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樞紐名鎮陶馬魯努伊

10月20日上午9:30從奧克蘭南區馬努考總站乘坐城際公車(InterCity bus),下午2:10到達陶馬魯努伊(Taumarunui)站,甫下車便受到疾風加微雨熱情相迎;幸好獨行俠早有準備,出門遠行總會帶上雨衣。
陶馬魯努伊是紐西蘭北島中部國王之鄉(King Country)的一個毛利歷史豐富的小鎮,也是要到‘被遺忘的世界~旺雅莫莫納’必經之地。據史載,Taumarunui 這名字是毛利酋長 Te Peehi Turoa 臨終前的遺言——‘Taumaru‘是陰涼或庇護所,‘nui’表示大;即是‘大庇護所’;但也有其他資料顯示 Taumarunui 意思是大量種植地瓜 (kūmara) 的地方。
小鎮位於旺雅努伊河上游崎嶇地形的沖積平原上,距離蒂庫伊蒂(Te Kuiti)以南65公里、及圖朗伊(Turangi)以西55公里;就在國道4號和北島主幹線鐵路上。隸屬于魯阿佩胡區(Ruapehu)和馬納瓦圖(Manawatū)至旺雅努伊地區(Whanganui Region);2024年6月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居民大約為4,970人。
市中心有個特別地標,離城際公車站不遠,舉頭便見一個以火車軌連接的圓形時鐘高高聳立街頭。早在20世紀初,這小鎭曾是繁忙的交通樞紐,也是連接奧克蘭和威靈頓的主幹線,在古舊的火車站內還設有博物館。館內收藏了極豐富的文物、照片和紀念品,還記載了該區的鐵路歷史,包括復古標誌、舊式鐵路制服和設備等……博物館不僅保存了鐵路的珍貴歷史,也提醒人們,百多年前陶馬魯努伊曾在紐西蘭交通和經濟發展史上扮演過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惜目前已暫停開放,想入内參觀者需提前預約;此行無法一窺全貌;只能拍下博物館外貌留念!
小鎮的另一特色地標是豎立在國王之鄉(King Country)國道上那個毛利王塔菲奧(King Tawhiao)肖像,下面附有英文及毛利文短詩,大意是: “願海洋風平浪靜,讓波浪在你前方輕快湧動;願大海安靜如綠玉般,讓耀眼波光在你前路舞動。”
話説1884年,毛利王塔菲奧和一群傑出毛利酋長打算前往英國覲見維多利亞女王,討論他們對紐西蘭原住民福祉的關切;啟程前兩年(1882年),塔菲奧特別親自拜訪了特庫拉毛利會堂(Te Koura Marae)向先知朗雅菲努阿(Rangawhenua)尋求建議指引。

p:image {"id":46828,"sizeSlug":"full","linkDestination":"none"} -->耀眼的毛利王塔菲奧路標豎立在國王之鄉(King Country)國道旁
歷史輝煌、市容整潔
陶馬魯努伊(Taumarunui) 市容整潔、道路寬敞。
徜徉在筆直的哈基亞哈大街 (Hakiaha St)上,風光無限,沿途植滿百年大樹,有些甚至四、五棵抱生一起而形成樹中有樹、高聳入雲的奇景;保護地旁竪立著一隻巨型黑色木砌的奇異鳥,大街對面有個莊嚴警署,由一座紅色宏偉的毛利會堂守護著。
小鎮人口雖不足5000人, 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戲院、圖書館、消防局、藝術中心、餐廳、服裝店、電器行、甚至古董店都齊備;還有KIWI Bank、ASB 及Westpac三家銀行,每周只營業兩、三天,從早上10點至下午2點。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哈基亞哈大街上每隔幾米便有展版介紹該鎮自1902年至2002年的百年輝煌歷史 ……其中有關‘停戰紀念日(ARMISTICE-DAY)’的介紹,詳細記載著1918年11月11日那天德國與協約國軍隊在法國貢比涅(Compiegne)簽署停戰的協定,宣佈經過四年慘烈戰爭,槍聲終歸沉寂,仍提醒居民‘勿忘歷史’。
展版還記載著停戰日當天,小鎮居民熱烈舉行慶祝活動,他們在11月11日11點那一刻齊集在紀念碑前,緬懷為戰爭犧牲的英勇戰士並向他們致敬。當時,學校放假半天、商店也停業、公共場所燃放煙花、慶祝隊伍在廣場上隨著銅管樂隊演奏,興奮地歡呼遊行。而2014年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週年,小鎮居民又在混凝土基座上添加了罌粟花雕塑。

哈基亞哈大街上風光無限



停戰紀念日展版及罌粟花雕塑



藝術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Hakiaha Street 42號有家叫Jasmines Café & Thai Restaurant的泰國餐廳,營業時間是早七晚九,全天候提供早、午、晚三餐、兩茶(咖啡及飲料);生意比其他洋人餐廳更旺。
我在小鎮逗留三天,每次經過都見食客絡繹不絕,就決定在那裏午餐及晚餐;感覺價錢合理,食物水準頗高!期間與餐廳一名女侍應聊天,知道她母親是老闆娘也是大厨,她們全家十多年前從泰國移居到紐西蘭後便在小鎮開餐廳,目前在外號‘奇異鳥之鄉’的Otorohanga也有一家同名分店;由女侍應的丈夫主厨,聽説也是全天候營業。‘天道酬勤啊!難怪生意滔滔,忍不住向讀者推薦!


*文中部分照片及資料參考自維基百科、其他照片則由作者拍攝
寫於2025/11/05
附錄:揭開國王之鄉(King Country)歷史謎團
個人一直對於國王之鄉(King Country)的範圍有點模糊,此行終於解開心中謎團;果然是‘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國王之鄉毛利語是Te Rohe Pōtae 或 Rohe Pōtae o Maniapoto。 Pōtae是毛利語帽子的意思,據說當年第二任毛利國王塔菲奧(Tāwhiao)將他的白色高帽放在北島的大地圖上,並宣稱那高帽所覆蓋的土地都將歸於他權威之下;因此得名。
但其實King Country不單屬於一個地方政府,而是由Waikato和Manawatū-Whanganui兩個地方政府,以及Ōtorohanga、Ruapehu、Taupō和Waitomo 四區構成。
從北部的Kawhia和Otorohanga延伸到南部的Wanganui River 上游;又從東部的Hauhungaroa Ranges和Rangitoto Ranges到西部的Tasman Sea 附近;雖然範圍鬆散,但在紐西蘭歷史上卻是個意義重大的地區。
King Country名字來源始於1845-1872那次紐西蘭內戰,又稱‘土地戰爭’或‘毛利人之戰’;當時英國殖民者與紐西蘭毛利人之間因出售土地而產生糾紛,並引發戰爭。
當時英軍入侵懷卡托地區,毛利國王運動的軍隊撤退到被稱為aukati(分界線)的南部,那裏是Kihikihi鄰近Puniu River河沿岸的毛利防禦堡壘。而Aukati River後面的土地則是原住民領地,當時毛利人曾向英軍發出警告,若擅自越過分界線便等於自尋死路。
到了1883年, Ngāti Maniapoto、Ngāti Raukawa、Ngāti Tūwharetoa 和Whanganui等部落的酋長要求紐西蘭政府把毛利國王塔菲奧(Tāwhiao)高帽覆蓋下的所有土地都封為國王之鄉‘Tehe Pōtae’但遭拒絕。1889年,毛利人透過‘原住民土地法庭(Native Land Court)’將該地塊內的地權登記在冊,並獲得英國王室認可。1903年鐵路開始南下到,造就了陶馬魯努伊成爲北島的交通樞紐。
而King Country越來越多的土地也在‘原住民土地法庭’登記;並脫離了毛利人的所有權。

奧托羅漢加(Ōtorohanga上圖)和陶馬魯努伊(Taumarunui下圖)紀念碑是為紀念「帽子之地」
(Te Rohe Pōtae)的命名及其歷史故事。據說,國王塔菲奧(Tāwhiao)曾將一頂帽子扔到北島地圖上。
有人說帽子是白色的,亞歷山大·特恩布爾圖書館收藏了一張他戴著白色高頂禮帽的照片。
(上面照片參考自紐西蘭百科全書、攝影者:Janine Faulk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