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斜斜漫过联邦广场的玻璃穹顶,我与忠英站在弗林德斯街站的月台上,望着电子屏上跳动的"Glenferrie Railway Station"站名,思绪忽而飘向十八年前——那时初晢提着两只沉甸甸的行李箱,在这条铁道尽头开启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求学旅程。此刻钢轨震颤着传来轰鸣,仿佛时空在此重叠,载着我们驶向女儿曾用青春丈量过的土地。
车厢穿过雅拉河上粼粼的波光,掠过维多利亚式红砖建筑的尖顶,不过二十分钟光景,站台广播已用多国语言宣告霍桑校区的抵达。抬首便见花岗岩校门上镌刻的"1908",这数字在三月末的墨尔本秋阳里泛着青铜光泽,恰如这所百年学府既沉淀着时光的重量,又焕发着蓬勃生机。
时空交织的学术殿堂。驻足于创始人乔治与埃塞尔·斯威本的青铜雕像前,铸铁铭牌记载着这对英国移民夫妇的远见:1904年任维多利亚州农业部长的乔治,以技术教育为犁铧,在这片南半球土地开垦出通向未来的沃土。从东郊技术学院到1992年正式跻身大学之列,这座校园如同其主楼外墙上攀援的百年常春藤,将传统根系深扎地底,却始终向着科技的天空舒展新枝。
五座校区星罗棋布于墨尔本东郊,我们所在的霍桑主校区堪称现代都市与学术圣地的完美共生体。校门左侧是叮当作响的电车轨道,右侧精品书店的橱窗里陈列着最新量子计算专著,玻璃幕墙的教学楼与十九世纪石砌图书馆比肩而立,穿行其间的学子们手持平板电脑,寻找着百年槐树掩映下的阶梯教室。
草木含情的校园诗篇。沿着中央步道徐行,两列素白陶缸中亭亭如盖的垂叶榕,在初秋的风里舒展着翡翠般的流苏。这些被精心修整成云片状的树冠,既似学者们严谨的思维导图,又如水墨画卷中洇开的团团青霭。忠英轻抚缸体上苔痕斑驳的校徽浮雕,忽然指着某处惊喜道:“初晢发来照片,那座楼就是她当年住过的宿舍楼。”
我俩便直接奔到楼下,观看这座楼的装饰:前座五层与后座七层连体楼,前座楼左山墙标志着斯威本科技大学的英文缩写“SWINBUR ·NE·”,前走廊安装了不锈钢栏杆。宿舍楼前就是花园广场,先是植着蓝羊茅的弧形草坪和花坛,接着就是豁然展开中心花园广场的生态诗行。西侧的槐树枝干挺拔,树皮斑驳,嫩绿的叶片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微光,层层枝叶交织在一起,宛如一片绿色的云霭,为大地投下清凉的慰藉;串串槐荚垂落如碧玉风铃,在光影斑驳间与草坪上五个椭圆巨石遥相呼应。五个椭圆形巨石是产自巴拉瑞特金矿区的天然岩体,经岁月打磨出柔和的曲线,恰似知识对心灵的雕琢。我们以初晢曾居住的灰色宿舍楼为背景留影时,忽见几只凤头鹦鹉掠过草坪,惊起沿阶草编织的绿浪层层漾开。
两栋玻璃幕墙的科研楼间,两排夏栎正将金黄花穗洒向空中。这些原生于地中海的乔木,其宽大叶片在南半球阳光下竟泛着青铜光泽,让人恍若看见不同文明在此交融的隐喻。树荫下三三两两的学子带着书本匆匆而过,有的手拿平板在智能长椅上连接校园WiFi——这座绿意盎然的学术丛林里,科技与自然正演奏着和谐的复调。
创新脉搏跃动处。走进商学院的透明穹顶建筑,走廊电子屏正轮播着优秀毕业生访谈,我虽然不懂英语,但手中的讯飞翻译器让我几乎无惧,学生的身影出现在画面里,或许他们在说,电子商务不只是数据流动,更是创造联结万物的数字生态系统。我想起了初晢读书时智能时代尚未到来,但自主学习、自能发展的理念和习惯可能使她终身受益;如今隔着十六载光阴,我似乎仍能听见她当年在越洋电话里的兴奋:“我们的课程像乐高积木,教授只给基础模块,创新架构全凭自己!”是的,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从一个知识社会到信息社会,再到智能社会,重要的是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养成。
这种教育理念在斯威本早已深入血脉。走廊公告栏贴着某团队用区块链技术优化咖啡豆溯源系统的方案,窗内可见学生正在调试物流机器人所用的电脑设备。这座校园里,似乎每个年轻灵魂都像硅晶片上的电子,在创新电场中奔涌出无限可能。
由此我联想到,在创新的高中校园,也应弥漫着打破学科壁垒的跨界探索气息:走廊转角应该让学生遇见3D打印的分子模型与诗歌装置共生,实验室里既应该有编程少年调试机械臂,也应该有社科小组用大数据分析社区老龄化问题。这种氛围需以包容试错为底色——允许电路板冒青烟时的哄笑,珍视天马行空方案背后的思维跃迁,更需架设脚手架般的资源支持体系:校企共建的微型创客工坊、跨年级的“创新传帮带”机制、将失败案例纳入评价维度的成长档案,让每个灵魂既能触碰星辰,又始终扎根大地。前日,当我获知生命化语文团队成员张永庆老师应邀到湖南长沙执教示范课《再别康桥》过程中运用了Deepseek工具,在课堂上生成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思路,非常兴奋。利用AI新智能工具,使教学突破单一形式边界,激发学生用算法美学重构传统遗产的想象力,正是一次思维的跃进。还有新海园里的课创团队成员的跨界课,打破了传统学科藩篱,构建了知识融通的生态场域。通过“语文+音美”“信息技术+语文”“历史+语文”“物理+语文”“音美+语文”等跨维课型设计,既深化了学科本质认知,又培育了复合型思维,使科学实证精神与人文思辨意识在课堂共振。这种教学变革不仅重构了学习者的认知图谱,更推动教师突破专业舒适区,在跨学科教研中实现教学智慧的迭代升级,为培养具备“三质”特质的未来人才开辟了新路径。
斯威本科技大学与新海高中的教育革新共同指向未来教育的核心范式:学科融通与生态重构。斯威本通过“区块链+咖啡豆溯源”等产业级项目,将工程思维与商业伦理熔铸于实践;新海高中课创团队成员则以跨界课程让科学实证与人文思辨碰撞火花。二者均打破传统知识疆域,构建起“问题导向-技术赋能-价值共生”的创新生态:斯威本依托校企联盟打造“产教研”闭环,新海通过"课创团队”推动教师跨学科教研,共同指向“概念迁移能力”。从墨尔本的创客工坊到连云港的智慧课堂,教育正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培养“三质”(素质、品质、潜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种转型既是技术驱动,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多元星辉耀南天。日影西斜时,我们在学生广场的石阶小憩。面前走过各种肤色的学生,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人文图景,恰似校史馆里那面“全球合作伙伴”星图墙——六十余所国际院校的徽标如星座闪耀,其中先后与江苏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的深度合作,培养双学位项目培育的跨界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离亭回望燕归处。晚风捎来槐叶的香味,再回望两栋玻璃幕墙大楼之间,两排槐树夹道而立,枝头垂挂的荚果足有手掌长,沉甸甸地压弯枝条。我们站在树荫下,看阳光穿透半透明的豆荚,照出里面种子排列的精密纹路,宛如大自然打印的二进制密码。
再留恋,我们还必须踏上返程列车。透过车窗回望暮色中的校园,忽然懂得女儿当年选择这里的深意:当传统槐荚与新锐科技在春天结盟,当不同肤色的求知者共绘学术星图,这座学府早已超越地理意义上的“便利”,成为孕育未来文明的母体。
我想起在校园里的一座雕塑的底座上,刻着一行醒目的文字:“无限可能——致每一位打破疆界者”。这简短的话语,恰是斯威本独特气质的生动隐喻,在这里,理性的严谨与诗意的浪漫完美共生,碰撞出无数创新的火花。
我眼前又出现校园的那棵夏栎,似乎那夏栎就是斯威本精神的象征,它的根系深深扎根于大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而它的枝叶则向着未知的天际奋力伸展,追求着无限的可能。
树犹如此,人亦然!
列车上,填《离亭燕》作结:
铁轨漫裁雾霭,重踏旧时阡陌。古木新藤缠岁月,碧瓦犹栖云魄。石语诉流年,曾照青衿千百。
寰宇俊才同脉,星火智光无界。槐荚缀成经纬网,网尽天涯舟舶。
去矣莫沾襟,自有东风传檄。
2025年3月于墨尔本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