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赛姆与蒂尔
作者:海曙红  发布日期:2023-01-26 09:50:10  浏览次数:748
分享到:

《赛姆与蒂尔 》,是我十多年前看过的一部澳洲电影,表现土著青少年成长的困惑。Sam and Del,男孩叫赛姆、女孩叫蒂尔,两个十四岁的土著少年,居住在同一个小村子。村子不过一条土路,夹在两片荒漠之间。土地和空气都很干燥,村里的人很少说话。两个少年的家挨得很近,隔着土路相望。赛姆与蒂尔从小一起长大,见面从不开口说话,却懂得对方麻木的面部表情,举手投足是什么意思。

他们各过各的日子,日子天天都一样。蒂尔和奶奶相依为命 ,奶奶喜欢画画,她有大半辈子的故事要讲,要用画笔画出来。每天她们坐在阳光下,用色彩把画布填满,那是蒂尔的全部快乐。每个月会有这么一天,城里的白人来买画,白人塞给奶奶几张钞票,然后卷走土著人的画。蒂尔为奶奶骄傲,画起画来更加勤奋。她们卖出去的画不算少,生活却没多少变化。

赛姆整天无所事事,有时无聊至极。他经常远远地站着,一声不吭,默默地看蒂尔和奶奶画画,从早到晚,直到把一天的时间消耗完。村子里氛围沉闷,只有风吹尘土沙沙作响。时间从不等人想明白,日复一日,年青的和年老的,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直到某天奶奶过世,蒂尔的生活失去色彩,奶奶不在了,画画的乐趣也随奶奶而去。

赛姆想离家出走,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走到蒂尔家门前,鼓起勇气向蒂尔招招手。蒂尔懂得赛姆沉默的语言,她没了奶奶也没了牵挂,转身跟着赛姆一起走出村子。他们开始有家不想归的流浪,步行或搭车,目标离家越远越好。一路向前,他们从没回头,哪怕再多看一眼小村子。对他们生活过的贫穷之地,没有丝毫眷恋之情。

赛姆与蒂尔,走在流浪的路上,他们向往未知的生活,向往陌生的城市,那个连自己都说不清的远方。一路饱受风雨侵袭,尝遍世情冷暖,越走近城市越加潦倒。赛姆沉默寡言,自始至终很少说话,他不会或不愿与人沟通,一个连自己都搞不懂的人,怎么搞得懂世界,他只想逃避现实,靠吸汽油麻痹自己,无力自拔。两个流浪少年,蜷缩在城外的桥洞下,流浪汉集中落脚的地盘。生活毫无头绪,蒂尔和赛姆相依为命,他们的爱很单纯,活下去,守在一起相互照应。

蒂尔为找食物跑进城里,走遍街上的每个角落。透过一家商店橱窗,无意看见了奶奶的画,她好奇地走进商店,奶奶的那些画活了过来,画上的标价让她吃惊,那是白人付给奶奶的好多倍。谁会花这大价钱买画,若有人来商店买下奶奶的画,那个人一定是真心喜欢土著人的画。蒂尔心在发抖眼睛发亮,她在文具用品店里,偷偷卷走一些颜料和纸,回去画了几张画。

蒂尔心里充满希望,她画的画跟从前和奶奶画的一样,不管能卖几个钱,总可以换回些食物,再给赛姆治病。蒂尔拿着画好的画,到有咖啡店的街上去兜售。那些坐着喝咖啡的人,还有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没人用眼睛看她,没人看见她手上的画。土著人的画,对路人是一片空白。蒂尔一直站到两眼发黑,也没卖出去一张画。

商业街上人影憧憧,蒂尔神情恍惚,她从小就梦想成为一个画家,和奶奶一样,有人喜欢她的画。她是奶奶带出来的高徒,画艺不比奶奶差。奶奶的画挂在商店标着高价,为什么没人瞧上她的画。蒂尔的梦想碎了一地,活下去实在不容易,病倒的赛姆要怎样才能坚强起来,画画解救不了他们。不知前面的路,离开小村子的漂泊,要走多远才能找到自己。

赛姆这个形象很有代表性,澳洲的青少年自杀率是世界最高的,其中土著青少年的自杀率又是澳洲最高的。曾有纪录片谈到土著青少年的问题,失业、吸毒、酗酒、放任自我,在今天这样的文明社会中,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电影中的赛姆几乎没有台词,整部电影,赛姆基本没开口说话。他是个问题少年,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何在,没有亲人关注他,没人在乎过他,蒂尔是他惟一可以信赖和亲近的人。而蒂尔这个土著女孩子也没几句台词,她对人世和生活的希望与失望都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

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很深,两个沉默寡言的土著少年形象别有一种执拗,挥之不去。看完电影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在商业性的画廊看到土著人的画展时,看到那些标价惊人的画品时,总会想起电影里的奶奶和蒂尔,孜孜不倦画画的土著画家,尤其是生活在边远内陆地区的那些土著画家,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他们忠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他们梦想着用自己真诚质朴的艺术打动这个世界。

可以说,蒂尔的梦想代表着年轻一代土著人的梦想。赛姆也许放弃了做梦,但蒂尔始终都在追求她的梦想。在社会和文化都发生很大变化的今天,年轻一代土著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着实令人深思。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