触来记录人物,比起诗歌的空灵,散文的质朴,纪实文章更加直接。

张杰华: 你平常都读那些书呢?关于阅读,有人提倡多读名家名作,有人提倡多读同龄人的作品,你是怎么看的呢?

张晓雄: 我平时读诗,读散文,读传记。多读名家名作也是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喜欢决定,遵从内心。我同意阅读同龄人的作品,起码可以做出比较,体现现实存在的差别。

张杰华: 你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什么?当时的感受是什么,还记得吗?

张晓雄: 作品名不记得了,但是我想当时的那种感受真的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因为我高兴坏了。

张杰华: 你对自己哪一部或者哪一篇作品最满意呢?能说说吗?

张晓雄: 我没有好作品,所以说不上满意与否。

张杰华: 有人提倡“出名要趁早”,也有人提倡“厚积薄发”,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

张晓雄: 两个我都认可,但还是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厚积薄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木心说过:最高的天才,是早熟而晚成。

张杰华: 你的创作历程中的里程碑是什么呢?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张晓雄: 呵呵,暂时没有里程碑哈。

张杰华: 你最近有什么创作计划吗?你未来的创作方向是什么呢?能讲一下吗?

张晓雄: 我尊重厚积薄发的过程,目前仍以诗歌为主,主要的还是要不断地阅读,充实自己。

张杰华: 最后面对同龄人的阅读和创作,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张晓雄: 阅读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每个人的认识不同,选取的读本自然不同,喜好也就不同,建议是希望不要局限于某一类型的阅读,还是应该尝试不同的文体。

写作呢,一定要实事求是,最关键的还是要多观察,敢于尝试,敢于书写,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接近成功。

张杰华: 再次感谢你能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专访,我们也期待看到你的更多的优秀作品,期待下次再见!




评论专区

jinsheng2015-03-15发表
很有意思的采访,里面的年轻人,他们的心态,都很有意思。我也有过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时期,不过同采访记里的年轻人比,多了一个文革时代、插队时代,可我在上大学阶段,以及毕业后在新单位的若干年里,便有了同比自己小了近12年的年轻人作为“同一级”人物的经历,这个,使得我极其受益,也延缓了我“衰老的自然过程”。好吧,直奔主题。主持人,借用你的能量,能介绍一些年轻的诗人,让他们自己推荐一些诗作给我,纳入《英译大家诗》吗?给三篇,我选一篇。没有版权的争议之地。翻译后,原作者有意见,没问题,我会一字不改地附在自己的《双语文选》相关篇章之后。版权归我。联系方式,可以取公开或私人联系方式。公开方式:在我的《英译大家诗》的评论专区附上您的作品,我也会以公开方式回应;私人联系:送我的邮箱即可。上澳华网我的文件夹里,可以查到。谢谢。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