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假日,我流连在塘西河畔
作者:笑君  发布日期:2021-10-18 17:44:03  浏览次数:1163
分享到:

或许是天生就懒散,或许是上了些年纪的缘故。节假日,我不喜欢出门,尤其是不愿出远门,就乐意呆在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里。

合肥地处内陆,与大江大海有些距离。合肥又是个既古老又年轻,既雅致又开放的宜人宜居之地。常年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只有舒畅与开心,从未有什么不适的感觉。

又是一个举国沸腾的国庆假日,两个孙子随爸爸妈妈去了外婆家,我们两位“老人家”只能自己“过节”了。

庆幸我们的眼光,在为孙子们选择学区房时,把目标锁定在滨湖新区,尤其是将这一“房”摁在塘西河畔。

塘西河本是一条自然的河流,发源于南雁湖,曲曲折折地,穿越了滨湖,才把一湾清流捎进巢湖,完成了河的使命。

因为巢湖,才诞生了滨湖。走向新世纪的滨湖,又让塘西河摇身一变,幻化成塘西河公园了。

成为公园的塘西河,不仅镌刻了时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发掘和拓展了历史与文化的空间。沿河南北,自西向东,分别建有雨水公园、体育公园、沙滩公园、候鸟公园,还有假山松林、休闲漫道、游船码头、悦书屋、文化馆等不同的设施。一座用铁索拉起的吊桥,以幸福的名义,在沙滩的东侧,勾通了园区中心处的河南与河北。公园,以水为灵魂,以民族文化为精髓,把自己装扮成一位焕发着青春气息的新娘,娇艳、妩媚,美轮美奂,吸引着万千市民。

居住在这一区域的人,恐怕没有谁不知道塘西河的,很多人都会或早或晚的到塘西河走走逛逛。

我和太太,喜欢在每天的一大早,迎着轻风,踏着晨露,从河北到河南,沿着漫道散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身心放松,徜徉在舒畅与宁静的氛围之中。

假日里的塘西河,与平日大有不同,从早到晚,各处都是人头攒头。当然,人最多的地方是沙滩与游船码头。沙滩上,大多是孩子,挖坑的,追逐的,相互砸着的,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就像一幅立体的画,引人入胜。码头上,一拔拔的船儿,鸣着喇叭,飞驰而去。又是一艘艘的小艇儿载着欢笑,搅着浪花,轻轻地靠岸抛锚。

塘西河最体贴的建筑,是河南河北的休闲漫道上,或临水或傍坡,耸立着一座座供游人休憩的小亭子。

亭子为木质结构,四根柱子支撑着尖尖的顶盖。顶盖也是四角成方,飞檐翘起,脊背相连,顶尖直指蓝天,典型的徽派建筑。亭内,一方为门,状如半月。三面护栏成围,一圈座椅随栏而设。地上,铺着木板,一张小方桌立在中央,似乎就是一间屋子。此屋,四面通透,看水,看树,看人……一览无余。

亭子的最特别之处,均建在高大的树木之下。夏天,浓荫覆盖,完全遮挡了强烈的阳光,纳凉极妙。冬天,树叶全然褪去,阳光穿过枝条,将温暖倾泻在亭子里,自然的休憩胜境。

有了这些亭子,在塘西河游览,累了可以歇息,困了可以眯一会,饿了可以躲进去吃点东西。倘若是一帮朋友组团来的,还可以在此聚会呢!

这几天,我们一早就从家里出来,带上两杯水,揣着几个煮熟的玉米棒……捡一个亭子坐下来,随意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太太老年大学的京剧班开课不久,老师留的作业便是李胜素的《太真外传·无限忧愁无限恨》,要求在下节课前练熟。待在亭子里,可能没有教室里的氛围,却是别样的感觉。清风幽幽地拂过,绿树成荫,水波荡漾,花气袭人,犹如仙界。没有搅扰,摒弃杂念,一心一意地沉浸在“二黄散板”之中。“无限忧愁无限恨”,只是古人的一段难言之隐,倒是我们消遣的好时光。

我听着她的“京剧”,想写点东西,思绪却被另一个问题牵扯住了。

早晨出门前,翻看“微信”,有几个画面令人惊讶。高铁车厢内,人挨着人,拥挤不堪,几乎没有空隙,就连过道、厕所都被人占领了。高速路上,车子一辆一辆地首尾相接,无法挪动,成为停车场了。W市的一位网友发帖说,晚上六点上高速,“奔波”了一夜,到第二天早上太阳都出来了,车子还未开出W市。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旅游景点,全部爆棚,人满为患。不用说,这人,这车多到了什么程度。

乡村俚语说,一生不出门,是个福人。指的是什么呢?我没有出门,不敢说就是福人。可是,那些出了门的人,既有开怀兴奋的激情,恐怕也真的有很多尴尬难说的故事吧。

我们徜徉在塘西河畔,没有多少兴奋可言,安静、轻松、舒适当是自然的。 

2021年10月5日写于合肥塘西河畔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