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由国外回到济南,一件非常重要事就是看望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游览百里黄河公园景区。
今天一大早儿,窗外下着濛濛细雨。心想,雨中观赏黄河景致或许更别有情趣吧。我拿了雨伞,带了相机,乘车直奔黄河洛口段而来。公交车站就在黄河坝下,要循阶而上爬上坝顶才看到黄河。黄河乃地上河,据说其河床要比济南五层楼还高呢。
济南泺口段是黄河的标准堤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这里视察。这里是向世人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堤防形象工程的窗口。
洛口,又称泺口,是古代泺水入济水的地方。古济水演变为大清河,洛口占据两河交汇的有利地势,到明朝时就已发展成为繁华码头。当时,济南、泰安、东昌、兖州、沂州、曹州等地所用的食盐都由洛口转运,木材、药材、毛皮等货物也在这里集散。一时间,洛口成为商业重镇,富商大贾麇集,菜馆酒楼遍布,楼船往来,亭阁飞瓮。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洛口一变而为黄河巨镇,黄河航运下可直通大海,上及鲁南、河南、山西等地,集市贸易兴盛,镇中商店林立,素有“小济南”之称。
现在的洛口早已不复当年,再不见昔日的繁忙和嘈杂。她的沿河两厢被辟为百里黄河公园,已成为人们休憩、游玩的美丽景区了。公园以洛口渡为中心沿河向两方延伸,全长66公里之多。绕城50公里黄河防洪工程像三分之一圆弧环抱济南。临河植建的三道生态防护林,形成济南市防洪固沙的天然氧吧。公园按照规划水平年相应的设计防洪标准,以临黄大堤加固为重点,进行险工改建,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及工程管理建设。背河淤背区宽度规划为100米,与临河设计洪水位同高,以保证堤身不再发生漏洞和脱坡。堤项硬化路面以满足防汛抢险交通为重点。临河以高柳为主建成30米宽的防浪林,形成第一道生态防护林带;堤肩以垂柳、红叶李为主种植两行行道林,形成第二道防护林带;淤背区及背河护堤地,以三倍体毛白杨、银杏、美化树种、草皮为主,建成第三道生态防护林带。百里公园内分为中心游览、桥头观赏、生态观光旅游带等5大景区。中心游览区规划有齐鲁泺上台、黄河母亲雕塑群、泺口古渡、百年铁桥、抗洪抢险纪念群雕等12个分景区。
沿黄河大堤循阶而上即是景区南大门。门前广场周边的汉白玉护栏上,刻有济南历史名人李清照、辛弃疾或婉约或豪放的宋词意境和二十四节气等诗配画浮雕。穿过大门,便是景区镇园之宝—安澜石,寓意黄河岁岁安澜,国家繁荣昌盛。
漫步景区,不少人都撑起了雨伞,或红或绿或黄或白或粉或花,簇簇点点,象雨中钻出的彩蘑,煞是好看;伞下诸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牵手或依傍,如天街上神仙,飘逸闲适,悠然自得;也有持伞不撑开的,任凭酥雨淋在头上,打在脸上,落在身上......倘徉在黄河岸边,石甬路上,尽情欣赏被誉为中国“水上长城””的黄河堤防、险工、水闸等工程景观,尽情品味花草繁茂,林木蓊郁,长堤伟岸,大坝飞峙,悬河其上的壮丽景色,尽情体会“悬河”的奇伟之感。而人们手中的照相机也不时的啪啪作响,大家不会忘记定格下那难得的美丽瞬间。
这里不不仅风景秀丽,气势恢弘,而且文化历史底蕴浑厚。据《左传》载,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春,“(鲁桓)公会齐侯(襄公)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鲁国君相会是两国间交往的大事,于是“遂筑会盟台于泺”,取名为“泺上台”。清代诗人任弘远有诗云:“草满荒台泺上寒,当年齐鲁旧盟坛。”诗后注云:“在邑西北泺口,春秋公会齐侯于泺即此,遗址尚存。”
济南“齐烟九点”之鹊、华、药三山偎依在母亲河畔,其中被称为“华北平原第一山”的鹊山,与泺口险工隔河相望,先秦名医扁鹊曾在此制药行医,死后葬于此,至今古墓尚存。位于泺口险工上首的药山,因山下洞中产“阳起石”,可入药,更传为扁鹊采药所在得名。位于洛口东北付家庄险工附近的华山,又称“华不注峰”,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齐晋“鞍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我今天的造访黄河,不仅浏览美景,观瞻古迹,回溯历史,饱现眼之福,发古之幽情,又实在幸运,恰好赶上今年流量较大的一天。据居住在黄河坝下的一位老者说,今天的黄河因其流量大,形成了多年不见的金涛万顷、沙浪翻滚的波澜壮阔景观,令冒雨前来的观者无不唏嘘不已。
我放眼大河上下,此时确有有一种冲天拔地之气!那雄伟,那磅礴,那辽远,那绵长,谁到此不心潮澎湃?天际隐有归舟,旷野弥漫着霏雾,雾与大河的水气接连起来,搅扰起来,刚才还云海蒸腾,刹那间雾和水气变为一条蛟龙,尾巴浸在河里,头却昂到天上,翻滚摇摆,时隐时现。呼隆隆,潮涌浪飞,那浪头咆哮着翻卷过去,一下子吞噬了对岸远处一大片的沙滩;咣噹噹,惊涛拍岸,那黄龙又驱雷挟电,一头撞向我脚下的护堤石壁,化作千万朵浪花......
我看着眼前的美景,眼睛渐渐模糊了,我的脑海又回泛起了二十年前的亲身经历: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接待一个日本访华代表团。代表团中许多人第一次来中国,他们临时提出要在济南看看中国的伟大黄河。我想,也许黄河在世界上太有名了,抑或日本人更知道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战歌吧,就答应了。这一天,我带他们乘车直奔黄河洛口而来。中巴汽车沿济洛路北行,道路坑坑洼洼,颠簸难走。及至坝下,又不知哪里水管破裂,积水成潭。汽车憋足了劲涉水绕拐,好不容易爬上坝顶,尚未停稳,客人们便迫不及待地下了车。这时,代表团团长岛本先生抓住我,严肃的说:“张先生,我们要看黄河,你怎么把我们拉到这里来了?”我一怔:“怎么?这里不是黄河吗?”我顺着客人们狐疑的眼光望去,立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条若大的黄沙滩川横亘在我们面前,连接著名古洛口津渡两岸的是一条蜿蜒的黄沙土路,路上蠕动着无数的汽车、拖拉机、马车、牛车、人力地排车和徒步人群。一阵风起,漫天黄沙又把车、人时时尘蔽。再沿沙川东西方向望去,曲曲弯弯,宛如一个衣衫褴缕的老妪蜷缩在那里。有几处沟坑还存有几盏浑水,更象是老妪流出的浊泪。
啊,别说曾遭当年花园口水阻的日本兵后人,就连我这个长在黄河边,常常高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新中国同龄人也没想到黄河会呈现现在这副模样!黄河,太让人失望了!
据资料记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频频出现断流。1972--1998年的27年间,有21年出现断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断流时段和断流距离不断增长。断流严重的1997年,山东利津段全年断流13次,累计226天,330天无黄河水入海!面对这种情形,如不及早采取控制引用水和有效的管理等措施,黄河断流将继续下去,并随各种用水量的增加在时空尺度上逐步扩大,黄河下游可能变为季节性河流。
黄河自亘古流经到今天,是不是已经老了?有人说她不老,她还年轻,路正长,大河不仅会绵绵流长,民族之根也会因她而延续。可当我们想起前些年看到的黄河状况,心头总会泛起阵阵的哀伤!想到黄河水迟早有一天也会干涸的,她正象一个苍老的妇人,面对着过多的子女,再也挤不出充足的奶水来喂养他们了。她痛苦地挣扎着,呻吟着......
被黄河母亲哺育成长的中华民族难道真的面对母亲患病罹难而无动于衷和束手无策吗?
不!答案是否定的、明确的!
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国家有关部门首次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理开发最高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实践。通过全河水量统一调度,合理存蓄开发利用,黄河已连续7年不断流;连续5年的调水调沙,冲走了下游河道3.8亿吨泥沙,使黄河下游主河槽的最小过流能力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500立方米每秒以上,河道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被遏制。黄河济南段人民,自2002年开始,在标准化堤防建设中,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工作,充分展现了黄河儿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风采,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标准化堤防一期工程顺利完工,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济南段区的防汛抗旱强度,而且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03年济南黄河段被国家水利部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9年被国家旅游部门晋升为AAA国家级旅游景区。
而今,我又站在黄河洛口古渡边的石垛上。在这里伸伸腰,扬扬臂,觉得自己顶天立地;在这里扩扩胸,舒口气,又顿感浊灭尘消,身心愉悦。我面迎河风,任凭细雨扑怀,高声吟诵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纵览百里黄河风景线,宛若仙境,似在梦中......
我为黄河喝彩,我为景区陶醉,我为有幸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而击节赞叹!
二0一0年八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