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报业
时光,渐行渐远;记忆,愈走愈近。蓦然回首,韶华如梦轻轻走过,往事似蝶翩翩起舞……回眸黄石日报那艰苦创业的激情岁月,感慨知多少?!
庆幸这辈子与文字有缘,与黄石日报有缘!1976年,那是一个拨乱反正、万物复苏的好年份。我抱着刚刚满月的儿子,紧握一支笔走进黄石日报社。从此,我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感受亲情、感受温暖、感受开拓奋进的激情与梦想,感受事业发展的苦辣与酸甜。几十年来,我与黄石日报休戚与共,我在这里渐渐成熟,儿女在这里渐渐长大。黄石日报是我人生中最最重要的生命旅程!
七十年代,黄石日报社坐落在黄石港市委湖畔,前厂后社、厂社合一。低矮的办公楼,简陋的印刷厂,可数的几间房,落后的铅字印刷。一群可亲可敬的办报人含辛茹苦,奋力拼搏,在铅与火的艰苦考验中执着办报。努力撑起黄石新闻事业的一片天!
初涉报业,我在这里先后任报纸校对员、夜班编辑、文艺记者等工作。女儿出生后,我一家挤住在报社办公楼后院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我和邻居文尚泳、刘迎春、梁栋兴、陈绪和等,在走廊里生煤炉做饭,互相照顾,邻里和睦,每天辛苦并快乐着。
那时,我孩子的父亲尚在远方部队服役,我们两地分居,“望星空”、盼月圆,孩子没人带,真难啊!最难忘:我在前楼上夜班、等新华社新闻稿,排版出报。孩子半夜在后院啼哭,撕心裂肺!我却不能离开工作岗位,揪心啊!多亏有邻居钟妈妈深夜起床照料、有印刷厂单身小姐妹陶和英、张强华等轮流值班,给孩子把尿、喂牛奶。遇上孩子生病住院,那更是忙坏了这一众姐妹。这份岁月情谊永生难忘、价值千金啊!
后来、报社“帆影楼”在黄石港公园路口落成,而后48户、29户、36户宿舍楼相继建成,办公、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走进“帆影楼”,真有一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无限自豪感和满满的幸福感!
活力副刊
搬进新大楼,精神为之一振!在这里,我见证了报社新闻事业的长足发展,见证了老报人忘我的职业精神!黄石日报由原来的四开小报改版为对开大报。一版要闻、二版社会生活、三版副刊专刊、四版时事广告。编辑记者深入社会各个领域,采写鲜活新闻,反映人民心声,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每日一报、缤彩纷呈!
感谢黄石日报社,1983年,公费送我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深造,并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报社,在新闻改革大潮中,我竞争上岗担任副刊专刊部主任,带领一群男孑汉,把副刊办得活力四射!鲁昌来、陈宗聚、成华阶、廖解志、田小丁、刘迎春、余再兴……好兄弟们携手并肩,走过了一段难忘的激情岁月!
那时,我们好像有用不完的劲、做不完的事。除了副刊每日一版定时发稿外,还要采写文体新闻稿,发表在一、四版上。我常常是一边看演出,一边打腹稿,演出完回到报社一气呵成,立即发稿,清晨见报,以保新闻时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依托通讯员队伍,发挥副刊专刊联系面广、文学文艺性强、活泼灵动、吸人眼球的独特优势,副刊部适时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不断增强报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副刊创办的“八小时以外读书会”,吸引会员三千多。组织了文学、文艺、摄影、书画、民俗、旅游、企业家等十几个活动沙龙,人才济济,活动频繁。此外,读书会还成立了艺术团、创办了《会友报》。为报纸组织了一支通讯员生力军,通过学习提高了写作水平,源源不断为报社提供新闻稿件。
现在还有许多老通讯员依然记得当年副刊部组织的“西塞山笔会”,文学名山沸腾了!满岭满坡都是人,吟诗作赋、引吭高歌,盛况空前!诗人向天笑、胡晓光等大放异彩!
那时,副刊在青山湖组织的“浪漫婚礼”清新脱俗;在海观山组织的“黄石名菜评选”别出心裁;和农业专家联合举办的“养殖培训班”,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各类专题讲座聘请名家主讲,有效增进了报纸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摄影爱好者傅福成、石昌武、易发生、刘泉、王汉文、胡开世等,在摄影前辈晏扬、章程老师的指导下,按动快门,定格了几多岁月的精彩啊!
自办发行
九十年代初,报社重力抓发行、抓经营。我被任命为黄石日报发行部主任、经营部经理。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从头学起。前任发行部主任刘新民已打下良好的基础,自办发行已拉开帷幕。我和新上任的两员干将:欧阳启胜和贾发雷,再接再厉,想方设法扩大发行,开创了报纸发行和广告经营新局面。
推进党报发行是各级政府宣传部门的要务,我们日夜奔波,组织发行员进工厂、下农村、跑机关,深入基层各单位宣传鼓动,联络感情,全力抓好报纸征定和发行工作。欣喜的是,黄石日报发行量突破5万份,创历史最好水平!报社领导张世民、刘自圻亲自给我们颁奖,喜形于色!
回想这段经历,我依然心潮难平!为扩大发行,除了市区,我们翻山越岭,跑遍了大冶24个乡镇。最难忘殷祖镇文化站站长殷显扬,一路谈笑风生、带领我们走村串户的忙碌身影。
风过闲庭,往事悠悠,总有一幅图画在我眼前闪现:每日清晨,一群朝气蓬勃的发行员身背飘着墨香的报纸,踩着自行车、迎着朝阳出发。“千家万户敞门扉,喜迎党报入室来!”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最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