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什么是学术腐败?
作者:苏诚忠  发布日期:2015-10-08 19:18:15  浏览次数:2637
分享到:

如今,中国是世界上博士论文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科研经费最多的国家,两个最。还有一个最,中国的论文水平一直是世界最差的国家。从这些数据就能看出,中国学术腐败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学术腐败不像官场腐败,是以金钱来衡量的。由于学术地位更注重的是名誉,所以,学术腐败与名誉紧密相连。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就是师徒关系,科举时代,由哪位考官通过你的卷子,那他就是你的座师。因为他的几个字的批阅就让你鲤鱼跳龙门。即使他没与教过你,也恩同老师。古人尊崇的是‘天地君亲师’可见当时老师的重要性。连太子见了老师都要下跪。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这一套学术伦理与现代学术思想大相径庭。老师生活的时代根本没有的东西,到了学生时代出现了。如果学生再按照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那就成了笑话。但既然学术利益牵扯到名誉,这就为学生出了一道难题,是听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说还是按照真理的要求去说?

韩愈说,“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许宋代以前还有希望这样做。可是,一旦学术成就分成了等级,与经济利益挂钩以后,韩愈的做法就成为了不可能事件。承认错误本来就不太容易,现在你让任何人在承认错误的同时失去经济利益,在这个商品大潮之中,就好比痴人说梦。很多时候,连西方那些刻意淡化师徒关系的国家都做不到,更何况师徒关系根深蒂固的中国。中国的学术特色是,只要有钱,一堆烂纸能被说成是至理名言。中国的绝大部分研究经费最终不是变成广告费就是变成各种学术会议,游山玩水的旅游费用。最后,什么问题也没解决,什么新思想也出现不了。最要命的是,如果有谁敢提出异议,所有的经费就变成了压制不同意见的经费。如果有人敢于过问,放心,专门有一帮打手给你海阔天空的扯开去,占用你所有的时间,这就是网络时代的特色。直到有一天,大家感觉厌烦,主管部门换人为止。他们的经费依然不能少,少了就没打手了。

日本和美国对这个问题也很头疼,最近,终于想出来一个好办法。就是不断地削减经费。削减经费当然先死的是打手,没有经费了,谁还替你打人。没人扯淡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就能稍微有机会显露出来。从这里看出,中国学术腐败的根源就是1999年的扩招。大学扩招应该是个好事,毛病就出在硕士班,博士班的出现。这些人与博导教授的关系变成了劳资关系,而且还是公费的劳资关系。教授具有绝对权威而他的成就本来就不高。体制有让学生必须拍他马屁。结果就是恶性循环。最好的方法就是第一,既往不咎,第二,削减经费。第三,缩小各级教职员工的待遇。既然是个重名誉的地方就不要太注重薪酬。名誉为主,薪酬为辅。几年下来,真正有理想的人依然留下来。没与理想的倒股票去算了。




评论专区

jinsheng2015-10-10发表
我当年一位同事,原南京工学院数学专业78级毕业的,后来在读研究生时,写出了足够博士水平的论文,导师说,直接读博吧,但学院里不放。他夫人看在眼里,后来硬逼着俩人一起上领导家门“笼络关系”,弄得我同事恨恨地对我说:“老朱,我们这种做学问的人,还得逼着干这种无聊事!”后来,他写了一篇论文,让系主任为第一署名人,学院这才放人;现在在复旦教书。中国的腐败,根子是:人都在一种“人生依附”关系里,“封建式样的依附关系”,而且是剔除了即便封建社会还能有的“清廉”或“清高”或“遗世独立”的土壤。人“被绑架”或“被视为人质”;无论你用何种中国现代意识形态术语包装,实质就是这样。 “为五斗米折腰”算是最美的表达了。在体制外,也就算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某种可能。
wang 2015-10-10发表
很有价值的批评。问题不完全在经费上(固然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关键是这个体制。天朝的一切价值判断就是政治,换句话说,就是政权必须永远掌握在他们手里,就像维稳不惜重金一样,学术也要用重金来收编队伍,你如果经费少了,谁会为你讲话呢?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