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银 匠
作者:王喜根  发布日期:2016-01-16 12:38:02  浏览次数:1729
分享到:

  我从小就羡慕人家“惯宝宝”,手上有手镯,脚上有脚镯,镯上有一串银灿灿的铃铛,手舞足蹈之际发出叮叮当当的银铃声,动听极了。而农村里、渔船上的小男孩则喜欢戴银项圈,每个直径约 二十公分 ,明晃晃地套在脖子上,与脑后的“小尾巴”相得益彰。按说我是家里“老巴子”也算“惯宝宝”,儿时却没有享受到如此待遇。母亲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当我儿子呱呱一落地,她便送来了银灿灿的手镯、脚镯,算是弥补了我儿时的遗憾。

   据历史记载,中国发现和使用白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早期银器初见于战国,于汉唐时期更进入鼎盛时期,人们把保佑平安、兴旺发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各种金银器上,形成了深厚的民间首饰文化。

 记得古镇上曾拥有三四家银匠店,加工的金银首饰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童饰,另一类为女饰。童饰有手镯、脚镯、锁片、项圈、帽坠、麒麟送子牌、和合二仙牌以及挑式、钟式、筐式等各种各样的铃铛。女饰有插在发髻上的簪子、金钗,戴在手上的戒指、手镯、手链,挂在耳朵上的耳环、耳坠和套在脖子上的项圈、项链。

   离我家最近的是一家王记银匠店,老银匠鼻梁上架一付老花镜成年累月地敲打着,他那工作台上,酒精灯、银匠砧子、锤子、锉子、钳子、试金石、模子,一应俱全。此外,还有一把白铜、象牙做的戥子和一瓶给首饰上光的白矾水。看他打制金银器,绝对是一种艺术享受。点上酒精灯,老银匠气定神闲地将带弯头的吹管含在嘴里,深深吸上一口气,火焰顿时被吹成了一道细线,金块在蓝色的细火中渐渐变软,随后放进铜模子叮叮当当敲打一气,美轮美奂的花型脱颖而出,紧接着拿到小铁砧上轻轻锤一锤、锉一锉,去除毛边毛刺,再放进白矾水瓶,只听得“哧啦”一声,一件锃光闪亮的首饰便展现在客户面前。

  记得和我母亲共事的张先生过去就是位银匠,“文革”破四旧,金银首饰首当其冲,他转行当了会计。改革开放初期,县里创办金属工艺厂,人们想到了散落在民间的一帮老银匠,张先生风风光光地被请去当艺术顾问,参与设计制造了一批“国宝”级金属工艺品。“九龙杯”,相传是清康熙年间邻国进贡的一件稀世珍宝,它的奇特功能在于斟酒后杯中能显现一条龙,因而备受康熙喜爱。此后,则演绎出《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的民间传说。至于这九龙杯到底何等模样?如今流落何方?始终是个谜。而这帮不甘寂寞的老银匠,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居然将这具有珍贵考古价值的九龙杯制成了。那年,我到该厂采访有幸一睹芳容:一只金银镶嵌的酒杯,四周环绕着八条形态逼真、玲珑剔透的金龙,斟上白酒,杯底则显露出一条活灵活现的小青龙。为了给国家换取外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该厂推出了“九龙酒具”,首次拿到国际市场展销,马上引起轰动,尽管售价高达人民币8600元,仍供不应求。

  老银匠闻此一个个大喜过望:一喜为国争了光,二喜民间的传统工艺绽放出了绚丽夺目的异彩!


上一篇:孝行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