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与女婿安德鲁聊天,知道他毕业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我多次查过谷歌地图,知道这所大学的位置,与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一路之隔,几次到墨尔本大学游览,也路过此地,但我一直没有进去。真正让我一定要去参观的缘由,是去年秋日访谈刘杨国生先生之后。我在江苏教育学院进修时,这位淮安籍学者正在教育学院外语系当教师,应该是我的老师辈。后来她来墨尔本大学交流,再后又担任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应用语言系主任,是她在此后书写了维多利亚州汉语教育的拓荒史。她主持的TAFE汉语课程当时已成为跨文化教育典范。在与刘杨国生先生交流的4个多小时中,我了解了一些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历史和现状。基于这些原因,我和忠英决定于30日上午去这所大学游览一番,看是不是能够触摸到这座百年学府的精神肌理。
从墨尔本中央车站出站,无需刻意寻找校门——整座校园早已与城市血脉交融。斯旺斯顿大街两侧,后现代建筑群与维多利亚式拱廊默契相望,玻璃幕墙折射着有轨电车的流线轨迹。最令人惊叹的是其“无边界”布局:设计学院的参数化曲面屋顶悬挑在历史建筑上方,工程实验室的金属网格与唐人街的霓虹灯牌形成光学对话。校舍沿着斯旺斯德街展开,如同被解构的积木散落于网格状街区,正如安德鲁告诉我,他们学校几乎遍布在好多街区,并不是集中在一起。128座建筑跨越三个世纪,既有1887年建校初期的哥特式红砖楼,也有2025年新落成的参数化玻璃立方体。晨间阳光斜照时,玻璃幕墙折射出的光斑在街道上流淌成光的河流。这种空间策略暗合着当代教育哲学:当知识生产突破物理围墙,城市本身便成为最生动的教科书。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知道:这所大学在铸铁齿轮上呈现文明的密码。
1887年,弗朗西斯·奥蒙德在工业革命蒸汽中播下的夜校火种,如今已生长为参天巨树。触摸3号楼(Building 3)斑驳的红砖墙,仍能感受到当年工人夜读的温度——那些沾着机油的手指翻动《机械原理》的沙沙声,化作今天3D打印机喷头的精准轨迹。1887年的夜校雏形,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演变为军工技术人才摇篮。现存的21号楼(Building21)的地下实验室里,仍然陈列着二战时期研发的密码破译机与喷火式战斗机仪表盘。这种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创新养分的理念,在当代建筑中尤为显彰。百年间,这所“劳动者的大学”始终保持着双重基因:既有车间实践派的务实筋骨,又具先锋艺术家的创新魂魄。其校训“双手与思想同行”,(A skilled hand, a cultivated mind,中文可译为“熟练的手,有教养的头脑”。)在智能时代,他们又重新诠释为“代码与人性的共舞”。
这所大学课程设置体现了未来工坊里的课程革命。他们正把“传统工艺+智能技术”的课程组合,恰与新海高中省级语文融合项目融入Deepseek进行语言创新形成跨时空呼应。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模块化课程体系:工程系学生可选修时装立体剪裁,平面设计师需完成物联网基础认证。这种跨界培养模式,使毕业设计展呈现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光伏纤维编织的土著艺术装置、用声波数据生成的山水画投影,都在重写着“专业”的当代定义。当我们看到廊道里设计图案,不禁惊叹。
建筑与绿化也是课程资源,知识圣殿的光影变奏就是鲜明的彰显。我们看到78号楼(Building78)穿孔金属幕墙如同被数字化侵蚀的岩层,圆形孔洞矩阵既是光影过滤器,也是空气流通的精密阀门。当学生穿越这扇现代洞穴的入口,会与悬挂在花园的藤蔓在钢架间编织出有机密码。这就体现了建筑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如同新海园中顺成楼西头的粉白樱花和东头的红色贴杆海棠,四月盛开时,师生上下楼梯做实验,就感受到这种建筑与植物的共生关系,置于这种关系中,他们会把身上尚带的实验室荧光与樱花与海棠的叶绿素的光合作用谱写成二重奏。
我从百度地图获得这样两张照片,可以解读出与课程实施之关系:
第一张图片(建筑外观):建筑独特的外观设计,如几何形状的窗户排列、不同材质的组合(砖与混凝土 ),完全可以与建筑设计课程紧密相关。学生在学习建筑设计史、建筑美学、建筑材料与构造等课程时,这样的建筑实例可作为研究对象。从功能布局角度,建筑的出入口、楼层分布等,也能为建筑功能规划、交通流线设计等课程内容提供实地分析素材。
第二张图片(户外空间):户外空间的色彩运用(大量黄色设施 )、空间尺度与人体工程学的关系,对于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有教学意义。学生可在此研究户外家具设计、公共空间的使用者行为与心理,以及如何通过色彩和空间布局营造氛围。同时,这样的开放空间也可作为相关课程的实践场地,比如进行户外装置艺术创作、公共空间改造等实践项目。
走进斯旺斯顿学术楼,图书馆的深木色书架如数据森林般庄严矗立。但这里的图书管理员不止于文献导航,更扮演着“知识策展人”角色:在增强现实导航屏前,他们指导学子将19世纪机械图纸与最新建筑信息模型(BIM)进行图层比对。特别设置的“噪音实验室”颠覆传统认知——允许学生团队在限定时段进行辩论式阅读,震动的声波通过地板传感器转化为可视光纹,这种将干扰要素转化为学习动能的创举,正是RMIT“扰动式教育”的鲜活注脚。
我从百度地图还获得三张照片,分析构图后可以获得这所大学的精神风貌:
第一张照片:
构图:采用开放式构图,画面中人物、设备自然分布,大屏幕处于视觉中心,吸引注意力,周围人物围绕电脑活动,形成向中心聚集的视觉引导。人物、电脑、装饰物品等元素布局疏密有致,不显得杂乱。
精神风貌:展现出积极创新、专注协作的精神。人们专注于游戏相关内容,可能是开发或展示,体现出对创意和技术的追求。轻松的环境布置(如零食、鲜花)也反映出在科研创作中注重人文关怀,营造舒适工作氛围。
第二张照片:
构图:运用俯拍全景构图,完整呈现空间全貌。阶梯式座位和人群分布形成规律的几何图案,线条感强。大窗户与室内区域形成对比,丰富画面层次。
精神风貌:呈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自由开放的态度。人们自主选择位置学习交流,反映出学生们积极求知、善于利用公共资源的特质,也体现出学校鼓励自主学习、多元交流的文化。
第三张照片
构图:俯拍全景构图,完整展现空间。阶梯式座位和人群分布形成几何图案,线条感强,大窗户引入自然光,丰富画面层次 。
精神风貌:呈现浓厚学习氛围与自由开放态度。学生自主选择位置学习交流,体现积极求知、善用资源特质,以及学校鼓励自主学习、多元交流文化。
在校园里漫步,处处感受到课程的呈现。那个雕塑广场锈蚀钢构装置与规整的罗马地砖形成张力,其扭曲形态既隐喻工业革命的记忆残片,又指向参数化设计无限可能。当午阳将建筑的棱角熔化成液态铜,徘徊其间的学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介质。校园中到处都安排桌凳,便于模块化课程实施。师生们的模块化组合随时重组为辩论场、工作坊或诗歌角,布局看似随意,却隐藏精密。
有这样一个场景:
构图:采用中景构图,将人物活动置于色彩鲜艳的帐篷、座椅间,前景树木与背景人群形成空间层次感,色彩对比鲜明 。
精神风貌:展现出轻松活跃、社交互动的氛围。人们在户外交流,体现学校注重社交活动与社区感营造,反映出师生开放、热情,乐于参与校园社交生活的精神面貌。
我和忠英在小草坪广场小憩并照相留念。从80号楼(Building 80)的金属旋梯拾级而下,忽见一方翡翠秘境嵌在建筑峡谷之间。这是被师生称作"绿肺"的小草坪广场,其设计暗藏生态玄机:东侧台阶用再生混凝土浇筑,缝隙间滋长着沿阶草的倔强;北缘南天竹的红果坠入镜面水槽,惊起蓝茅草间的豆娘。最精妙处当属三角槭树阵——这些被误认作枫树的智者,以掌状叶过滤着墨尔本的阳光,其荫蔽下的白色环形桌凳或棕色的长条桌凳,由树脂重塑而成,桌面的木纹里封存着年轮记忆。
喷管正开启,水雾携带负离子浸润着小憩的我们;水槽径流经芒草根系净化,汇入地底灌溉管网。当午阳将建筑玻璃幕墙染成琥珀色,我看到穿灰色卫衣的女生抱着素描本斜倚树根,她的铅笔正将钢结构阴影转化为时装草图的褶皱——这幕场景恰是RMIT精神的最佳写照:在自然与人工的临界点,永远孕育着创造的可能。这场景也令我联想到新海园中文轩亭前和紫藤廊中也常常有学生倚着碧桃树,或坐在紫藤廊下条凳上,在画板上挥动着画笔。校园中的小花园,其实都是散落在建筑间的认知缓冲带,静默生长着师生成长的精神根系。
相较于新海高中在“学科融合”中的破冰之举,RMIT的“课程熔接”实验走得更远。但两者共享着相似的教育哲学:都试图在标准化的现代教育框架内,为个性保留生长缝隙。当新海学子在秋华园测算生态数据时,RMIT的建筑系生正在用激光扫描仪记录流浪者庇护所的空间叙事——这种将社会现实转化为学习场域的勇气,或许才是未来教育的真正基石。当标准化课程如同预制构件般规整排列时,那些刻意留存的“生长缝隙”,恰似混凝土中的伸缩缝,既缓冲体制的刚性压力,又为野草般的创造力提供破土之机。正如小草坪上蓝茅草在排水渠裂缝中的倔强生长,真正的教育革新,永远发生在制度与人性的交界地带。在处于革新的校园里,每一个穿行其间的生命体都应该成为空间诗学的创造者,都会用行动证明:最伟大的课程表,永远书写在现实大地皱褶的沟壑之间!
智能时代的教育正在重构。站在一座建筑的星空穹顶下,我想起刘杨国生先生开拓汉语教学的场景:空气中泛着幽蓝光芒。她意识到技术永远只是容器,盛装的内容终究是人性温度。在算法即将接管知识的时代,或许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守护那些机器难以复制的品质:跨文化的共情力、面对未知的好奇心、在困境中保持幽默的智慧——就像小草坪上那丛日本小蘖,既能在规整花境中保持仪态,也敢于在水泥裂缝里绽放野性。以上的感受再换一种话语方式,以一首《御街行》总结:
钢棱璃影,恰智识涌流,城校同脉。旋见红砖旧础,新枝横出。三角槭荫论今古,水纹清、漫谈星月。机床犹响,当年夜课,齿啮残雪。
念百年、知行未绝。纵代码如潮,匠心难夺。廊下咖啡香处,几多奇崛。江南淮水涛声远,化他乡、汉语风骨。待明朝看,虚现实里,共裁云叶。
此番游观,始知教育革新从无固定形制。在RMIT,历史不是沉重的纪念碑,而是催化未来的反应剂;技术非冰冷工具,而是延伸人性的触角。人类文明正是在新与旧的碰撞交融中,书写着永恒的新篇。
2025年3月于墨尔本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