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在這個系列裡,我寫過多種文人和女性親人的關係,包括與母親、妻子、姐妹,女兒和嫂嫂的關係。但是我竟然發現還有一種關係我沒有寫到,那就是文人與姑母的關係。感謝史雙元教授,為我提供了一條線索,使我能夠往這一個方向探索。
二
杜甫早年的生活情況歷史對其知之甚少。從他在《新唐書》的本傳只知道他的祖父是杜審言。杜審言是初唐有名的高官和詩人。杜甫還曾溯源遠祖是西晉平吳的將軍和為《左傳》作注的杜預。這樣說來他的家世應是不錯的。但是又說:“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杜甫生於唐睿宗景雲三年(712),出生地没有具體記載,一派學者認為在鞏縣瑶灣,也有人推論為洛陽。 少年時代就很窮困不得志。從他自己的作品知道他是天才兒童,七歲就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天寶元年(742),杜甫三十一歲時,姑母京兆杜氏去世。杜甫為這位給予他無私之愛的姑母,寫了墓誌銘《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誌》以報答她恩情。本傳說天寶十三年杜甫曾獻賦給玄宗,有“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 在他的賦中把自己的景況寫得那麼堪憐,為的是希望得到賞識而得一官半職,事實上從那時開始,杜甫才 “授河西尉改右衛率府胄”。可見天寶元年杜甫寫這篇墓誌銘時,他的境況可能仍在困頓之中。
我們對杜甫的姑母的了解,是從杜甫為他的姑母寫的這篇墓誌銘得來的。但是文中只提了她的封誥和姓氏,並没有記錄她的名字。雖然大多數為女性寫的墓誌銘均如此,但也偶有例外的。很遺憾杜甫這篇沒有例外,所以我們無從知道他姑母的名字。
甫以世之錄行跡、示將來者多矣,大抵家人賄賂,詞客阿諛,真偽百端,波瀾一揆。夫載筆光芒於金石,作程通達於神明,立德不孤,揚名歸實,可以發皇內則,標格女史,竊見於萬年縣君得之矣。
文章開頭杜甫首先揭露世間為先人寫紀念性文字,很多都是賄賂執筆之人,溢美之詞為多。他認為只有他的姑母萬年縣君,才足以擔當起立德揚名,為女性的標格。這樣一個開頭高舉了姑母個人的德行,未免會得罪不少人。但這也正顯示杜甫敢於說實話,剛正不阿的個性。
接著文章詳述姑母,也就是杜甫自己的顯赫身世:
其先系統於伊祁,分姓於唐杜,吾祖也,我知之。遠自周室,迄於聖代,傳之以仁義禮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這裡是泛泛地說,而他在上玄宗賦說:“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
姑母既然是杜審言的女兒,生長在如此文化厚積的家族,所受德育和智育的薰陶自然是一流的。所以炫耀她的家世的目的,是說明她有高超的道德學養。所以墓志銘說:
故美玉多出於崑山,明珠必傳於江海。蓋縣君受中和之氣,成肅雍之德,其來尚矣。
至於姑母的夫家杜甫則說:
作配君子,實惟好仇。河東裴君諱榮期,見任濟王府錄事參軍,入在清通,同行領袖,素髮相敬,朱紱有光。
姑母既然如此傑出,門當戶對,裴荣期當然也應該不弱,不過他個人的官職並不特别顯赫。然而裴氏是唐朝的著姓,其社會地位大概也不能太低,我曾試圖搜索裴榮期的信息,但反而又把我引回到杜甫這篇墓誌銘。所以找不到姑母丈夫和子嗣的更多資料。
接下來杜甫不忘讚美姑母與家族中人和睦相處,諳熟婦女需懂的各種家務技能,還表現出色。這些話題都是一個女性墓誌銘不可或缺的元素。杜甫很詳細地鋪陳了這些。
至於姑母對下一代的影響,杜甫更凸顯姑母傾心盡責教育下一代,循循善誘,以詩書中古人的事蹟為教材,使得他們少犯過失:
慈母每謂於飛來,幼童亦生乎感悅。加以詩書潤業,導誘為心,遏悔吝於未萌,驗是非於往事。內則致諸子於無過之地,外則使他人見賢而思齊。
不過我最感興趣的是文章結尾,因為它與本文命題最有關係,杜甫訴說了姑母和他的特殊關係。他說:
有兄子曰甫,制服於斯,紀德於斯,刻石於斯。或曰:“豈孝童之猶子歟?奚孝義之勤若此?”甫泣而對曰:“非敢當是也,亦為報也。甫昔卧病於我諸姑,姑之子又病間,女巫至,曰:“處楹之東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是用存,而姑之子卒。
在這裡杜甫雖然沒有明言,但是他為姑母守孝,寫文章紀錄她的德行,並刻石永誌,正如一個兒子為母親應該做的那樣。那麼我們就會想知道為甚麼杜甫會這樣做,他和他母親的關係又如何。
杜甫的母親是清河崔氏,有顯赫的家世,母親的母親,也就是杜甫的外婆,是皇室女,可是崔氏早亡, 父親續娶范陽盧氏。從二姑居於洛陽,原來由於母親早亡,是姑母把他養大的。所以單從這一點,姑母對他的恩情就可說是似海之深的。在杜甫為姑母所寫的墓誌銘中說到姑母以慈母的形象,教育下一代的功蹟,這下一代當然包括從小在她的羽翼下的杜甫自己。他受姑母高風亮節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那麼他從小好學,顯露詩才,該不也有姑母的功勞。
然而,杜甫在文中稱姑母為“義姑”,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甫昔卧病於我諸姑,姑之子又病間,女巫至,曰:“處楹之東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是用存,而姑之子卒,後乃知之於走使。
當杜甫和姑母的兒子同時生病的時候,女巫說房子的東南角是吉祥的地方,姑母就把他和兒子對調,讓他處於更為吉祥的地方。最後他活下來了,而姑母的兒子卻死了。姑勿論我們是否相信女巫的說法,或者姑母是否相信,但趨吉避凶是人之常情,姑母的作法和《列女傳》中的一個故事遙相輝映。
《列女傳》中劉向創造了“義姑”這個名詞,講述一個犧牲自己的兒子而令侄子得到活命的機會。杜甫也稱他的姑母為“義姑”,因為他感覺姑母對他的恩情,不止是撫養和照顧這麼簡單。所以杜甫這樣結束他的銘文:“嗚呼,有唐義姑京兆杜氏之墓。”
三 結語
杜甫的姑母在他早年喪母後,承擔起了母親的角色,不僅在生活上照顧他,還在品德和教育上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杜甫在這篇墓誌銘上花了很多心血,不厭其詳地訴說她的家世、德行,尤其凸顯了她的犧牲精神。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雖然父系母系都有高貴的血統, 但是他能夠看到並親身體會到普通人民的痛苦人生,所以能夠寫出那些為後世所寶貴的深刻詩篇。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些也應該是因為他天生感情豐富,能夠體驗到到別人的感受而產生共情作用。對身邊的人更加如此。試看他寫給李白等朋友的詩,不難感受到他對朋友的深重情誼。對朋友尚且如此,何況對從小養大他的姑母。她能夠得到中國唯一的詩聖如此重視和讚許,姑母也可含笑九泉了。這篇墓誌銘同時讓一個女性光輝的形象躍然紙上,讓後世看到詩聖對女性的尊重與敬愛,不惜筆墨去表達他心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