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神樹的約定
作者:张奥列  发布日期:2011-07-10 02:00:00  浏览次数:2240
分享到:
    神樹的約定》,是布饒依露的新書書名。捧著封面主調黑色的新著,我生出萬分感慨。這是中國佤族歷史上的第一部散文集,作者布饒依露,也是從雲南莽莽佤山,艱辛踉蹌地走進繁華京城的第一位女作家。一個新中國才推廣佤文書寫的民族,孕育了一位以漢語記載民族滄桑的作家。
       布饒依露的名字,對海外讀者來說雖然還比較陌生,但她的作品,不僅經常在中國各大報刊上發表,也在美國、歐洲、澳洲、香港等地刊出。我與她雖遠隔千山萬水,但也有一面之緣。
      那是2003年,我從澳洲赴昆明領獎,並有幸參加「四海作家採風團」,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參訪採風。隨團有位北京女記者,那就是布饒依露。她那雙烏亮的大眼睛,閃爍一種奔放的光芒;黝黑的皮膚,透出一種野性的張力。一看,就是位典型的少數民族同胞。當時,我對佤族非常陌生,中國56個少數民族裡,我見過的、知道的、記得住的也就是二、三十個吧!所以我對布饒依露也產生瞭解的興趣。而生長在雲南紅土高原大山中的布饒依露,也成了我們一路採風的好嚮導。
      布饒依露採訪了許多海外作家,除了我,還有美國的少君、陳瑞林、台灣的施叔青、香港的孫重貴、法國的高遠、匈牙利的李震、巴西的蔡正美等。當然,布饒依露不僅在捕捉海外作家的風采,更是從海外作家的眼中去看雲南,從異域文化與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比照中展現雲南民風習俗。此外,她還採訪了一批研究中國民俗文化的海外學者,這些文章都收進了《神樹的約定》的集子裡。不過,這僅是書中的一小部分,探尋遊子的精神家園。而書中的主體,則是佤山民俗和佤人故事,邊地少數民族的原生狀態和現代生活感召下的進取精神,以及作者走出山地,闖蕩京城的心靈變化及人生感悟。
       與布饒依露的交往中,我才知道佤族的概略。佤族在中國近40萬人,但在緬甸卻有60多萬之眾。和中國許多少數民族一樣,雲南佤族也是從蠻荒的原始部落社會一步跨進現代社會的,這歷史巨變當中,經歷了多少陣痛、悲苦,布饒依露是有切膚之感。所以她筆下的佤山、基諾山、苦聰山等,既有往事如煙的眷戀,也有古歌新唱的自尊。滔滔南溪河、響水河、金沙江,在悠遠鮮亮的太陽下,奔騰不息……
      布饒依露,是佤家的母系姓氏。她是部落酋長的後代,其血液裡流淌著堅強不屈,奮發好勝,敢做敢為的基因。所以,她倔強地走出荒涼大山,執筆為文,抒發邊緣文化中的邊民心聲,從業餘作者,到省城雜誌編輯、再到京城國家級報刊記者,以靈動、激越的筆觸,傳導了邊疆山地的變遷,少數民族的心靈與感悟,充滿了神奇佤山和佤家女兒的神韻,其作品多次獲獎我並不意外。
        布饒依露先是寫文學,後是當記者,所以作品既有文學語言的細節描寫,細微感覺,隨意灑脫,也有新聞觸覺的敏銳、凝重、直接切入。文學與新聞,兩者融合,相得益彰。她的作品,寫別人的多為人物特寫,寫自己的則是散記抒懷。不論寫別人,寫自己,都是相互交織,用自己的眼睛看別人,用別人的行為觀照自身。作品中的主角與敘述者,是一種精神感應,一次心靈對話。
      中國散文學會會長林非先生,讚賞布饒依露:佤族是她的根,文學是她的靈魂。中國佤族的第一位博士郭銳教授,也首肯布饒依露:無論荒涼與開放,都能超越自我。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馬克·本德爾(Mark bender)教授,更是把對她的作品研究,作為給美國研究生上課的教材。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白詩薇(Sylvie Pasquet)博士,也多次與她走訪佤山村寨,探究她家族的祖先。也許民俗研究者更關注的是她那些山寨的傳說,邊民的風情,種族的繁衍,而我更喜歡的是她闖蕩京城那百般滋味的感受。她既有女性的敏感、細膩、靈巧、多彩,也有少數民族的奔放、熱烈、執著、野性。母女闖京城,醉眼看天下,心不用防盜,花知天命……那種自然、率真、荒涼的山野之風,與開放、多元、喧鬧的都市之情,混響在她難改的異地鄉音之中,淋漓痛快。
       《神樹的約定》,是佤家女兒與神靈的對話,也是歷史責任與現代精神契合的延伸。正如布饒依露的自我描述:風隨天上行走,人隨大地穿越,在「疲憊」中一次次跌倒,又在「感悟」中悄悄爬起。她用自己的足跡,手中的筆椽,還有民族的靈性,探尋著邊緣文化與中原文化多元共存、滲透發展的軌跡。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