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游欧札记之九: 房顶的故事
作者:张光武  发布日期:2015-12-23 23:38:27  浏览次数:2861
分享到: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圆形穹顶,直径43米

在欧洲旅行,定会进出教堂、博物馆、艺术馆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除了珍藏着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外,建筑物本身常常也是历史、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每当走进这些建筑,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抬起头,仔细观赏这些建筑物的顶部,我觉得,房顶才是一座建筑的精华和灵魂。房顶会像一个饱经风霜的长者,向你讲述曾经发生的故事。

米兰大教堂 有“刺猬”一样的房顶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作为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它的屋顶由33座石桥和135座大理石尖塔组成,犹如空中塔林,给人以飞腾升华,超尘脱世的梦幻感觉。英国作家劳伦斯甚至把米兰大教堂的房顶比喻成“一只刺猬”。
 房顶上方藏有钉过耶稣的铁钉,镇堂之宝

就在“这只刺猬”的脚下,即大教堂主祭坛上方的屋顶内,藏有一枚铁钉。相传,耶稣带着12门徒周游列国,传经布道,被犹大出卖,吃完“最后晚餐”即被逮捕,几个月后,在众目睽睽下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此时的人群中,有一个门徒对耶稣之死痛苦万分,想留一点老师的遗物做纪念,恰好看见地上有一枚钉死耶稣的带血铁钉,于是他佯做揉脚,拾起钉子。不知过了多少年,铁钉传到米兰的一位望族之手,在大教堂奠基那天,这位望族将铁钉捐献出来,放置于大教堂房顶之上。这枚铁钉被基督教徒敬为圣物。每年,人们会乘坐由著名艺术家和科学家达·芬奇特别设计的升降梯到达房顶,将铁钉取出,顶礼膜拜3天。这枚铁钉成为米兰大教堂的“镇堂之宝”。

公元313年,在这座教堂的尖塔下,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和他的妹夫颁布法令,宣告基督教合法化,基督教从此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这就是著名的《米兰赦令》。《米兰赦令》的颁布是基督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至今影响着人类宗教史和思想史。也是在这片房顶下,拿破仑举行了加冕仪式,宣告他“脚踏两只船”,正式兼任意大利国王,定米兰为首都。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夜景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罗马基督教教堂,它的房顶最早设计成半圆形的拱顶。首任“项目经理”是建筑师布拉曼特,干了8年,去世了;接班的是大艺术家拉斐尔,干了6年,英年早逝了;然后年过古稀(71岁)的“大牛”米开朗基罗接手,干到84岁,也没了。老人家生前认为,把这么庄严的教堂房顶设计为一个半圆形的拱顶“不给力”,对天发誓后,毅然修改设计,把半圆拱顶改成了圆形穹顶。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直径43米,高38米,周长71米的世界第一大圆穹顶。为了减轻大穹顶的重量和便于攀登,米开朗基罗把大圆穹顶做成“三明治”,内外两层,中间是通道。我曾在“三明治”中拾级盘旋而上,越走空间越狭窄,最后仅能弯腰缩体,鱼贯前行。攀行快结束,听到身后一位“大哥”戏言:“离上帝近了,弯腰,必须的”。

梵蒂冈如同一把“大钥匙”


爬出大圆穹顶,人们能俯瞰梵蒂冈“全境”,也就是那把“大钥匙”。据传,圣彼得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耶稣升天时将通往天堂的金钥匙交由他保管,后来成了第一代教皇。为了纪念圣彼得,梵蒂冈城被设计成了钥匙形状。
    圣彼得大教堂的黄金拱顶


米开朗基罗虽然否定了圣彼得大教堂拱顶设计,但几百年后,拱顶这种建筑样式仍然出现在教堂内。话说伊努森八世教皇生财有道,他宣布:任何人,无论犯了何种滔天大罪,只要用金币购买“赎罪卷”,罪行即可赦免,不良记录一笔勾销。这个消息石破惊天,前来购买“赎罪卷”的人络绎不绝。教皇很快收集了大量金币。500多年前,教堂搞了一次装修扩建,伊努森八世就用这些金币打造了一个拱形金屋顶。今天,当阳光透过天窗和侧窗照进室内,再反射到金屋顶,屋顶就会呈现耀眼的金黄色,令人遐想联翩。


佛罗伦萨大教堂(又称圣母百花大教堂)。

这座1296年设计的建筑命运多舛,一波三折,先是设计师迪坎比奥“出师未捷身先死”,后是房子盖好了,房顶没着落,“烂了尾”。原因是该教堂设计的圆形穹顶直径达50米,人们不知道怎样建设这么大的房顶?此时,一个名叫布鲁内列斯基的工匠关注起这个“烂尾房顶”。他不动声色地去罗马“考察”具有圆形穹顶的古代建筑,精心制定施工方案。1419年,在佛罗伦萨市政府的国际招标会上,他的方案一举中标。然后用了17年时间,圆满完成了教堂巨大圆形穹顶的建造任务。正在人们为他的“封顶大吉”大加赞赏,欢呼雀跃时,暮然回首,纳闷了:布鲁内列斯基的施工图纸在哪?计算数据在哪?设计方案在哪?全没有,整个一个“三无工程“。人们还惊叹,布鲁内列斯基盖的房顶甚至没搭脚手架,完全凭着精确心算和超人的想象指挥施工,仿佛只需把他心中的“大穹顶”搬到现实中就OK了。原来,布鲁内列斯基深知江湖险恶,人心叵测,同行随时会来“抢饭碗”。所以,他没有留下任何建筑图稿,也没写出计算过程,硕大工程仅为他一人所知,全是“心里的活计”。果不出所料,竞争对手为了赢得这个工程,曾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监狱。但是,没了他,没人知道这屋顶怎么建?无奈,还得请他“出山”。今天,在大教堂广场上有一尊布鲁内列斯基的雕像,他永远看着这个大圆穹顶,似乎在说:此屋是我建,此顶是我盖,要知啥诀窍,待我活过来。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基

西斯廷教堂。梵蒂冈教皇的私人教堂。每当老教皇逝世,人们都会聚集在广场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堂房顶上的那个临时搭建的圆形铜烟囱。此时,由120人组成的枢密院会在这里投票,选举新教皇。
     秘密投票,选举教皇(图片来自网络)

教皇选举是以秘密投票形式进行,每一轮投票结束,都要把选票当场烧掉。如果此轮投票选举无结果,教堂房顶上的铜烟囱就会冒黑烟,广场上的人明白,还得再挺两天,继续投票。
房顶烟囱冒黑烟,没戏,继续等待(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投票有了结果,确定了新教皇,房顶上的烟囱就会冒出白烟。这时,人们欢呼雀跃,庆祝新教皇的诞生。
房顶烟囱冒白烟,宣告新教皇诞生了(图片来自网络)

早年间若投票无结果,焚烧选票时,人们会在炉中加一把湿稻草,以期产生黑烟。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历史上有一次选教皇,加的稻草太潮湿,点不着,没冒黑烟,而纸选票燃烧时却有白烟冒出,公众空欢喜一场。还有一次,烟囱冒出的烟雾黑白混搭,人们分辨不清,引起了社会混乱。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现在选教皇,会在教堂中安装2个炉子。一个是1938年制造的火炉,用以焚烧选票,一般不冒烟,很环保;另一个炉子专门“制造”烟雾。需要白烟,就用氯酸钾;需要黑烟,就加染色剂,把白烟“染”黑,使公众一目了然,不出歧义。


比萨大教堂房顶的吊灯,晃了多少年,伽利略发现了科学规律

比萨大教堂。教堂的房顶虽不十分壮观,但悬挂于房顶近千年的一盏青铜吊灯却十分有名。它被微风吹拂了很多年,没人注意它那“舞动”的身影,直到四百多年,年轻伽利略的目光被它婀娜多姿的“舞步”所吸引。伽利略利用自己脉搏有规律的搏动,发现了吊灯摆动的规律,提出了“摆动等时性原理”。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依据伽利略的发现,制造了第一台挂摆时钟,取名为“伽利略钟”,随之,人们又用相同原理制造出天文摆钟,揭示了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现象。小小的房顶,微摆的吊灯与物理学和天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伽利略使这片房顶,这盏吊灯名闻天下。

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好像永远都不打算完工。

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无论身处巴塞罗那何方,人们的目光都会被圣家族大教堂屋顶上“怪怪”的18个高塔尖顶所吸引。毫不夸张地说,圣家族大教堂的房顶就是巴塞罗那的天际线。说它怪,一是教堂顶部,总搭着施工用的升降机和脚手架,百年来一直如此。原来该教堂从1882年始建,总是不顺,“出钱的(基金会)”和“花钱的(设计施工方)矛盾重重。1883年,31岁的建筑师高迪接手,情况也没好多少。由于观念、

技术和资金等问题,工程干干停停,边干边改,边设计,边施工,直到1926年,74岁的高迪因车祸去世,教堂也没建成,搞成了“半拉子工程”。二是

教堂的内外装饰,包括房顶上的尖塔,没有平直之处,完全由动物、植物、人物和螺旋线、双曲线、抛物线所构成。
对于这个“另类”教堂,有人取笑它只不过是“一堆石头”,也有人赞美它是“让人狂喜心碎的建筑”,教堂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师高迪当年力排众议,他说:“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言外之意,本教堂内外不用任何直线,爱咋地咋地。我认可高迪想法,想想看,自然界中有多少真正的直线?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中游的,草棵里爬的,哪有什么直线?高迪的设计也算是返璞归真吧。

教堂开工至今超过130年,高迪去世也有89年了,还是没完工。有趣的是,尽管教堂竣工遥遥无期,房顶上的升降机、脚手架大煞风景,但没人着急,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人类杰出建筑的历史地位,也没能挡住蜂拥而来的“朝圣者”,还没耽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人们似乎接受了它“永不完工”的现实,有人觉得“修建中的教堂”更有魅力。今年10月,西班牙宣布,圣家族教堂建设进入最后收尾阶段,2032年前竣工验收。长眠于教堂地下室的高迪终于有了盼头。届时,圣家族大教堂的房顶会更加梦幻浪漫,巴塞罗那的天际线将更加完美壮观。      

                
                傅科摆示意图,用以证明地球的自转

法国先贤祠。200多年来,先贤祠一直是法国杰出人物安息之地,庄严肃穆。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爬上房顶,在这个庄严之所,将一根长67米的绳索,绳索一端系一枚28公斤重球的摆垂直悬挂在先贤祠房顶的最高点上,重球下方为一个6米直径的沙盘。当重球不停的摆动时,其下方的指针会在沙盘上划出轨迹。人们惊奇地看到,重球每摆动一个周期,指针会偏离原来轨迹3毫米。由于重球的摆动方向没有改变,而摆动平面却发生变化,唯一的解释是,地球在自转。傅科利用这样一个简单、直观、巧妙、有趣的实验,证明了地球自转的事实,他的这套实验装置被称为“傅科摆”。傅科的实验为他赢得了荣誉,也为先贤祠那宏伟、美丽,充满人文精神的房顶增添一抹绚丽的自然科学色彩。   

法国先贤祠,傅科摆:一片庄严的房顶,一次严谨的实验,一段科学佳话

万神殿房顶,一束阳光泻下,直刺人们的心灵。

罗马万神殿。罗马万神殿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罗马帝国时代建筑,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设计者、建造者已无从考证。这座建筑的“点睛”之处在于圆形房顶的修建。                

万神殿的房顶是一个“扣着的半球”,直径43.3米。当年没有钢筋,没有混凝土,没有提升机械,没有运输设备,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解决建筑材料问题,聪明的工匠们就地取材,将浮石和火山灰混合,制成一种轻质耐用,类似于混凝土的建筑材料。他们把这种“混凝土”浇筑于特制的圆形壳模内,待“混凝土”凝结成型,拆去壳模,一个倒扣的半球房顶嘎然形成。为了有效减轻穹顶的重量,聪明的罗马人又想出一个“暗度陈仓”的办法。他们从下而上,逐渐减薄穹顶的厚度,既实用,又美观。

进入万神殿内,人们的目光即刻被房顶上直径达8.9米的大圆洞所吸引。导游说,大圆洞的设计,主要是采光。万神殿没窗户(图片中的“窗户”是画的,不是真的),全靠大圆洞射进的阳光照亮室内。关于大圆洞的作用,也有人不这么看。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上写道:“当你推开那九米多高的重重铜门,那道喷泄而出的阳光直直的射向你的双眼,挖出你的灵魂!你所见的世界光明一片!而你,这个渺小的人类,正站在这道从天而降的光束中,等待着来自宇宙万神的洗礼!”她认为,这段文字是对万神殿房顶大圆洞最好的诠释。

我去参观时,也被大圆洞射入的绚丽阳光所感染。我用相机拍摄这个大圆洞和这束太阳之光,并把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中,美滋滋等人点赞。后来发现没人跟你讨论建筑,讨论哲学,一位朋友劈头发问:“下雨怎么办?”言外之意,大圆洞漏水啊。

真是忧外国忧民的好同志!

我回答:据我了解,万神殿下方有排水系统,同时,下雨有专人扫水,2000年以来人家都这么处理。

“要我,加个玻璃盖,又透光,又避雨,还降低管理成本。”

是啊,人家2000年没解决的事情,我的同胞2分钟就想出了解决办法。神人!

万神殿的建造年代相当于我国的东汉时期,经历了2000年风雨冰霜的洗礼,还完好的屹立着,而我们还有多少汉代建筑保存至今?还好,总算留下一个成语:秦砖汉瓦。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怎样杜绝小聪明,弘扬大智慧?万神殿上那片2000年前的房顶留给我们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