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明月几时有
作者:刘放  发布日期:2009-12-27 02:00:00  浏览次数:2232
分享到:
 

都说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出国以来还真没有好好地认认真真比较过。偶尔一个黄昏,我在花园散步,此时日落蓝山,霞光渐渐隐去,天空依然深深的蓝。东方 却就现出一片亮白,突然就看到花园一角,一个硕大的月亮从花树的枝叶缝中跃然而出,正正对着我的脸面。我的心惊悸了一下,随即有种莫名的亢奋。这么圆,这 么大,离得这么近的一轮皓月。平时很少看月,就象看到久未见面的老朋友,又陌生又亲切。大概因为空气较为纯净清洁,澳洲的月亮看起来是明亮些,就象她的天 空更为湛蓝些。但月亮是一样圆的。
月亮慢慢升起,照在花园里,一地的银光,一地的欢快。花草树都镶上了银边。蟋螅跳来跳去地唱起歌来,本该归巢的鸟雀们也贪恋月色,聚集在蝴蝶花树上,吱吱喳喳的叫个不停。
一 种久违了的激情涌上来,涌上来,想唱想跳的感觉。我于是明白了,古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诗情澎湃,喝酒,起舞,做诗。古往今来,人类对月亮情有独钟。太阳 固然是生命之源,但人们对之又敬又畏。除了顶礼膜拜,难于亲近它,爱它。星星呢,又太遥远,太渺茫。唯有月,以她的温柔清辉,以她的梦幻神秘让人们喜爱, 甚而迷恋。
中国文学史上,吟咏月亮的诗词多如星汉,浩如烟海。写月最多的,应是诗仙李白。他“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及至年长,醉酒时便“举 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送别亲友时又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隋君直到夜郎西。”最有名的是那首思念故乡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有这些脍炙人口 的佳句,许多三四岁稚童就会吟哦了。传说李白也是在一个月明之夜,醉酒后追逐水中的月亮,蹈浪而去。月与酒共同造就了李白的浪漫诗情。
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应是咏月的上乘之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光与水色交融,诗情与月色浑然一体,是艺术之美的极致。唐诗人中,很难找到有谁不咏月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代诗人苏东坡的一曲《水调歌头》,又是咏月的另一风格之佳作。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豪迈的激情,浪漫的感情色彩,缠绵的思绪,对美对生活的深情追求,都在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代人再写月,恐怕就难于超越了。
看着月,想起古人那些吟月的诗句,真的是浮想联翩。久违了,蟾宫月桂,久违了,嫦娥吴刚。小时候,我们也是爱月的,也曾将月误作了白玉盘。常常看到月就在离 山顶不高之处,或是在树稍头不远之处。于是总想着拿了竹竿去将月捅下来。长大后就也喜欢对月凝思,倾注那些不切实际的少年维特式的苦思苦念。上大学时,也 曾约了三五好友,男男女女在银也似的月色草地上弹唱吟哦,彻夜无眠。友情?爱情?朦胧不清。那是中秋节,只为了那一份对月的痴情。还记得,凌晨回来时宿舍 早已关门,大家是翻墙进去的。
月亮年年月月这样升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从来没有停止过。忘记了的只是人。因为生活的奔波,每一次的月圆月缺, 我们都已经是浑然不觉,月亮好象已与我们毫无关系。可以想象,多少个月圆之夜,几许良辰美景,就象流水那样任其逝去,白白浪费了。我们连可惜的机会也没 有。且不说是这么圆这么大的月亮,人家有兴致的人连“半个月亮爬上来”都唱得津津有味,诗情画意的。先哲们说得对,生活中到处充满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 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美的感觉都麻木了。
就是在今天晚上,我对月的那点激情也瞬间即逝了。很快就回到现实中,回到当下的人生角色。月是月,我是我,人月两相忘。身在海外的人,真正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总是有那么多的烦恼罗嗦事。蹉跎岁月,年华虚度。便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切都隋岁月而去。一切都隋流水而去。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现在眼中看到的月,只是一个圆圆的星球而已。自己哪里骗得了自己。明知那些曾经让我们着迷的熠熠 光辉,也是假的。只是太阳光照的反射。自从1968年阿波罗号飞船登月以后,月亮就没有了秘密。登月太空人带回来的月岩样品,击碎了人们对月的最后一丝神 话幻想。月的表面是荒凉寂寞,干燥粗陋的不毛之地,比地球上任何一个沙漠都要荒凉死寂。这对爱月者来说是悲哀的。什么东西一看透了,真真切切了,就索然无 味了。美是飘渺的,不真实的。
现代人对大自然比较冷漠。思乡时再不看月,而是打国际长途电话。电脑、电视,现代资讯,将人与自然的血脉关系切断了。人们越走进现代,就越远离自然。在我们生活中,月变得可有可无,或者说有等于无了。月还是那月,但已经是没有诗意的,没有文化的,没有传统和人情味的 月。真不知,假如李白、苏东坡再世,他们面对现代的月,还会有诗情吗?还能有那种激情吗?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