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考试押题
作者:苏诚忠  发布日期:2015-10-23 19:02:30  浏览次数:2127
分享到:

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是中国学校流传的谚语。它反映出中国几千年考核文化的要义。说得更准确一些就是为了成绩而考试。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考试不为成绩,难道还为了治病不成?就好比足球场上踢球,不为射门就为了交朋友。到公司上班,不是为了搞好工作,而是为了有时间玩电子游戏。总之,一句话,要做什么就要一心一意。

不久前,美国‘中考’中发现中国考生总体分数过高,因为有‘押题’之嫌而取消中国考生成绩https://ll.uschinapress.com/2015/1021/1260.shtml

自从西方国家仿照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了现代公共教育系统以后,押题的现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过。如今,这个问题终于爆发了。我们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过去没有这个问题?原因也很简单,过去西方国家的竞争不激烈,考好考坏反正都有饭吃。但是,一旦遇到竞争意识强烈的中国人,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中国既然是考试的老祖宗,当然也是对付考试的老祖宗。对于小儿科的竞争对手就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这次‘押题’事件根本就不是考生以及补习学校的问题;他们的做法无懈可击。真正出问题的是考试制度。问题更大的是决定取消这些考生成绩的决策者。他们太幼稚了。他们也许从来没有对考试过程深入的研究。他们希望用‘一叶知秋’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全貌。这个‘一叶’就是考试。

古今中外都一样,了解一个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就连本人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但是,当大规模公共教育体系建立以后,必须有一种廉价的识别人的机制,这就是考试。既然廉价,那么,便宜没好货。原本设计的是想‘一叶知秋’可无论你怎样设计考试都是‘管中窥豹’在竞争不激烈的时候,问题不凸出,一旦竞争激烈,问题立刻显现。考试主管希望考生多记忆其他的内容,少记忆考试内容,这样才能达到‘一叶知秋’的效果。可考生则希望多记忆考试内容,少记忆其他内容,这样才达到高分的效果。最后是考生的愿望能够实现还是考试主管的主管愿望能够实现?

事实上,无论是记忆全面的还是记忆局部的考试内容。考来考去都一样,都是记忆的内容,没有创新的内容。对于公务员,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考试就应该这样。你牢固地记住了本专业需要记住的东西,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就不会出现错误。比起那些什么都蜻蜓点水似的知道一些的人来说,这有什么不好吗?

问题出现在创新的人才上。他们是要方方面面都知道一点的人才。而通过考试,根本没办法决定哪些人属于创新人才,哪些属于不用功。白居易有一句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需待七年期。一句话谁也决定不了别人的未来发展会是什么样,只能让时间来证明。

这次取消考生成绩的决定只能说明决策者的无知和无能。它证明了西方国家的一个天真的想法,认为‘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只要抓住关键,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过去人类智慧处于低水平的状态,也许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但是,今天,当竞争变得激烈以后,这种浪漫的想法就变得不切实际了。既然是考试,那么就是为了分数而考试。今天的考试,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考核,即考察考生的水平,也考察出题人的水平。双方都应该愿赌服输才能共同提高。可偏偏有人赌而不服输,把责任推给别人,蛮不讲理。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没有任何标准能让你衡量出来, 也没有任何方法让你教育出来。否则你就替他创新了。 你能做到最好的结果就是一旦某个新思想出现, 你能及时的发现它并加以扶植。这是考验教育当局的时候,第一,要虚心去做新思想的学生,第二,还要运用自己的权利来支持它。非常的困难,如果你的头脑本来就保守, 还总是‘好为人师’那么,你最好另谋高就。如果这次取消中考成绩的事件最后真的落实了,这可能预示着美国教育体制衰落的开始。


上一篇:玉有德性吗?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