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古埃及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石刻、雕像、壁画、木乃伊应有尽有。甚至宏伟巨大的古埃及神庙也原封不动的搬进室内。
完整搬入大英博物馆的一座古代埃及神庙
在众多的古埃及文物中,一块石碑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块石碑有些残缺,放在玻璃橱柜中。石碑呈灰褐色,上面密密麻麻刻满文字和符号。通过展览介绍知道,这块石碑称为“罗塞塔石碑”,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具有传奇的经历。
1799年7月15日,法国军人在埃及修建要塞时,意外挖到一块黑色的石碑。他们觉得这块石碑可能“有戏”,决定将其送到法国在开罗设立的埃及研究所做进一步的研究。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出土的,因此命名为罗塞塔石碑。
1801年,拿破仑的大军被英军打败投降,法军手中的文物也归了英国。法国人十分清楚罗塞塔石碑的价值,在撤出占领区时将它藏在一艘小船上,准备瞒天过海,偷运回法国。但运气欠佳,功败垂成,半途被英军截获,英方获得石碑的实际拥有权。
1802年,石碑运抵英国,以英国国王的名义捐献给大英博物馆收藏。
1917年“一战”期间,大英博物馆担心伦敦受到战争破坏,将一批文物,包括罗塞塔石碑藏在一个地下深达50英尺的地铁车站中。直到“一战”结束,罗塞塔石碑才重回大英博物馆。
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相同内容三种语言版本,分别是埃及象形文又称为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埃及草书体,又称为埃及通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古希腊文,代表统治者的正式语言。因为当时古埃及在希腊人的统治之下,希腊的统治者要求统治领地内所有的正式文书都需要添加希腊文的对照版本。
公元4世纪以后,尼罗河文明逐渐衰弱,埃及象形文字逐渐失传,由于人们不了解这种神秘文字的内容,影响了对文字记载的历史的了解。直到1400年后,罗塞塔石碑的出土,人们惊奇的发现,石碑用三种文字对照写成,而三种文字中,古希腊文体是最接近近、现代人可以读懂的文字。于是,人们把古希腊文字作为“桥梁”,来破译古埃及的圣书体和通俗体文字,从而使失传的古埃及文字得以“复活”,使人们对古埃及历史的研究“柳暗花明”。
其实当今社会,多文字出现在同一场景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正式的外交文件经常用多种文字写成,防止歧义。在承德“避暑山庄”内,有一块石碑,用满、蒙、维吾尔、汉等4种文字写着同一个内容。北京紫禁城的匾额,大多用满文和汉文书写而成。
正是罗塞塔石碑的特殊身份,出土后命运多舛。在英法军人、商人中的倒手;偷运及查扣;文字内容的解读和破译;石碑的原“主人”埃及矢志不移向英国讨要等,都给这块石碑赋予传奇背景。同时,罗塞塔石碑属于古埃及托勒密王朝五世遗物,而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法老(国王)就是多次被搬上银幕的,具有美丽外表,又以毒蛇结束生命的“埃及艳后”克丽欧佩特拉。这一切又给“罗赛塔石碑”赋予了神秘色彩。
罗塞塔石碑除了具有考古价值外,在现代社会还具备许多象征意义,这也许是古埃及人始料未及的。
由于罗赛塔石碑上用三种不同的文字来说明相同的内容,起到相互“翻译”的作用,所以,现在市场上有一款翻译软件就叫“罗赛塔石碑”。
由于罗塞塔石碑是人们了解古代埃及文化和历史的“钥匙”,具有探索和解决一个困难问题的开始和工具意味。所以,欧洲航天局将其制造的太空探测器命名为“罗塞塔”。
由于罗赛塔石碑的传奇和特殊,“罗赛塔石碑”一词慢慢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中文汉语里“扑朔迷离”、“一波三折”、“云山雾罩”等成语可能与其意思相近。
罗赛塔石碑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物证之一。所以,它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