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引吭高歌 第39章 赊购军粮
作者:马济元  发布日期:2022-09-24 17:17:47  浏览次数:661
分享到:

阿文说戈队长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这是真真实实的心里话。刻骨铭心的就有两次。两年前,阿文、巧林以及银妹等十多位肖塘乡亲挤在桥头田牛车棚避雨,不期遭遇雷击。多亏戈队长率领的“江抗”部队救死扶伤,并且热情宣传科学知识,驱走了肖塘人心中的阴霾。阿文巧林从此与“江抗”,与戈队长、章医生、庞护士结下了深情厚谊。一年前,戈队长、章医生冒险闯入碧浦牛大兴家和黑狗子区中队,不但救出了阿文,并且怔得牛大兴、黑狗子不敢再加害阿文。阿文对“江抗”知恩图报,热心为“江抗”办事,为戈队长及时回后方医院救治出了大力。子弟兵为老百姓舍生忘死,老百姓对子弟兵衷心拥护。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已在阳澄湖畔发芽生根。

“阿文,难得与你坐着说会话,来,坐这条凳子。”戈队长拉过一条长凳子招呼阿文。

“哎哟,阿文,你眼眶都凹了,让我看看。”章医生落座阿文面前,抓过阿文的手切脉,“唉,听着还不错,胸口还会疼吗?”

“章医生,我好着呢。”

“好?你身体透支了。阿文呀,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千万要爱惜自己身体。”章医生正告阿文说。

“噢,谢谢章医生。”

“来这儿不远吧?多来走走。”

“不太远,刚才我们划了不足半个时辰。”应滢说,她给阿文巧林端来了两杯开水,“阿文哥是太辛苦了,咳,都怪小鬼子无恶不作。”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打垮东洋鬼子,我们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打日寇么,老百姓是部队的靠山,有百姓支持部队才如鱼得水。所以,我们军民必须团结一条心。”戈队长伸出一双手,与阿文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章医生说了,多来应家潭走走,知道不?”

阿文和巧林都不住地点着头。

庞护士喜欢孩子,她早从巧林手里的接过了小宝宝逗着,逗着,庞护士唱起了歌谣:“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应家桥……小宝宝,今夜陪阿姨在应家潭住一夜,好不好?”

庞护士紧急刹车,去了“外婆桥”,抹去了外婆叫我好宝宝。因为担心巧林伤心呗,庞护士她偷偷地瞟了一眼巧林,然后故意说要小宝宝在应家潭住一夜。

应滢一本正经地搭话了:“好啊,林姐,我家还有一间空房呢,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

“唷,应小姐,你也穿上白大褂了?”原本只注意着庞护士逗孩子的巧林,忽然发现应滢回家后竟然也换上了护士服,顿时惊讶得目瞪口呆。

“我也是后方医院的护士了呀!”

“哦,应小姐也是抗日战士了?真好!”巧林上上下下打量着应滢:护士帽,白大褂,乌黑油亮的齐耳短发,白皙细腻的肌肤,粉嫩脸蛋上嵌着的一对水汪汪的亮眼睛满是笑意。巧林揉揉双眼,咂咂嘴巴,透露了深深的羡慕。

“好,好,般配!”巧林啧啧赞叹。

阿文看出来了:“林妹,你羡慕了,是阿文拖累你了。”

“嗯,应小姐是真好,可是我并不后悔和你走在一起呀!”巧林冲阿文甜甜一笑,“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呗。”

“你们为抗日也做了许多好事呀,我们都挂念你们,经常说起你们。”庞护士亲着怀里的小宝宝,“是不是呀?小宝贝。”

“是啊,你们为‘江抗’为后方医院做了太多事情。”戈队长认真地说,“许多战士都特别喜欢你们教的歌。”

章医生也说:“真的,我们惦记你们。”

阿文着急了,连连摇头:“哪里?是我们欠‘江抗’,欠你们的太多太多了。”

巧林告诉应滢:去年,戈队长和章医生亲自闯黑狗子窝救出了文哥。

“唷,人民军队真心为人民!”

“‘江抗’一心为百姓出生入死,我们心里明镜似的。”落日余晖映照得屋子里通红通红,巧林忽然叹息说,“哎呀,天快要黑了,我们得赶紧回家了。”

“哦,我们得回去了,过几天再来。”阿文也站起了身。

巧林抱起宝宝,和阿文一起,与亲人们一一告别。

阿文夫妻回家走出应家潭没有多远,遇着糜大伯摇着小摇船回后方医院。阿文连忙招呼道:“糜大伯,您回家了?”

“哎哟,是你们小夫妻俩,好久不见了,回家去吗?”

“是啊,糜大伯您去了哪里呀?”

“去附近村子里转转,想买点白米,后方医院没有大米吃了,可是戈队长不让我去司令部要。”

“哦,那小摇船上怎么没有米呀,没有买着?”

“买着了,不过只买着了一点点,还不够两天吃的。”

“哦——”阿文清楚,麦收以后,普通老百姓家家都靠喝南瓜粥,吃麦粞饭过日子,老百姓家即便剩着几升白米,也是为了预防万一——譬如招待客气的亲眷预备着的,哪家还有多余的白米出售呢?戈队长不让糜大伯找司令部要,是戈队长体谅司令部也有困难,戈队长不愿意也不想把困难上交给上级,他要自己克服困难。然而,后方医院的伤病员有伤在身,让伤病员也喝南瓜粥,吃麦粞饭,他们的伤病怎么能尽快痊愈,身体怎么能尽早康复呢?糜大伯说“只买着了一点点。”这话倒是提醒了阿文:自家就那么一罐子白米,然而,如果发动大家都献出那么一点点,我家一罐,你家几升,拼拼凑凑,积少成多,后方医院伤病员吃的大米,不就可以解决了吗?

巧林说:“文哥,要不,先把我家的一罐大米送过去。”

“我想呀,找邻居们商量商量。我估计,南南、四毛等乡亲都会愿意捐献大米的。”

“嗯,文哥想得对,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多找几家乡亲问问。”

“林妹,该怎么和乡亲们说呢?”

“实话实说呗。”

黄昏,阿文和过来串门的南南夫妻、四毛等丁湾乡亲,说起糜大伯为伤病员只买到了不够吃两天的大米,戈队长等伤病员也在吃南瓜粥……

小莹立刻爽快地接话说:“我家老妈留着两罐呢,我回去找她。”

“我家也有,我这就去拿。”南南也说。

四毛也马上转身回家找米。

听说是为“江抗”伤病员捐献大米,丁湾人都积极地回家刮米窝,竟然足足凑满了两个布袋。

当晚,阿文与南南又划着小划子去了应家潭,给后方医院送上了丁湾乡亲捐赠的白米。巧林细心,她记下了每家每户的捐赠的斤两,戈队长收下白米,捧着账单,十分感动,他要阿文、南南向丁湾老百姓转达“江抗”的感谢,并且表示要报告上级,上交账单,今后一定设法偿还。伤病员们捧起白米粥,个个激动得泪流满面。是啊,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似鱼水一家亲哪!

军民似鱼水一家亲。阿文巧林在感受到了丁湾老百姓为“江抗”后方医院捐献大米的热情之后,他俩萌生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念头:走几个自己比较熟悉的村子,继续为“江抗”赊购大米,帮助后方医院渡过眼下这个青黄不接的难关。

第二天,阿文与巧林天亮前先去田头踏车戽水,然后,夫妻俩就划小划子去了苏家湾。

中午前,阿文的小划子抵达苏家湾,正在屋前大桑树底下乘凉的根根正东张西望。忽然,他瞅见了阿文,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大笑着叫道:“唷,阿文哥来了,今朝是啥好日子,嫂子还抱来了小宝宝呢!”

“根根,你老爸老妈在家吗?”

“在啊,他们正做饭呢。”根根瞥一眼热气腾腾的灶厨间,扯开嗓子大声喊:“老爸,老妈,你们出来看看是谁来我们家了?”

“哎哟喂,阿文兄弟过来了!”正在做饭的两位老人走出门口一看,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们请阿文进屋,苏金大擦台抹凳,老婶娘随后捧上了薄荷凉茶,“新小姐,先喝口凉茶。”

“阿文哥,擦擦汗。”苏根根打来一桶井水,洗干净一块高丽布手巾递给阿文,然后又抓起饭桌上的一把蒲扇递给巧林,“嫂子,给小宝宝扇扇凉。”

“根根,谢谢了!”阿文擦着满头的汗水,与苏金大老俩口说,“根根今非昔比,懂事了。”

“是啊,根根能有进步,全因为有你阿文兄弟做榜样呀。现如今,我家的田里活都多亏他了,今年年底,根根也要娶媳妇了!”人逢喜事精神爽,老婶娘乐得嘟嘟嘟说个没完:“噢,根根的“好日”已经定下来了,腊月十八。我们正愁不知道去哪儿请你呢!那你们可一定得在前一天来噢。”

“谢谢了,苏婶,苏叔,我们住在丁湾,根根‘好日’我们一定过来。”

“唷,老妈,哥哥嫂嫂必须在腊月十七中午前就过来。阿文哥,听见了吗?”根根说。

“噢,好的,我们肯定过来。”阿文生诚诚恳恳地点着头说,“阿文记住根根的真心,给我的帮助,我哪能不来哦!”

老婶娘哈哈笑道:“阿文兄弟你说倒了。”

“是因为你,根根才有今天。”苏金大说道。

根根乐呵呵笑着:“阿文哥,根根是跟着你,学着你,一直在想念你。”

转过头,根根想起了他的兄弟,于是冲着苏银二家高声吼叫:“小任,阿文哥来我家了,快快过来!”

苏小仁立马跑了过来,苏家湾的许多乡亲随后也拖男带女地跑过来了,他们瞅着阿文夫妻仨,打听阿文的状况,尤其想听听去年夏天阿文他们大闹碧浦黑狗子区中队那桩事儿。

“我与林妹的事,根根和大家说过了吧?”阿文瞅了一眼巧林,瞥见着苏小仁也在,说道,“我俩能够走到一块,多亏了戈队长,多亏了‘江抗’,也谢谢根根和小任。”

“前年冬天我们去了丁湾落脚,去年夏天我们被黑狗子关进了区中队,是戈队长、章医生亲自赶过来搭救了我俩,我们现在生活安定了,还有了这个小宝宝。”巧林说得平静,很简单,似乎一路波澜不惊。

当然,乡亲们知道,被关进黑狗子窝会是一种什么状况,闯进黑狗子窝会经历多少风险,人们都钦佩“江抗”为民办事的赤胆忠心,也羡慕阿文巧林与“江抗”之间的深情厚谊。

“今天阿文带着妻子林妹来看望大家,就是希望大家为“江抗”,为后方医院的伤病员做点儿好事。十多天前,戈队长在打鬼子的战场上负伤了,住在后方医院,可是如今后方医院没有大米了,也得吃南瓜麦粞粥,所以我来苏家湾,是为了为“江抗”后方医院向乡亲们赊购几升大米。”说着话,阿文动情了,眼圈红了,“我也知道大家都有难处,可是我想,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省一口,积少成多么。”

听说是“江抗”后方医院的伤病员没有大米吃,根根忙问苏婶:“老妈,我家米窝里有几升吧?”

“有啊,自家留下三升,其余都捐了。”

苏小仁老妈非常爽气地说:“我家也有几升,我回去拿。”

“老妈,我来帮你。”苏小仁追着老妈回了家。

“吃麦粞面条,我们习惯了,无所谓的,伤病员可不行,我家的米窝底刮出来都捐给‘江抗’。”苏苟苟说着快步跑回了家。

听说是给“江抗”捐米,苏家湾的老百姓人人积极,家家踊跃。阿文收米,巧林记账,小划子上带来的两只布袋,几乎装不下。

后来,阿文夫妻俩也去了寺泾,去了肖塘。小和家捐献了一斗大米,肖塘的老道士依旧没露面,不过他让雇工小大扛来了两斗大米。

阿文为“江抗”赊购大米,解决了后方医院的燃眉之急,也加深了“江抗”与水乡老百姓的鱼水深情。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