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

迷行
作者:杨薏  发布日期:2010-12-12 02:00:00  浏览次数:2843
分享到:

下了一整夜的雨
淋注一整页的
恐惧

我见到了她

她用黎晖
喂养漫山的妖冶
他令她
饱食最美的
而后
弃之于崖头
头顶
殷红色正在凋败


向何处走
故事的终点
是锁扣


她无眼、耳、鼻、口
愤怒比丑陋更丑

她迷行
无所求
所经之途
无色无嗅

小疮疤就可以封喉
他不愿再摸她的头
香炉生锈
香灰调酒
断肠便可消受

一整夜的雨稠
一整夜
她念六字明咒
昨日那幕
于此刻一秒中
又老又旧


下一篇:看海的人


评论专区

爱玲2014-11-20发表
诗有不同风格,哪怕很直白的,只要特别,也是好诗,无关所谓的韵。文学作品贵在独创,无理论可言。 其实迷行的韵不错,就是有一种仿佛在衰败的酒中泡过的颓丧,还有些许的愤怒,令人不寒而栗。
圣童2014-11-20发表
必须提醒“爱玲”,你不是那些名家。你不是!明白这个前提,可能你会看懂我后面的话。你的表现我只能判断为不知。 名家之所以名,是因为他们有充足的思想支撑起了他们的作品。他们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就形成了这些思想。创作的生理过程需要通过人的几个神经构件完成,这个过程的形成本身就是理论的建立过程。 对“理论”这个概念的不懂,让“爱玲”有自我陶醉之嫌。建议先弄懂理论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然后再来说话不迟。 脑子满满的,装不进一点异己意见,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这说明思想高深还是理论有水平?你觉得你的水平能和那些前人中的创造者并提吗?别拿大旗当自己的虎皮。 至于诗经的东西,今天你再写出这个水平,你是什么?你什么都不是。诗经的价值在于它自身包含了一种历史(时间)性,即历史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文学价值。对诗经评价好,不是以当下的标准,而是兼顾历史的标准。它在那个时代是好,在这个时代就是垃圾。 “爱玲”似乎是“死”的,把什么都当做静止不动,你从别人的成就里找自己的出路,最终不过是东施效颦。别人好与不好,跟你好与不好关系不大。 理论同样是发展的,是有时间因素在里面的。你今天使用过去的那些过期理论就是错误,就是愚蠢,即便那个理论当初多有效果。诗经其中分几个部分,他们来自不同的人群。后人认为最好的部分还是民间的部分,因为那其中传达的是客观的真实情感。今天,类似的形式作品依然存在,比如民间流传的歌谣等等,它的生命力在于民间的自性传养。与书面的诗歌创作完全不同。后人依从这些创作总结经验体会,然后互相交流,让喜欢写作诗歌的人能在短时间内领略古人宝贵的经验,这是理论的价值与本质。没有这样的理论传导,一个人是不是要从古代一直活到现代才能学会呢?你能活那么久吗?所以才有人感叹,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高大起来的,那些前人往往是巨人。你如果不站在他们的肩膀生,在他们面前,你还是个矬子。 有智慧的人可以从无发现有,所以,他们创造了诸多文化成果,供后人学习,延伸,发展。这样就逐渐产生了教育的行动及系统,教育系统的发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巨大体现。依“爱玲”的意思,是不是我们根本不需要学校呢?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他有创造的巨大能力,这个能力不是通常人具有的。是不是“爱玲”认为自己也是这样的大师呢?如果你的欣赏水平连《迷行》的问题都看不出来,你怎么能认识到什么叫好什么叫高水平作品呢?你可以停留在自己的水平力自娱自乐,但文学有它客观的公众性。关起门来,你都是道理,出了门来,就要遵守世间的规则与法律。这点道理要懂,分内外,分公私。 这里的不少人误解圣童强调了“理论”,这是个根本性的误解,这个误解是因为这些人脑子是满的,根本理解不了别人说话的指向。 对诗歌写作来说,开始需要一定的技巧,即先照猫画虎地模仿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但这是皮毛,所以圣童告诉你,不要重韵,不要强调形式,而是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内容本质上,诗歌的内容本质就是万物自身的诗意,这个诗意才是诗歌所要承载的内容。诗意存在于完全的客观世界,它不存在于理论中,理论是告诉你如何发现、找到、表达——准确表达诗意的方法和手段。 结果,读了圣童意见的很多人认定圣童在干巴巴宣讲理论。呵呵,如果这就叫理论,笑话可真的闹大了。 圣童从来没进过文学“殿堂”,在圣童眼里,世界只是上帝的,不是任何人的,文学只不过是人在上帝的势力范围内自我反省记录中的一种形式(还不是全部形式)。结果,现在文学成了某些人进行自我标榜的工具了。可怜不可怜呢。上帝在怜悯你,你却当是上帝宠着你了。我们当敬畏当感恩,而不是盲目自大,顾影自怜。圣童生存在上帝的殿堂里,而不是文学网站里,更不是几行小字里。那点东西,都不比一枚苹果的生长过程更令人感动。向外打开心,才会在更深的内部找到。 人与人是不同的,人与人的资质也是不同的。有智慧的人是开悟的人,他能通晓知识背后的本质真理,没有智慧的人是沉睡的人,除了别人告诉他那点东西外,他们是看不到事物本质的。比如,“爱玲”提到“屈原”,爱玲是想跟屈原比较吗?屈原的天赋与资质,他开悟的程度,他心灵的洁净程度,你爱玲堪比吗?不堪,就不能比,也别比。特别是别拿出来比,可以偷偷在家里比较,然后发现自己的差距,进步,学习就够了。干吗出来呢。这一下就露出马脚了。别这样,多听听批评意见没坏处。这里都没有工资可拿,说些话,是爱心和义务。谁没事闲的,吃饱了撑的。 “爱玲”不要老是躺在自己的天地里思考世界,时代已经变化到了现在,还抱残守缺,只能贻笑大方。你可以喜欢买一辆驴车,但这不等于别人的汽车就不如你的驴车。驴车就是驴车,汽车就是汽车。驴车和汽车在制造过程依据的理论大不一样呢。“爱玲”从中国来澳洲的时候是不是乘坐的飞机?不会用一辆驴车之类的运输工具吧。为什么?历史发展了,文化水平提升了。如果我们还是拿古人的水平制约自己,我们就是越活越倒退。超越前人,始终是后人的存在方向。几千年前的铜锈当成现在的挡箭牌,多可笑呀! 深知这里的很多诗歌爱好者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圣童很多的话都是带有很大保留余地的。但留情面,不等于问题不存在。是为鼓励和爱护,这是善意。但现在,圣童发现,“情面”不好留,该“置死地而后生”。这很痛,但不痛不治病。 听人说和听自己说不同,听上帝说和听人说更不同。圣童只听上帝怎么说。所以知道人为何这么说或那么说。
圣童2014-11-20发表
韵太重,所以伤意境。 尾韵重不能体现诗歌的本质,歌词或戏曲唱词往往如此,并且在中间部分比较松。 诗歌对句子的要求是字字精准的,韵味往往并非体现某个字的发音,而是整体呈现出的贯通,因此,“韵”常要与“气”字连用,叫“气韵”。 《迷行》拆除韵脚后,就很难有“余韵”存在了。好的诗歌作品,遮蔽住韵脚后,“韵味”依然存在,所以说“余韵”犹在。 个人以为,先可以将句子散文化一下,然后就会发现整体上诗意的逻辑是否对头。 《迷行》是在讲述一个行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无诗意可言。强韵也掩饰不住其诗意的过浅事实。 不过作为练习,这样的训练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作品,这样的训练过程当属于自己,如同一位画者,在画作未完成前,秘不示人,否则会影响整个创作。 以上言辞,说者有意,听者可以全且无意。意思就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停,不必为此烦忧。
读者2014-11-20发表
可探讨,不争吵;可批评,不攻击;对作品,不对人;容百家,切忌唯我独尊;做文明人,不做粗鲁汉。有事说事,不要胡搅蛮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类社会不仅有上帝,还有佛祖,还有真主,还有人自己。如果觉得上帝比文学重要,请到基督教网站去。三人行必有我师,切不可好为人师。人与人本质上都是平等的,不要一提到名人好像自己就不是人。之所以匿名,怕的是被缠上。有时间用来创作,批评容易创作难。
圣童2014-11-20发表
谢谢“读者”的批评与提醒。好为人师是做人之大忌。提醒的极是。 圣童没意愿去当别人的“师”,说过了,你看不到,圣童是拣狗屎来的。 创作是个人的事,拣狗屎是公益的事,圣童以为,还是拣狗屎比个人的创作更重要。人不能自私,人总该为他人效力。“读者”在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圣童原谅。 创作的难还是易,那是圣童自己知道的,简单也好,难也好,圣童自知。但圣童以为,做人更难,特别对“读者”而言。换言之,“读者”还没到创作的份上,还是先做好了“人”吧,然后再谈创作不迟呢。 哦,还得声明一下,我针对的是“读者”身上的问题,而不是“读者”本身。 魔有两种,心魔是主。匿名没问题,做好事不留名。但要干坏事不留名,其实也难,毕竟上帝、佛祖或真主都在用同一只眼睛看人呢,谁能逃得脱吗?很难的,即便上帝、佛祖或真主都宽容了我们,我们个人的因果报应能消除吗?难哪。上帝讲因果,佛祖也讲因果,真主同样讲因果。估计这位“读者”自以为知道,其实对这三位神圣,你没有一个真的了解。想拒绝别人的批评有两点可以做到,要么闭嘴,将无知伪装起来;要么做到善良、仁心。匿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说到这里,还是要向这位“读者”道歉,非常不好意思,一不小心又批评了你!我们可以假装以每一件马甲来区分匿名者的个数。没有关系。对孩子式的掩耳盗铃,有什么可不宽容的呢?修行人不打妄语。匿名是妄语之一种。但是,不修行的人并非就可以打妄语而不受到因果报应,这个“读者”想事领会错了的。
圣童2014-11-20发表
必须提醒“爱玲”,你不是那些名家。你不是!明白这个前提,可能你会看懂我后面的话。你的表现我只能判断为不知。 名家之所以名,是因为他们有充足的思想支撑起了他们的作品。他们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就形成了这些思想。创作的生理过程需要通过人的几个神经构件完成,这个过程的形成本身就是理论的建立过程。 对“理论”这个概念的不懂,让“爱玲”有自我陶醉之嫌。建议先弄懂理论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然后再来说话不迟。 脑子满满的,装不进一点异己意见,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这说明思想高深还是理论有水平?你觉得你的水平能和那些前人中的创造者并提吗?别拿大旗当自己的虎皮。 至于诗经的东西,今天你再写出这个水平,你是什么?你什么都不是。诗经的价值在于它自身包含了一种历史(时间)性,即历史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文学价值。对诗经评价好,不是以当下的标准,而是兼顾历史的标准。它在那个时代是好,在这个时代就是垃圾。 “爱玲”似乎是“死”的,把什么都当做静止不动,你从别人的成就里找自己的出路,最终不过是东施效颦。别人好与不好,跟你好与不好关系不大。 理论同样是发展的,是有时间因素在里面的。你今天使用过去的那些过期理论就是错误,就是愚蠢,即便那个理论当初多有效果。诗经其中分几个部分,他们来自不同的人群。后人认为最好的部分还是民间的部分,因为那其中传达的是客观的真实情感。今天,类似的形式作品依然存在,比如民间流传的歌谣等等,它的生命力在于民间的自性传养。与书面的诗歌创作完全不同。后人依从这些创作总结经验体会,然后互相交流,让喜欢写作诗歌的人能在短时间内领略古人宝贵的经验,这是理论的价值与本质。没有这样的理论传导,一个人是不是要从古代一直活到现代才能学会呢?你能活那么久吗?所以才有人感叹,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高大起来的,那些前人往往是巨人。你如果不站在他们的肩膀生,在他们面前,你还是个矬子。 有智慧的人可以从无发现有,所以,他们创造了诸多文化成果,供后人学习,延伸,发展。这样就逐渐产生了教育的行动及系统,教育系统的发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巨大体现。依“爱玲”的意思,是不是我们根本不需要学校呢?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他有创造的巨大能力,这个能力不是通常人具有的。是不是“爱玲”认为自己也是这样的大师呢?如果你的欣赏水平连《迷行》的问题都看不出来,你怎么能认识到什么叫好什么叫高水平作品呢?你可以停留在自己的水平力自娱自乐,但文学有它客观的公众性。关起门来,你都是道理,出了门来,就要遵守世间的规则与法律。这点道理要懂,分内外,分公私。 这里的不少人误解圣童强调了“理论”,这是个根本性的误解,这个误解是因为这些人脑子是满的,根本理解不了别人说话的指向。 对诗歌写作来说,开始需要一定的技巧,即先照猫画虎地模仿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但这是皮毛,所以圣童告诉你,不要重韵,不要强调形式,而是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内容本质上,诗歌的内容本质就是万物自身的诗意,这个诗意才是诗歌所要承载的内容。诗意存在于完全的客观世界,它不存在于理论中,理论是告诉你如何发现、找到、表达——准确表达诗意的方法和手段。 结果,读了圣童意见的很多人认定圣童在干巴巴宣讲理论。呵呵,如果这就叫理论,笑话可真的闹大了。 圣童从来没进过文学“殿堂”,在圣童眼里,世界只是上帝的,不是任何人的,文学只不过是人在上帝的势力范围内自我反省记录中的一种形式(还不是全部形式)。结果,现在文学成了某些人进行自我标榜的工具了。可怜不可怜呢。上帝在怜悯你,你却当是上帝宠着你了。我们当敬畏当感恩,而不是盲目自大,顾影自怜。圣童生存在上帝的殿堂里,而不是文学网站里,更不是几行小字里。那点东西,都不比一枚苹果的生长过程更令人感动。向外打开心,才会在更深的内部找到。 人与人是不同的,人与人的资质也是不同的。有智慧的人是开悟的人,他能通晓知识背后的本质真理,没有智慧的人是沉睡的人,除了别人告诉他那点东西外,他们是看不到事物本质的。比如,“爱玲”提到“屈原”,爱玲是想跟屈原比较吗?屈原的天赋与资质,他开悟的程度,他心灵的洁净程度,你爱玲堪比吗?不堪,就不能比,也别比。特别是别拿出来比,可以偷偷在家里比较,然后发现自己的差距,进步,学习就够了。干吗出来呢。这一下就露出马脚了。别这样,多听听批评意见没坏处。这里都没有工资可拿,说些话,是爱心和义务。谁没事闲的,吃饱了撑的。 “爱玲”不要老是躺在自己的天地里思考世界,时代已经变化到了现在,还抱残守缺,只能贻笑大方。你可以喜欢买一辆驴车,但这不等于别人的汽车就不如你的驴车。驴车就是驴车,汽车就是汽车。驴车和汽车在制造过程依据的理论大不一样呢。“爱玲”从中国来澳洲的时候是不是乘坐的飞机?不会用一辆驴车之类的运输工具吧。为什么?历史发展了,文化水平提升了。如果我们还是拿古人的水平制约自己,我们就是越活越倒退。超越前人,始终是后人的存在方向。几千年前的铜锈当成现在的挡箭牌,多可笑呀! 深知这里的很多诗歌爱好者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圣童很多的话都是带有很大保留余地的。但留情面,不等于问题不存在。是为鼓励和爱护,这是善意。但现在,圣童发现,“情面”不好留,该“置死地而后生”。这很痛,但不痛不治病。 听人说和听自己说不同,听上帝说和听人说更不同。圣童只听上帝怎么说。所以知道人为何这么说或那么说。
爱玲2014-11-20发表
爱玲确实不是名家,只不过是一个崇拜名家的小女子而已,当然也很崇拜大名鼎鼎的圣童前辈。爱玲非常渴望读到圣童前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作,可是搜遍整个网络,就是不得所愿,实在是非常遗憾。 爱玲其实非常欣赏圣童前辈敢于批评的风格,所谓忠言逆耳。不过,我觉得圣童前辈在批评中带着太多的居高临下的那种谩骂,而且容不得别人的反批评,这种态度并不好,圣童大人,您说是不是?
读者2014-11-20发表
可探讨,不争吵;可批评,不攻击;对作品,不对人;容百家,切忌唯我独尊;做文明人,不做粗鲁汉。有事说事,不要胡搅蛮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类社会不仅有上帝,还有佛祖,还有真主,还有人自己。如果觉得上帝比文学重要,请到基督教网站去。三人行必有我师,切不可好为人师。人与人本质上都是平等的,不要一提到名人好像自己就不是人。之所以匿名,怕的是被缠上。有时间用来创作,批评容易创作难。
爱玲2014-11-20发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出自乡野村夫之口,却成为经典名诗。诗经中的诗,多半如此。那个时候,文心雕龙还没有出现,谁知道诗的理论是什么玩意?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当年屈原作九歌,有什么诗歌理论作指导?激发他的灵感的是湘江楚水的淳朴的民风。 英国早期诗人乔叟似乎上过大学,可惜学的不是文学,而是法律。狄更斯发表匹克威克传一举成名之前,什么苦力都干过,就是没有好好上过学,更没有接受过所谓的文学技术专家的指导。想想看,有多少人从文学的圈子外踏进文学的圈子,一不留神他们的野路子的文学作品,居然成了后辈的高贵的正统的文学研究专家们膜拜的经典。这些专家中的某些人,吃的是野食,却自以为血统纯正,蔑视一切后来的文学的圈外人。 殊不知,文学贵在独创,文学创作的源泉有三,其一,生活。其二,前辈文学家的作品。其三,个人创作的磨砺和经验积累。 文学理论当然重要,其对文学作品、活动和文学史的总结、概述或者评论,对繁荣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学事业有不可磨灭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在个体的文学创作上,文学理论对职业以及非职业作家的写作,并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为,这不是文学理论的功能所在。 圣童在文学的课堂里,大概吃了不少文学美食,其中的野味他不可能不吃,因为如果去除掉这些野味,文学还能不能成为文学,或许都是个疑问。有趣的是,他明明吃了野食,却分辨不出野食的滋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至于文学和宗教,有你说的那么玄乎吗?那但丁的神曲是怎么回事?薄伽丘的十日谈又是怎么回事?
圣童2014-11-20发表
害人又两种,一种是直接害,另一种是变法害。对一个写作者来说,不懂装懂地去赞美,就是变法地害他。 想谈论诗歌问题,要首先弄懂两个问题:第一,诗是什么?第二,诗作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继续弄明白,风格是什么?艺术是什么?理论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弄清楚之后,才可能有资格去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和对话。不然,别人弹琴听不懂,还去怪弹琴的人,就会贻笑大方。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弄明白,就去发表专业性看法,可能会给人以单纯的印象,也可能给人以莽撞的感觉。肯定不是成年人应有的行为。就是俗话说的,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这些道理,是成年人应该了解和遵从的。 艺术批评与诗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内容。诗歌写作的技术叫诗艺,是从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的专业性学问。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也有很多,《文心雕龙》有所涉及,历代“诗话”都是对诗歌艺术的专业性总结,《随园诗话》以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能是最被人知道的两种内容。这些东西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问题,诗歌创作并非无理论可言。诗歌创作、诗歌评论不可能是街头巷尾的个人表达,要有社会责任,要有专业技术水平,要有关爱创作者的真正爱心。这不仅是批评或评论的原则,其实也是做人的原则。不学无术可以胡说法八道,那不等于道理。 喜欢与否,可以不讲道理,这是读者可以选择的态度。却不是评论所允许的态度。 兽医给人看病,病人接受吗? 内科医生去看外科病症,病人接受吗? 数学老师去教物理,学校允许吗? 英文老师去教营养课,你会去听吗? 言论自由,网络提供了广场。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口无遮拦。我想,这个网站既然叫“澳华文学网”,就是包含有专业性内容的网站。专业性对非专业性的兼容是一种开放的,传授的,甚至还是传播的。这是传媒的基本要素和基础。网络属于传媒方式,自然也遵守这个传媒规律与原则。网络传媒与其他如纸媒、音媒和视媒等的却别在于非专业性读者(网友)的自由言论的空间得到扩大而不是完全放任。因此,网络不意味着非专业性发言的肆意。专业性的权限不会因此放宽。对非专业性发言的宽容并非放弃专业性水准。我想,很多网友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误解。我们都知道,网站设立管理人员。我们的会员也知道,并非发上去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直接上载。网站的编辑职权的存在就是对这一自由的有效限定。 非专业性的发言想挑战专业性的评论,是越界行为,好玩,够娱乐,但无聊,没有价值。 顺便再说一句,在诗歌或文学创作上,对宗教的借用请勿随意。宗教同样需要深入去学习。不是读几篇经文就算懂得宗教了。将宗教引入个人的诗歌创作,更应该小心。一旦理解偏差,产生误导,罪孽之重当灵魂承受。将酒与宗教特别是佛教的联系,是对佛教的亵渎。杀盗淫妄酒五戒,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对宗教要尊重。懂得了敬畏,才能学会感恩——该言论与《迷行》无关。
圣童2014-11-20发表
谢谢“读者”的批评与提醒。好为人师是做人之大忌。提醒的极是。 圣童没意愿去当别人的“师”,说过了,你看不到,圣童是拣狗屎来的。 创作是个人的事,拣狗屎是公益的事,圣童以为,还是拣狗屎比个人的创作更重要。人不能自私,人总该为他人效力。“读者”在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圣童原谅。 创作的难还是易,那是圣童自己知道的,简单也好,难也好,圣童自知。但圣童以为,做人更难,特别对“读者”而言。换言之,“读者”还没到创作的份上,还是先做好了“人”吧,然后再谈创作不迟呢。 哦,还得声明一下,我针对的是“读者”身上的问题,而不是“读者”本身。 魔有两种,心魔是主。匿名没问题,做好事不留名。但要干坏事不留名,其实也难,毕竟上帝、佛祖或真主都在用同一只眼睛看人呢,谁能逃得脱吗?很难的,即便上帝、佛祖或真主都宽容了我们,我们个人的因果报应能消除吗?难哪。上帝讲因果,佛祖也讲因果,真主同样讲因果。估计这位“读者”自以为知道,其实对这三位神圣,你没有一个真的了解。想拒绝别人的批评有两点可以做到,要么闭嘴,将无知伪装起来;要么做到善良、仁心。匿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说到这里,还是要向这位“读者”道歉,非常不好意思,一不小心又批评了你!我们可以假装以每一件马甲来区分匿名者的个数。没有关系。对孩子式的掩耳盗铃,有什么可不宽容的呢?修行人不打妄语。匿名是妄语之一种。但是,不修行的人并非就可以打妄语而不受到因果报应,这个“读者”想事领会错了的。
Piaffer2014-11-20发表
本 来 无 一 物,杨 薏 惹 尘 埃。 善哉善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有人无“眼界”,有人无“意识界”,有人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有人颠倒梦想,有人早晚涅磐。 Ta ya tha 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 Sam Gate Bodhi Soha CHO, CHO, CHO
爱玲2014-11-20发表
爱玲确实不是名家,只不过是一个崇拜名家的小女子而已,当然也很崇拜大名鼎鼎的圣童前辈。爱玲非常渴望读到圣童前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作,可是搜遍整个网络,就是不得所愿,实在是非常遗憾。 爱玲其实非常欣赏圣童前辈敢于批评的风格,所谓忠言逆耳。不过,我觉得圣童前辈在批评中带着太多的居高临下的那种谩骂,而且容不得别人的反批评,这种态度并不好,圣童大人,您说是不是?
Piaffer2014-11-20发表
本 来 无 一 物,杨 薏 惹 尘 埃。 善哉善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有人无“眼界”,有人无“意识界”,有人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有人颠倒梦想,有人早晚涅磐。 Ta ya tha 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 Sam Gate Bodhi Soha CHO, CHO, CHO
圣童2014-11-20发表
韵太重,所以伤意境。 尾韵重不能体现诗歌的本质,歌词或戏曲唱词往往如此,并且在中间部分比较松。 诗歌对句子的要求是字字精准的,韵味往往并非体现某个字的发音,而是整体呈现出的贯通,因此,“韵”常要与“气”字连用,叫“气韵”。 《迷行》拆除韵脚后,就很难有“余韵”存在了。好的诗歌作品,遮蔽住韵脚后,“韵味”依然存在,所以说“余韵”犹在。 个人以为,先可以将句子散文化一下,然后就会发现整体上诗意的逻辑是否对头。 《迷行》是在讲述一个行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无诗意可言。强韵也掩饰不住其诗意的过浅事实。 不过作为练习,这样的训练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作品,这样的训练过程当属于自己,如同一位画者,在画作未完成前,秘不示人,否则会影响整个创作。 以上言辞,说者有意,听者可以全且无意。意思就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停,不必为此烦忧。
爱玲2014-11-20发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出自乡野村夫之口,却成为经典名诗。诗经中的诗,多半如此。那个时候,文心雕龙还没有出现,谁知道诗的理论是什么玩意?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当年屈原作九歌,有什么诗歌理论作指导?激发他的灵感的是湘江楚水的淳朴的民风。 英国早期诗人乔叟似乎上过大学,可惜学的不是文学,而是法律。狄更斯发表匹克威克传一举成名之前,什么苦力都干过,就是没有好好上过学,更没有接受过所谓的文学技术专家的指导。想想看,有多少人从文学的圈子外踏进文学的圈子,一不留神他们的野路子的文学作品,居然成了后辈的高贵的正统的文学研究专家们膜拜的经典。这些专家中的某些人,吃的是野食,却自以为血统纯正,蔑视一切后来的文学的圈外人。 殊不知,文学贵在独创,文学创作的源泉有三,其一,生活。其二,前辈文学家的作品。其三,个人创作的磨砺和经验积累。 文学理论当然重要,其对文学作品、活动和文学史的总结、概述或者评论,对繁荣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学事业有不可磨灭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在个体的文学创作上,文学理论对职业以及非职业作家的写作,并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为,这不是文学理论的功能所在。 圣童在文学的课堂里,大概吃了不少文学美食,其中的野味他不可能不吃,因为如果去除掉这些野味,文学还能不能成为文学,或许都是个疑问。有趣的是,他明明吃了野食,却分辨不出野食的滋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至于文学和宗教,有你说的那么玄乎吗?那但丁的神曲是怎么回事?薄伽丘的十日谈又是怎么回事?
爱玲2014-11-20发表
诗有不同风格,哪怕很直白的,只要特别,也是好诗,无关所谓的韵。文学作品贵在独创,无理论可言。 其实迷行的韵不错,就是有一种仿佛在衰败的酒中泡过的颓丧,还有些许的愤怒,令人不寒而栗。
圣童2014-11-20发表
害人又两种,一种是直接害,另一种是变法害。对一个写作者来说,不懂装懂地去赞美,就是变法地害他。 想谈论诗歌问题,要首先弄懂两个问题:第一,诗是什么?第二,诗作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继续弄明白,风格是什么?艺术是什么?理论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弄清楚之后,才可能有资格去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和对话。不然,别人弹琴听不懂,还去怪弹琴的人,就会贻笑大方。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弄明白,就去发表专业性看法,可能会给人以单纯的印象,也可能给人以莽撞的感觉。肯定不是成年人应有的行为。就是俗话说的,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这些道理,是成年人应该了解和遵从的。 艺术批评与诗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内容。诗歌写作的技术叫诗艺,是从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的专业性学问。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也有很多,《文心雕龙》有所涉及,历代“诗话”都是对诗歌艺术的专业性总结,《随园诗话》以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能是最被人知道的两种内容。这些东西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问题,诗歌创作并非无理论可言。诗歌创作、诗歌评论不可能是街头巷尾的个人表达,要有社会责任,要有专业技术水平,要有关爱创作者的真正爱心。这不仅是批评或评论的原则,其实也是做人的原则。不学无术可以胡说法八道,那不等于道理。 喜欢与否,可以不讲道理,这是读者可以选择的态度。却不是评论所允许的态度。 兽医给人看病,病人接受吗? 内科医生去看外科病症,病人接受吗? 数学老师去教物理,学校允许吗? 英文老师去教营养课,你会去听吗? 言论自由,网络提供了广场。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口无遮拦。我想,这个网站既然叫“澳华文学网”,就是包含有专业性内容的网站。专业性对非专业性的兼容是一种开放的,传授的,甚至还是传播的。这是传媒的基本要素和基础。网络属于传媒方式,自然也遵守这个传媒规律与原则。网络传媒与其他如纸媒、音媒和视媒等的却别在于非专业性读者(网友)的自由言论的空间得到扩大而不是完全放任。因此,网络不意味着非专业性发言的肆意。专业性的权限不会因此放宽。对非专业性发言的宽容并非放弃专业性水准。我想,很多网友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误解。我们都知道,网站设立管理人员。我们的会员也知道,并非发上去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直接上载。网站的编辑职权的存在就是对这一自由的有效限定。 非专业性的发言想挑战专业性的评论,是越界行为,好玩,够娱乐,但无聊,没有价值。 顺便再说一句,在诗歌或文学创作上,对宗教的借用请勿随意。宗教同样需要深入去学习。不是读几篇经文就算懂得宗教了。将宗教引入个人的诗歌创作,更应该小心。一旦理解偏差,产生误导,罪孽之重当灵魂承受。将酒与宗教特别是佛教的联系,是对佛教的亵渎。杀盗淫妄酒五戒,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对宗教要尊重。懂得了敬畏,才能学会感恩——该言论与《迷行》无关。
闲着没事2014-11-20发表
能惹来尘埃,就说明还“有”。若想不“惹”,要做到自己“无”。 有人是不是抱怨言论自由了? 看来,这个网络的总编们是有倾向的,想让谁说话就让谁说话,不想让说话就压一头。可以看到,只要有一些抗拒圣童批评的人的言论,总能第一个被“总编们”提交到“语录”里,圣童提的意见却会被“总编们”故意不提交到“语录”里。 现在试验一下,看看个人这条意见能不能被提交到“语录”里? 另外,我还看到圣童批评苏童的一条帖子,也被“总编们”压在里面了,不知道“总编们”是害怕得罪了江亚平还是伤了苏童的面子?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