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纸质书籍(包括近期讲座信息)
作者:史双元  发布日期:2025-09-20 13:26:08  浏览次数:22
分享到:

思想是需要沉淀的,专注是需要训练的,想象是需要留白的,尊严是需要姿态的。

--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纸质书籍

各位文友,《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杰出宋词诞生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和借动物说人情的《诗写万灵》(江苏凤凰出版社)近期进入书店,敬请各位朋友走过路过时关注一下,如果你能亲手抚摸一样,新书会感谢你,如果你能致之以注目礼,也算一场相遇。

我近期已经安排了几场讲座,欢迎大家到场发言和雄辩,挥麈说法,虚席以待诸君,夺席谈经,是有望于文雄:

9.26 南京师大文学院
主题:AI时代文科生的“续命”自觉与诗意栖居

(副标题有点拽:试看明日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文科生不能走!)

10.10 高淳文化馆

第一个吃螃蟹的高淳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金秋高淳诗蟹联姻新书发布会
(有神秘大咖到场加持,不是明星,不是美女,是纯爷们大咖。)

10.12 金陵图书馆
牛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人类“续命”的!

——趣说新书《诗写万灵》

最近,和很多文友一样,我在思考纸质书籍的命运,也在思考读书人的命运。

人类在想尽办法减少劳动,但同时又花钱到gym锻炼,因为,大家都知道,不锻炼的中年男人慢慢就变成了油腻大叔,再进一步,那就是撞树老登。青年人不读书,一样是油腻相,而长此以往,未来世界中的人类就是个侏儒社区。

在大批形体上的侏儒产生之前,AI 时代首先批量生产的是大批思想上的侏儒,茂生且旺盛。要避免成为思想上的侏儒,最基础的动作是阅读,要保留专注阅读,专注思考的习惯。

纸质书籍阅读是人类进化几千年的选择,是人类通过符号理解世界,表达思想的最重要方式,它在提供约定俗成的语意指向的同时,给与每个有个性思考的人提供自我创造的机会,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苏东坡。比如,阅读到“那个春天的雨夜”,书上只印刷了7个符号,没有春天的繁华,没有春雨催开蓓蕾的瞬间,但是每个有创造力的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描绘春日雨夜的画面,声色香味触法,每个人创造的画面都不一样:有人会想起杏花初放的庭院,有人会听见雨滴敲打青石板的脆响,有人会想起一场不敢言说的离别。于是,同样的七个字符,生成了无数个春天。

阅读,让我们保留阅读符号,通过符号与人、与社区沟通的习惯,并保持创造的愉悦。

当下的书籍阅读趋于荒芜,大众在集体逃离书店,青少年沉迷电子游戏,文字被剥离了深度,意义被压缩成画面,思考变得越来越即时,也越来越扁平。我们的祖先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增加了“会意”和“形声”,将抽象和符号变成文字的主体和思考的支柱,但今日世界,成人回归看图说话,进而看图不说话,接下来的图景可能是:每日里点个外卖,躺平了看图不说话,我们离圈养还有多远?难不成《诗写万灵》说的是我们自己?

保留纸质书籍的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人类保持尊严的标准造型。坚持阅读纸质书,不仅是一种怀旧情绪,更是一种抵抗。抵抗注意力涣散,抵抗意义贬值,抵抗人类的自我矮化,混吃等死。阅读书籍是人类保留至今的一项高贵遗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标志。

从前的戏台上,为什么古典书生的形象都是手执一卷诗书,诗书就是帝王的玉玺,将军的利剑,商人的交子,说书人的惊堂木,它代表了读书人的价值,当书生放下了书卷,和听众一道拿起手机展示美图秀秀的时候,你就是斯文扫地,芸芸众生的一员。

现代生活最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专注。手机和网络让我们习惯于“点一下,换一个”,但专注阅读的习惯却在纸质书中得以保存。翻开书页的那一刻,你自然得放下(哪怕是暂时放下)其他诱惑,把注意力集中在黑白符号的流转上。书页不会推送、不会跳出广告,它只会静静等待你与它同行。

这种安静的陪伴,本身就是对人类心智的训练。它迫使我们学会长时间停留在同一个问题上,迫使我们与文字进行深度对话。没有这样的训练,一个人的思想就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冲刷殆尽。

纸质书籍没有电子书的便捷,无法比网络更快地传递信息,它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思想是需要沉淀的,专注是需要训练的,想象是需要留白的,尊严是需要姿态的。

十月份和十一月初还有更多讲座,敬请关注。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