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汤圆,卖汤圆, 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 一首民谣唱响中国, 小二哥俨然成了 汤圆代言人, 中国传统小吃业因此越发火红。
在童年的记忆中,上海马路边卖汤圆很有特色,他们使用的响器是像梆子一样的竹筒,用一根木棒敲着竹筒,发出笃、笃、笃的响声。在静谧的冬夜,梆子声能传出老远,人们看了夜场戏回家,腹中空空,听到悠然飘来的笃笃声,便会循声来到汤圆担前。卖汤圆的师傅见到客人心领神会,左手揭开锅盖,右手抓起汤圆投入沸腾的汤锅,一会功夫,揭开锅盖吹着蒸腾的热气、眯着眼给浮起来的汤圆加点凉水,盖上锅盖“养”一下,汤圆便熟透了。客人就着昏暗的灯光,吃上一碗热滚滚、香喷喷的汤圆,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汤圆是中国传统小吃,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据传,起源于宋元时期。当时明州(现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别有风味。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沉又浮,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改称元宵,吃元宵成了元宵节合家幸福、团团圆圆的象征。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复辟当皇帝,但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在街上听到卖元宵的拉长嗓子在喊:“元—宵”,觉得这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他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叫“汤圆”。然而,不管叫“元宵”还是“汤圆”,始终改变不了袁世凯覆灭的下场。
宁波汤圆堪称中国汤圆始祖,入选中华名小吃并不因为它历史悠久,关键在于用料讲究。用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水磨成粉做皮,猪板油剔筋、膜,切末斩碎,在盆中加白糖、黑芝麻粉拌匀揉透,搓成猪油芝麻馅心小圆子,水磨粉加水拌和揉搓成洁白的粉团,捏成酒盅形,放入馅心,收口搓圆。汤圆煮熟后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鲜爽可口。
苏州则以五色汤圆脍炙人口,分别以鲜肉、玫瑰猪油、豆沙、芝麻、桂花猪油为馅心,甜咸皆备,别有风味。品尝汤圆,切记要缓慢、小口,否则会闹出笑话。有个桥段说,有一对男女青年,素昧平生,坐在一张台子上吃汤圆,女青年刚咬了一口鲜肉汤圆,那汤汁便像水枪一样喷了出来,弄得男青年满脸油渍,女青年羞愧难当又不便去擦,男青年也不急于擦,四目对视许久,女青年怯生生地问男青年,你怎么不擦?男青年语出惊人:我干脆等你把五个汤圆吃完一道擦!
千百年来,汤圆作为传统小吃也在不断创新,南京“雨花石汤圆”称得上创新的典范,它在汤圆的糯米皮中加入可可粉,使汤圆呈现条理清晰的雨花石石纹,放在汤里,晶莹闪亮,透过水的折射,花纹也变化出不一样的美丽,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领略饮食文化最高境界的感觉,堪称汤圆中的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