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莫传玉:到底是爱情需要艺术来包装,还是艺术需要爱情来升华?——小说《自我燃烧的爱情的36小时》评析
作者:熊哲宏  发布日期:2015-04-05 18:10:35  浏览次数:4139
分享到:

爱艺术爱到痴狂,爱艺术爱到忘我,爱艺术爱到燃烧——就连名字也谐了音:“艾(爱)艺”。作者借用对绘画的赏析、小说的评论以及对艺术家们艺术人生的感悟等,惟妙惟肖地塑造出“艾艺”这样一个角色。他是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业余作家,更是一位艺术发烧友。在徜徉艺术之海的过程中,一名画家——王凌,带着她独特的艺术气息闯进他的视线。而这艺术发烧友和小艺术家相处的36小时,被看作是充满激情与幻想的爱情之旅,甚至是渴望与艺术谈一场恋爱的表现。从印象派的朦胧感到现代派强烈的空间感,然后是感受艺术内涵的过程。爱情点燃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也点燃了作者对艺术的激情,《自我燃烧的爱情的36小时》,更是表达了作者对“至美”的追求与渴望,对艺术的痴狂与爱恋。

纵观整部作品,从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陶醉在幻想中的爱情里不能自拔,他在小艺术家面前真诚而又炽烈。更难得的是,作者缜密地将艾艺的心理活动呈现在读者眼前,男人的天性毫不保留地自然展现出来,这种天性好似男人是火星,女人是金星。当这两个不同星体擦撞时,免不了要擦出火花。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心理学家看待艺术的角度与女性画家看待艺术的角度是迥然相异的。引发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以爱情萌芽为出发点,恰当地揣摩两性关系的心理特征,用36小时的感情题材来解开艺术的谜团。

从小说对艺术的探讨来看,艾教授显然做足了心理学功课,将他对艺术的感悟看作是向小艺术家“炫耀”的资本。艺术灵感的获取能激发男性艺术家在择偶时有更多的选择。通过男人传递自我基因的天性表达出男人对爱情的渴望、对性的欲望。换句话说,艺术是因爱而生,爱情是艺术灵感的精华所在。而女性小画家王凌则将艺术看作是放空自我的途径,通过绘画来取乐愉悦,放空心灵,并不在意艺术的成就,而仅仅是通过绘画来表达个人对自由的向往。在王凌看来,艺术并非只是因为爱情才显得有价值,“我”才是艺术的根本。当这两位主人公都在为艺术的功能各执己见时,王凌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性格特点使得艾教授为之赞叹,并将她形容成一块自然天成的璞玉。他们俩人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艺术长河中颗颗形态各异、熠熠生辉的明珠,推动了艺术精神的不断发展。

从作品当中,艾教授以艺术大师毕加索和自己的经验为例侃侃而谈。毕加索拥有众多情妇,因此他不断观赏不同的爱情风景,爱情的激情点燃了毕加索的创作灵感,因此他很多成名画作中出现的女人多半是他的情妇。而对艾教授自己来说,也只有在和异性接触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类似爱情的幻觉,姑且称为“爱情”吧!总之,这样的感觉激发了艾教授创作优美诗歌的灵感!因此他相信,艺术的一半是爱情,大艺术家毕加索就是明证!所以艾教授也有那么一点点的执着,一旦产生某种信念,就很难说服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王凌那种百折不挠、信念一旦形成就很难说服相类似。因此,即使艾教授与王凌各持已见,也依然是他心中最美的可人儿。在这里,笔者猜想作者是否想表达:坚如磐石的性格可构成艺术家的视野。这是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特质,但绝非艺术的灵魂。

那么爱情是什么呢?它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原本有智慧、有阅历、有学问、有事业的男人执着而狂热地追求,哪怕只会落得独自戚戚、黯然神伤的结果?作者又再一次细腻刻画了两性的思维模式,通过两性各自对爱情的追求去验证艺术的价值。

艾教授说得很直白,他爱王凌,就是为了激发艺术的创造性。他在为艺术献“爱”,王凌只不过是他迈向艺术的一把启蒙钥匙。因此换作任何一位有艺术气质的女孩,他都可以把她当成下一个爱的艺术女神。他可以一见钟情,却无法一世钟情!因为每个爱情海所散发出的盐度不同,调和艺术盘的浓度自然也不一样。他努力求爱,只有爱情才能将自己与艺术联结到一起。但是,男人在求爱的过程中,常常会闹出不少笑话。对于男人而言,要想拥有女人最直接、最便捷的办法,就是直接用性,用力量去征服。而对于女人来说,一枚几克拉的钻戒,一栋独立洋房或是永恒浪漫的誓言才能令其心动。这位在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的艾教授,在两性关系问题方面已是门内专家,绝不该犯这种啼笑皆非的荒唐事——直截了当,不作承诺,仅靠“艺术”包装就奢望让女人动心的方式。难道一位不爱好艺术的女性,端的就不是女性了?

作者有句话回答得恰到好处:“只有爱情,才会让思考走开!让理智惭愧!让形象突显,让艺术闪光。”艾教授正是太过渴望获得这份爱情,因此他迷失自己原先到底是什么吸引他走向爱情的漩涡中?答案是:艺术。因为他急于想在艺术中证明自己,想接受艺术所谓的自由风格,而不采取俗媚的“爱情攻略手册”让女孩白白动心。

艾教授对王凌的期待,是将她化作艺术的天使。正因为是艺术天使,所以她不丑。如果长得真不好,至少还有美的折射。总归一个字:“美”。至美就是艺术。这是艾教授最初对艺术的认识。因此只要是美的东西,都能在某种程度上诱惑到他。而王凌正是一种内外均美的典型,她的出现形象化地汇聚到艾教授的心里。艾教授有没有想过这种美从何而来?他发挥他最大的想象力,从王凌创造艺术的那双手,到她对视觉色彩的敏感,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便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他用三种特别寓意的花来表达他对美、对艺术的看法,分别是:激情(玫瑰)、性感(郁金香)、纯洁(百合花)。这些花对艾教授来说带有深刻的意义。作者刻意写到花,因为它并不是单纯仅把花送给一名女性那么简单。正因为王凌是画家,是艺术气息的象征,艾教授才格外重视。那可是一名深爱艺术的男人献给艺术女神的花呀!直到最后他求爱失败,他还再次提醒王凌:“你的花呢,我送你的花呢,带走不?”连续两次提醒“花”,他将激情、性感、纯洁赠予艺术,可惜王凌没有接花,并且头也不回地走了。难道艺术不是这样的吗?还是眼前被看作艺术的象征已经今非昔比?那么艾教授的生命还有什么是值得追求的?

通过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艾教授此次的失败打击是非常深刻的。王凌的艺术家身份令他比过去的单相思更加感到痛苦。理由还是艺术。艺术家怎么会爱上他这种对艺术一毛不拔的人呢?正所谓“隔行如隔山。”艺术世界,令艾教授可望而不可及,就连原先对艺术的认识也都深深地被否决。

他曾在过去深深体会与艺术相伴的感觉。由于他把艺术与爱情的关系看得太过紧密,因此,他急于求爱。他相信王凌带给他的是爱情体验,正是将他间接地拉进艺术殿堂的人。只要有王凌在身边,也就意味着自己正在与艺术打交道。小说中有几处需要读者特别注意:艾教授在一开始被王凌吸引时,他曾几次都想牵起王凌的手。后来他终于牵到了,可惜牵到的却是手套。这种感觉就像是与艺术隔了一层纱,毫无疑问,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令他感到狂喜,这是他艺术初体验的感觉;而再一次他终于牵到不带手套的手时,从僵硬、瑟缩的凝滞到松弛、坦然,一步步都适应其中。这也说明为何艾教授在后续还会有如此大胆的行为,正是由于他相信自己在艺术面前得心应手,坚信自己能够驾驭它。因此,他后来从靠近王凌,到拥抱她且亲吻了她的面颊,哪怕只是轻轻一吻,他也真切品尝到艺术所带来的味道。

故事的高潮是王凌逃之夭夭。她的逃避是必然的。这种必然隐藏着两种意义:一方面,在这36小时当中,爱情的冲动,使艾教授感到亢奋、希望;失恋呢,又使艾教授感到绝望、破碎。男主人公的自作多情哪怕再深刻,再美好,它还是一个人的单相思。这与他原先所理解的爱和艺术,是全然不同的。这是一种自相矛盾。换句话说,他所热衷的爱情,到头来就是王凌所说出的艺术涵义——一种“我”的情感。另一方面,即使求爱失败,他也感受到幸福,毕竟他吻上了王凌的脸颊,那可是艺术气息的源泉。这是一种隐喻!暗示的是,他最终还是触碰到了真正的艺术,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也知足了。王凌的避开,还有一种潜在的意义:这种避开带给艾教授的是现实的无奈感。他再如何爱艺术,也改变不了他是正统心理学教授的事实,艺术仅是他的副业。他对自己不能从事所爱的活动感到惋惜。因此只能像望着艺术女神一样,只是一种仰幕。艾教授将这36小时看成是一堂艺术的启蒙课。

他对艺术的爱,并不仅仅在于对艺术的定义,那是学术界才爱用的套式。因此这里有讽刺学术界的影子。再者,他对艺术的喜爱还在于艺术大师的启发。他深究了许多大师的私生活,发现他们创造艺术的价值与爱情是极为相关的。正因如此,他才将爱情看得格外重要,并且这种相关性还需要理想式的爱情做铺垫。实际上,艺术不应该被任何框架所套住,是一种自由式的情感抒发。因此他在论及西方与中国爱情观的不同时,对中国婚姻观所诞生出的艺术所向往的自由品质,表示怀疑。可见艾教授是多么喜爱艺术,却无奈地要与艺术分割一段距离。我们可以感受到:艾艺,爱艺,一个人真的爱艺术。毕生与艺无相伴,惜得真爱藏心间。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认定的艺术价值。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来表达爱情与艺术的关 系。至于到底是爱情需要艺术来包装,还是艺术需要爱情来升华?相信时间会表明一切。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