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永远的母亲节
作者:蔡田明  发布日期:2016-05-09 06:59:15  浏览次数:2281
分享到:

母亲节是二十多年前到澳洲后才知道的一个日子,才了解的一个文化,才熟悉的一个习惯。

开始只身学习打工,并无太在意节日。感念激情,曾买过寄去新颖精制的贺母亲节卡。记得听母亲说很没必要。打电话也贵,写信就好了。母亲不想自己却想到关心其他。虽“母氏劬劳”却“呼儿问苦辛”。这自古至今诗文里的母亲形象,正是天下慈母心的写照。

母亲不在乎自己是本性,也与当时大陆无母亲节有关。多少年来国外就是个神秘地方,文化无接轨,母爱分敌我,不同如今全球一村化,母亲节变得越来越普及。大陆人现在已跟进,做的更好。尽管节日各国各地风俗习气不同,爱母之心是同一的。我觉得,生日更能让我们人人感激母亲。 

日子在过。太太孩子来澳以后,母亲节更多是角色的转换。 在身边,在眼前,妻子就是母亲,我们孩子的妈妈。

常与孩子太太一起过母亲节。凑起来,有时几家亲朋好友,陪伴老中青三代母亲一起,到餐馆喝个茶,过个热闹。寓感念于生活愉快的谈笑中。

孩子在学校,提醒我们常过节。孩子长大不在身边了,我们有时大过,有时小过,有时说不过。更经常忘记或记不住日子,不过总会被孩子发来的信息提示,不提早有广告宣传。母亲节似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确实,人总要被提醒。母亲节与其他节日说得多,信息社会资讯发达,全忘记已不可能。不过,有时注意到其仅是个象征,并不能给所有人带来快乐,好比穷人怕过年,貌异心同。

以往到周末中文学校值个班,逢节大家快乐,见老师与学生们搞母亲或父亲节的活动,制作幼稚可爱的感念卡,看孩子们画个画,写个字,唱个歌,天真幸福无比,喜洋洋。高兴之余,大家常会忘记一些小朋友的孤独,忽视其被冷落的不高兴。他们因各种原因,家庭生活早已缺失或父或母之爱了。

近节情却。触景生情。单亲家庭父母这天早有心理准备,就干脆不让孩子来上学了。我在想,这本是个大家幸福日子,却没想到会有“有人欢乐有人愁”的负面影响,肯定不是倡导者的初衷。这是否需要注意在学校或孩子多的公共场合,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亲友在这敏感日子,特别关爱那些本已不幸的孩子们的感受,不让其脆弱心灵过早地触碰残酷的现实。人生痛苦莫过于缺爱的童年“孤儿”。

大爱无疆。凡事人为。比较观察西方家庭,若不是天灾人祸事故原因,单亲家庭抚养的孩子,一般还不至于让孩子感觉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因为孩子常能在双方大人家里走动,轮流受看护被照顾得爱心,比较而言,不少中国人华人单亲家庭就很难做到这个,有的真正是拿孩子做一辈子某类用途的“人质”了。

爱憎分明,殃及城鱼,与爱屋及乌同一理念。孩子为此将永远地失去离异的任何一方亲人。他们年幼无辜早已不幸,还要留下永远的仇恨、永远的愤世、永远的遗憾。这些童年创伤惟有爱才能消除。

仁慈善良母亲从不会弃女弃儿。若因夫妻关系让孩子过早弃父弃母也很不应该。尽管做起来不容易很困难,一些明智的母亲或家庭,还是尽可能有意善意地隐瞒真相,至少要等孩子长大懂事后才给予说明解释。听说见到这样的“蒙骗”故事或善意谎言,我理解赞同,认为不失为关爱孩子童年健康成长之良策。

时间解决问题。孩子懂事后,当能理解人生人性人事人情不完美的这一切。原谅同时感激父母所做这一切。世上只有妈妈好。伟大的母亲总是乐意为儿女操心和为子女奉献自己的。因为孩子的快乐本身就是一切为人父母的幸福之源。

母亲的胸怀宽广如海洋,人类的美德都最早体现在母亲的言行中。母亲节我们敬仰感谢母亲,愿天下母亲若遇婚姻家庭不幸,不妨先从自己做起,改变一下旧有陈旧观念,以爱孩子成长为重,尽一切可能让年少孩子在有母父爱的阳光下生活。那些从小在有爱温暖长大的孩子,只会把伟大母爱的信念精神传播下去。世界只有爱,才会更美好。

幸福没有比近在身边的亲人健在更令人欣喜慰籍了。庆幸六十耳顺之年,身边还有双方家庭母亲父亲健在。身边远处,能叫一声听到回音的“妈妈,您好”!母亲节快乐!希望年年月月日日,永远的母亲节。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