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棉花席子店
作者:王喜根  发布日期:2016-04-11 13:14:30  浏览次数:2612
分享到:

父亲在棉花席子店几乎站了一辈子柜台,小时候我常到店里去玩耍,老店面的格局至今仍记忆犹新:倒L型柜台,门口摆放着一排卷得整整齐齐的草席,山架上有各种档次的棉花胎和卷成圆筒的棉絮、驼绒、丝绵以及各式各样的草帽和枕席。后堂口有一架脚踏弹棉机,“嗑嘟嗑嘟”整天响个不停。脚踏弹棉机大概是民国时期产品,虽然土头土脑,但很实用。棉花胎用了多年、棉衣棉裤穿久了,棉花变得既薄又硬,逐渐失去保暖作用,经弹棉花机一弹,马上变得又松又软和新的一般。偶尔,也有人将破旧的羊毛衫拆开拿过来弹,经过加工整理,可以絮棉衣、棉裤、棉鞋,也可以加网线做成羊绒被,这倒是真正的物质不灭、物尽其用。

店堂后面不时传来一阵阵“锵—锵—笃笃锵”有节奏的弹棉花声,那是木锤敲击弹棉花弓发出的声音。比起街头弹棉花摊,大作坊的确有大作坊的架势:一溜边三四张弹棉花床,棉花包堆得高高的,抵到屋顶,房梁上、系东西的绳子上到处沾满了飞扬的棉絮,弹棉花师傅头发是白的、眉毛是白的,连胡须都是白的。街头弹棉主要工具为两公尺长一个大木弓,木弓通过绳索与一根竹竿相连,竹竿一头插在背后腰间的皮带中,一头吊住大木弓。木弓上有一根筷子粗的牛筋长弦,崩得很紧,弹棉花时,左手持弓,右手执锤,木锤敲击弓弦便发出“锵锵”的声响,随着弓弦的震动,原本沾附在弓弦上板结的棉花纤维立刻被拉松。而作坊的木弓要比街头弹棉花摊上的大得多,它不用背在身上,而是吊在房梁上,木锤自然比一般的大,敲在弓弦上声音铿锵有力,更悦耳动听。

加网线相对来说是件轻巧活,其实属细致活,是女人的拿手好戏。碰上做“喜被”,女人们格外用心,纤细灵巧的双手不仅可以摆出各种喜庆吉祥的图案,而且能拼出个斗大的红双喜,让人看上去就觉得喜气。婚礼前女方发嫁妆,除了箱子、梳妆台等新房家具,衣被是少不了的。衣服装进箱子,“喜被”成了摆阔的标志。十床八床那是少的,加上毛毯,二三十床也不足为奇。街坊看热闹,喜孜孜地站在一旁数被子,哪家“喜被”多即被传为佳话。

    立夏前夕,席子生意逐渐红火。江南一带有这样的风俗,女儿出嫁头一年,立夏时,母亲要给女儿送席子,一来告诫女儿孝顺公婆做个好媳妇,二来防止女儿疰夏。棉花席子店里卖的席子分为两种,一种为麻筋席,另一种为纱筋席。麻筋席是用白麻或黄麻搓成细绳作经线编织而成的,特点是牢固、耐用,吸汗清爽、光滑舒适。也许受地域影响,仪征朴席的草席备受江南人青睐。纱筋席的最大特点是细,且镶有布边,印有花鸟走兽图案,倒是挺受大姑娘、小媳妇的喜爱。经济条件差的人家一领草席要用好多年,中间破了,拿到棉花席子店请排席师傅修补一下照样用。父亲早年学手艺干的就是这一行,拥有一手排席子绝技,上海、南京、镇江一些知名棉花席子店,每年春夏之交,都争着请他去“撑场子”。经他排过的席子,光洁凉爽,细密齐整,水倒上去不漏,客户拿到手左摸右看赞不绝口,棉花席子店老板则坐在柜台里面含笑颔首:老爷子这手绝活的确是一块难能可贵的金字招牌!





评论专区

lishaung2016-05-04发表
喜欢!喜欢!一系列都喜欢!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