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澳华文学是一块不断崛起的新大陆——也谈“澳华留学生文学的衰落和嬗变”(三)
作者:何与怀  发布日期:2015-07-18 23:09:54  浏览次数:4148
分享到:

(三)“澳华留学生文学”虽然衰落,但不少当年

澳华留学生作家在以后岁月里各自有许多出色的表现

这次“大湖口笔会”缅怀性的话题, 又一次让与会者激起对二十年前种种的回忆。施国英这样表达:“ 那是我们留学生文学的黄金时代,那是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丁小琦的话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澳华文学的十年, 真的是黄金十年。”但过去的毕竟过去了。王晓雨不无惆怅地说:“ 现实上,留学生文学已经衰落了将近十年。”在这个问题上,“ 大湖口笔会”组织者冯团彬讲得有点悲壮。他说:“ 赵薇导演了一个电影,叫做《致我们即将失去的青春》。 我们这个座谈会,其实是向我们已经失去的青春致意, 向已经衰落的留学生文学致哀三分钟。 澳华留学生文学的黄金时代不可挽回地过去了……。”

就澳华文学史的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说,所谓“澳华留学生文学”, 就是指“六四”前后涌向澳洲的中国留学生(有些是留而不学, 也有其他身份,包括留学生配偶)自我描写的文学, 特别是描写他们如何费尽心机筹划出国如何在澳洲拼死拼活争取永居 即所谓“居留岁月”的文学作品,其间历时十年, 与这些留学生终于全部获取澳洲永居权所需的八年时间大致吻合( 有些作品在其后出版)。看来“大湖口笔会” 与会者基本上都认同这个定义,因此据此进而认定“ 留学生文学已经衰落了将近十年”而且它的“ 黄金时代不可挽回地过去了”。笔者在这里不过是补充说明: 作为一个阶段的历史现象, 澳华留学生文学的衰落的确是并且必然是“不可挽回”的。

就拿中国的“伤痕文学”来说。所谓“伤痕文学”, 就是四人帮倒台后, 把中国各行各业从农民工人到知识分子到政府高官、解放军将领, 在文革中所遭受到的迫害所过的悲惨生活, 统统归结为四人帮或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恶的文学作品。 这是控诉文学。一时间,这种控诉简直铺天盖地,而且大受欢迎, 甚至引起社会轰动。但几年过去,“伤痕文学” 就为另外的文学种类所取代了。我并不同意一些批评家肆意贬低“ 伤痕文学”的价值。“伤痕文学”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抹煞的。但是, 控诉文学不一定实现文学的控诉。“伤痕文学” 主要功绩不在于它的文学价值而在于它的社会认识价值( 并非说这些作品本身一定具有“正确”的社会认识, 它们当时的指控现在看来相当肤浅幼稚但因而也让我们“认识” 到当时的社会形态,这也是其“价值”所在)。“伤痕文学” 鼻祖之一的刘心武对他当年的作品就有非常清晰、正确的认识。 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听到人们把他的名字和他的幼稚、 粗糙的成名作《班主任》连在一起时就感到万分羞愧无地自容。 笔者在这里也希望, 当年为澳华留学生文学写出作品作出贡献的作家们也有刘心武的气度 和后劲,为澳华文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事实上, 不少当年的澳华留学生文学作家在以后岁月里的确各自更有许多出色 的表现。笔者想了一下,发现还真不少。只举若干例子:

李克威:2007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在2000年酝酿 、2002年开始动笔的长篇小说《中国虎》。2010年12月1 8日下午,他编剧的大型革命史诗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开机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电视剧拍成之后在央视一套播出。 2012年,他编剧的电视剧《中国骑兵》上演,在江苏卫视收视率 很高。他编剧的红色青偶抗日剧《蜂鸟出击》也已于2015年3月 中旬在上海开机。李克威现在中国已被视为著名的学者、编剧, 小说家。

沈志敏:曾以中篇《变色湖》 夺取了中国2000年度世界华文小说优秀奖,此后, 出版长篇小说《动感宝藏》(2006年6月; 获台湾侨联总会2007年华文著述奖小说类第一名)、《堕落门: 沉沦澳洲的中国男人》(2011年7月, 获澳大利亚南溟出版基金2009年赞助);《情迷意乱, 那辆澳洲巴士》(2012年6月,和宋来来合作)。

刘熙让(刘澳或刘奥):继九十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云断澳洲路》 和《蹦极澳洲》之后,又出版长篇小说《澳洲黄金梦》( 2004年3月)和《网上新娘》(2011年7月), 以及各种翻译小说、广播剧、电视连续剧、学术著作等。多次获奖。 例如,2004年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同时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 澳洲黄金梦》荣获当年台湾“华文著述奖” 小说类头奖和澳大利亚艺术理事会联邦作家文学创作基金奖。

夏儿:2008年3月, 出版荣获澳大利亚南溟出版基金赞助的长篇小说《望鹤兰》, 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现在她又完成了另一部长篇小说《 荷兰的沉没》。

楚雷(储小雷):“悉尼八怪”之一。曾出版纪实文学集《流浪者》 和《悉尼故事》、中篇小说《寻踪时代》、电视专题片《 澳大利亚天空下的华人》。2007年2月,出版长篇小说《 无可归依》。

大陆:“悉尼八怪”之一。 他把1996年11月在悉尼华文报纸开始连载长篇小说《 赚点钱是不容易的》作了大篇幅的修改, 于2006年7月出版了二十二万字的《悉尼的中国男人》。

钟亚章:1993年在悉尼华文报纸上连载《上海小开在悉尼》, 经过历时多年的重写, 于2008年把这部描写中国留学生在悉尼的生活的作品改名为《 活在悉尼》出版,此书获得澳大利亚南溟出版基金赞助。

刘放:2008年10月出版杂文随笔集《人生话长短》。近年来, 发表大量优秀的时评作品。

王亚法:出版《张大千演义》(2005年7月)、《 张大千演义海外篇》(2008年11月)、《半空堂记游》( 2013年1月)和《半空堂杂谭》(2013年)。 写出不少随笔作品。

张劲帆:2005年6月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初夜》。

进生:2010年5月出版小说、散文集《域外的歌》上下卷。

丁晓琦:出版小说集《女儿楼》《另外的女人》;话剧《天堂之门》 《没有昨天》;长篇小说《女人结》。一直致力于澳华文学活动。

崖青:2010年5月和2011年2月分别出版了散文随笔集《 无背景状态》和《S城》;2013年4月出版微型小说集《 谁是澳洲人》。

李明晏:擅长长篇小说创作及俄中翻译。出版长篇小说《 澳洲C悲剧》、《私生子》和《蓝山谷墓地之谜》,散文、 报告文学集《澳大利亚:赌场情场商场》(2003年5月), 以及微型小说集《老人和鸽子》(2013年4月)。

毕熙燕:继1996年长篇小说《绿卡梦》及2000年杂集《 桥上的世界》(合作),2003年2月出版长篇小说《天生作妾》 。另有其它中英文教育及学术著译。

田地:2008年3月出版长篇人物特写《陆克文: 总理是位中国通》(合作);电视剧《穷爸爸富爸爸》(编剧, 合作)2008年5月份开始在各地播出。

辛夷楣:九十年代撰写大量的采访特写。 2009年5月出版报告文学随笔集《记忆深处的“老人艺”》( 合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年出版荣获澳大利亚南溟出版基金赞助的纪实长篇《心桥》 (合作,出版后更名为《人约黄昏》)。

张威:1996年获颁悉尼科技大学(UTS)新闻学博士, 此后在中国各大学讲授比较新闻学、澳大利亚传媒研究等课程, 出版多种著作。 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荣获澳大利亚政府图书奖。

平民(蔡田明):除散文、随笔外,出版译著《约翰生传》( 2005年)、《幸福谷》(2006年)、《人的局限性: 约翰生作品集》(2009年)、《惊世之旅:苏格兰高地旅行记》 (2011年)。

骆进之:2014年3月出版旅游文学《相遇再晚,也不迟》, 此书获台湾侨联2014年华文著述奖中的散文佳作奖。

朱大可:2004年获颁悉尼科技大学哲学博士, 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出版多种著作, 是目前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批评家。

子轩:2003年5月出版《墨尔本,世纪的错觉》; 2012年3月出版短篇小说集《碎片错觉故事》。 这几年她大病之后更热心于文学艺术活动,撰写和编辑网络杂志《 艺期刊》。

林达: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两部中篇小说《最后的天堂》和《 天黑之前回家》名噪一时的她,于2004年6月出版中、 短篇小说集《女人天空》,2012年8月出版长篇小说《 金融危机600日——经纪人手记》。

閻立宏: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悉尼时曾为《澳华时报》及它的前身《 华联时报》的总编。1999年12月出版长篇推理小说《两面人》 (台北皇冠出版社), 获台湾皇冠出版公司2000年大众文学奖读者评选第一名。 后任职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现为该台副台长。2013年2月, 阎立宏出版推理小说最新力作《惡意的基因》(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在另一个意义上,本书可谓他在香港十二年人生观察的报告。

海曙红:2005年12月出版长篇日记体小说《在天堂门外── 澳洲老人院护理日记》,2006年11月出版长篇纪实小说《 水流花落》。2014年,随笔《一个华人眼里的澳洲艺术》( 暂名)又荣获澳大利亚南溟出版基金赞助, 这是到目前为止两次获此基金赞助的第一位澳华作家。

赵川(超一):“悉尼八怪”之一。他的中篇小说《鸳鸯蝴蝶》 获2001年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首奖。 其它奖项包括2000年澳大利亚国家文学创作基金。 2002年任台北驻市作家。2006年8月,出版摄影小说《 和你去欧洲》。

朱翊:在悉尼留学、工作了八年。当年他的话剧《黑眼睛》 获澳大利亚文化部多元文化奖和第一届澳华艺术节杰出作品奖。 2005年,他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在悉尼等我》( 2006年上映)。这些年来, 拍摄了不少作品的朱翊已成为中国相当著名的影视导演。

黄惟群:1995年出版《不同的世界》之后, 2004年10月出版《黄惟群自选集》。近年来,除写作小说、 散文之外,更热心于文学批评, 其评论文章引起包括中国文坛的注意。

华坨(金卫民):虽然身患病毒性脊髓炎肿病, 但还是坚强地生活着,不时还写出发自内心的散文、 杂文和文化评论。

欧阳昱:1991年来澳。各种文学创作、学术著作、翻译, 非常丰富,截至2014年4月,已出版中英文著译七十三种( 含译著三十七部)。中文诗歌两次入选中国最佳诗歌选; 英文诗歌自2004年至2011年, 七次连续入选澳大利亚最佳诗歌选。 英译当代中国诗歌入选2012年澳大利亚最佳诗歌选。 2012年被《明镜》 月刊评选为十大最有影响力的海外华人作家之一。主办文学刊物《 原乡》至今。

刘海鸥:《她们没有爱情》作者之一。2000年出版散文集《 桥上的世界》(合作);2004年12月出版长篇报告文学《 海鸥南飞》;2013年6月,出版长篇纪实文学《半壁家园》。

钱超英:1992年来澳,1995年回到中国,后于1998年、 2000年两度在澳短暂居停, 2013年退休后又再回到悉尼居住。 1999年获中国暨南大学比较文艺学博士学位。 曾任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系主任。出版《无雪的冬天》(诗集)、 《文化现象》(评论集)、《中西比较文艺学》(合着)、《“ 诗人”之“死”:一个时代的隐喻》(博士论文)、《 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流散文学: 本土与海外》(评论集)。

陈静:2006年,融编导、制作于一身发行电视专题记录片《 陈静日记——澳洲华裔新移民的故事》,不仅在澳洲好评如潮, 更是走红中国大陆、香港等地。

王晓雨:《黄河的忧伤》(与田地合作) 获香港主办的千禧年首届世界华文报告文学征文奖冠军;短篇小说《 吃饱》 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于2003年主办的首届华文文学奖小说奖。 2003年5月出版散文集《人在澳洲》。 2007年1月出版英译中长篇纪实文学《舞遍全球》。

翁维民: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成为澳华旅游文学的主要写手。 2007年10月、2010年5月分别出版《纵贯非洲四万里》 和《环球旅行印记》。

庄伟杰,1989年底赴澳后创办和主编《满江红》杂志多年。 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现已成为著名诗人、 作家、评论家、书法家、华侨大学文学教授、暨南大学兼职研究员, 并任国际华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出版诗、 文、论和书法专著十多部,主编各种著作五十多部。

…………等等,等等。 (未完,待续。)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