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聽松園的松濤聲
作者:景亮  发布日期:2010-03-02 02:00:00  浏览次数:6938
分享到:
從廣州培英中學畢業的校友,大概都不會忘記那大名鼎鼎的大鐘樓和小有名氣的聽松園。
從鐘樓的大們進入,沿著一條白石小道,經過一個籃球場,再拐向左邊的小叢林,有一個精巧的小涼亭,上面寫著“聽松園”三個字,旁邊是零散的小松樹和一些竹子。從小道走向小亭的地面略有斜坡,并不好走。這小小的聽松園,是我當年就讀于培英中學時最愛蹓漣的地方。
那已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七十年代初期,我在培英就讀高中,在那里。我度過了兩年快樂的時光。
有人說,人生的高中階段,是最充滿夢想的時期,不少人的夢,就是在那個時候編織而成。
可惜的是,七十年代的初期,社會并沒有存在讓夢形成的土壤和氣候。雖然已是文革的晚期,但讀書無用論還大行其道,不是還有個“白卷英雄”的張鐵生嗎?我雖然喜歡讀書,但又能做甚麼呢?幸虧我家當時有些親戚在香港,可以買到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于是,在去農村分校和學工的那段日子里,我有了精神上的寄托,每天都可以讀到這些精神上的糧食。也許在那個時候起,我慢慢喜歡上了文學,在文學的天地里,我找到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
兩年的高中生活,有半年是在花縣炭步墟的分校中度過,還有三個月是在大沖口的廣州柴油機廠的車間中,跟工人一起幹活中消磨。如果說,這用人生中最“青春”的歲月換來了甚麼?我真的只能說,是在人生中留下了“遺憾”,一種一生中無法補救的遺憾。
真正在校園中讀書的時間,大概也就一年多一點吧。
盡管時間很有限,但在讀書中得到的樂趣也是不少的。
我們當時的課室在“曲尺樓”——只是一排的平房,既不彎曲像“尺”,也不是甚麼“樓”,可當時就那麼叫的,我們也沒有深究。
曲尺樓倒是靠近當時的飯堂,反而離聽松園有一段距離。我卻很享受走在課室到聽松園之間的這段小路上,特別是課間操之後的那一段休息時間和放學後那一段空隙的時間。我總愛在聽松園附近蹓漣,或無目的的散步,或靜靜的坐著,甚麼都可以想,甚麼都可以不想,就這樣“神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那片刻的寧靜和歡愉。
其實,聽松園里并沒有多少松濤聲,一來松樹并沒有成“林”,只是有十來棵松樹分散的圍在了小涼亭的四周,松樹也并不茂盛,長得也不是甚麼“參天”大樹,但卻是我當時的心中“最愛”。它的寧靜和安瑟,它的樸實和包容,都使我對它產生好感,并愿意去親近它。
去年底的十二月,我趁回國省親之便,又一次回到了培英中學:展現在我面前的,當然是花園般的校園,綠樹如茵,繁花似錦,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可是,我卻有一種“失落感”。我感覺到陌生,感覺到自己只是一個“過客”;這里美麗的一切和我都沒有任何的關系。只有那還在大門口矗立的大鐘樓和無聲的聽松園,還在我的記憶中,是那樣的清晰和難以忘懷。
我又一次的走在了當年的聽松園中,腳踏著也許并不是當年的那一塊土壤上,在努力地尋找當年的足跡:聽松園依舊,可當年的松濤聲聲,早已不知何處去了?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