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做一个古人其实是不错的选择
作者:蔡成  发布日期:2011-08-05 02:00:00  浏览次数:1770
分享到:
备注:本文为书稿《不忙——<礼记>生活指南》序言(草)
  
有时,我会悄悄想,做个古人其实也挺不错。
冬日,一个名叫张子的人推开窗户。窗子是木做的,窗户当然是木做的,那时,谁也不会冒出拥有一扇不锈钢窗户和铝合金窗户的念头。窗外,满目雪白。远远的,有一点红,还一点绿在前前后后挪动。那是两个孩子在雪地里追逐。
这样的冬日,没有太阳,一样的暖洋洋。
张子放下手上的《诗经》,拿起一块竹片,竹片上有字。什么字?我看不清楚,不猜吧。
张子把竹片给童子,童子就走了。
竹片是请柬。
酒还没温热,李子已经到了。这说明张子和李子两家离得不远。事实上,两位仁兄共用一道篱笆墙。墙这边张嘴叫一声,墙那边会应声而出。但张子不会这么做,邀人喝酒,请柬是必须的,这是规矩。张子从小到大都不是捣乱份子,他不会干破规矩的事。
张子走出院门,左手覆住轻轻握拢的右手拳头,打恭作揖,道,李兄啊,谢谢你接受小弟我的邀请。
李子也不含糊,同样打拱作揖,回道:张兄,谢谢你的盛意啊。
院子不大,张子在右边,李子在左边,两人缓步而行。
张子侧身,再次行拱手揖礼,边动作边说话:李兄,谢谢你接受我的邀请,来寒舍喝杯薄酒啊。
李子没嫌啰嗦,动作熟练地回以揖礼,说:“谢谢张兄的盛情邀请。”
走几步,又来了。张子侧身……
你来我往,据史载,共三次,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语言,两位兄台终于走过院子。现在,该是抬腿上台阶,准备登堂入室的时候了。
且慢,跨上第一级台阶前,张子侧身,稍作停留,身略向前倾,伸手,说:“李兄,请先。”
李子依葫芦画瓢,侧身对着张子说:“张兄,请先。”
张子坚持:“李兄,请。”
李子的脸上不动声色:“张兄,请。”
史载,你推我让,凡三番。
终于走完最后一级台阶。站台阶上,张子双手打拱,深深弯腰,面朝北做了一个十足十的下拜动作,说:“谢谢李兄来寒舍喝酒,这将使寒舍蓬壁生辉啊。”
入室,张子请李子落座,尔后,张子洗手,再当着李子面把盛酒的器具仔仔细细里里外外冲洗一回。写到这里,我先替张子略作解释,当面洗酒具不是要让李子放心,他张子没在酒里下敌敌畏,此地无声胜有声,他仅仅让李子过目,这酒具干净得很哪。目的是,以示敬意。
李子从座位上站起,也朝北作了一个弯腰曲身高难度的拜礼动作,说,谢谢张兄为我洗酒杯啊。
张子高举酒杯敬酒,真是好酒,香气扑鼻而来。但,李子没急着抢起酒杯一饮而尽,而是曲身折腰,面北再行拜礼,说,谢谢这辈美酒啊。
李子接酒,张子还没罢休,转身朝北方行拜礼,道:“谢谢李兄接受了我的这杯薄酒啊。”
细尝满饮,一杯酒悄悄下肚了。李子站起,面北行拜礼,“谢谢啊,张兄提供的甜美琼浆。”
……
以上镜头,出现在《礼记》里。《乡饮酒义第四十五》章节详细记录了主宾相邀饮酒情景。
对不起,《礼记·乡饮酒义》里的主宾没有名字,是我自作主张给他们注册了大名。
我本来可以替古人取一个散发着智慧光泽的名字,比如张有忌、李无邪,然权衡再三,暗想古人一直热爱简单生活,就让他们的名字不占用太多笔划吧。尽管,《礼记》里把一名村主任请一个即将离开家乡去政府机关上班的知识分子喝酒弄得好不繁缛(照前人的说法,《乡饮酒义》里的“主”指的是基层干部,乡官,而“宾”是乡里举荐给上级领导的贤哲),但看完整本《礼记》就会得出结论,古人还是最热简单生活的。
热爱简单生活的古人怎么会把喝杯小酒的事情弄得这么复杂呢?
回顾一下,客人来了,迎宾时三次行揖礼(“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进门上台阶前,三次你推我让(“三让而后升”);好不容易进了客堂,主还得先感谢客人大驾光临使寒舍生辉(“拜至”);接下来,洗酒杯,客人拜谢(“拜洗”);主人敬酒,客人不拒绝的话,得致谢(“拜受”);主人见客人很给面子,接受自己的敬酒,马上致谢(“拜送”);客人把酒喝完后,感谢的话儿还得继续说(“拜既”)。
今天的我们都能背诵一句人尽皆知的话:这个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爱与恨纠缠交织的紧要关头,我们很容易甩出这句看似温柔,实则恶狠狠的话来敲别人当头一棒。
古人不会这么做,每一个细小的举动,每一个蹦出唇边的汉字,都有缘有故,而不是非得在特定时刻。
“月者三日则成魄,三月则成时,是以礼有三让。”此语出自《礼记·乡饮酒义第四十五》最后一小节。每个月的月初后或月底前,月亮三日方出现月魄,而三个月则形成为一个季度,所以制定的谦让礼一共得有三次——就连喝酒前张李二位兄台你来我往的三次谦让,其来头原来也不小,竟是借鉴月亮的自然演变规律。这算是有缘有故吧。
孔老夫子有段日子比较闲(从前我一直想当然认为孔子是个日理万机的大忙人。你瞧他身份多复杂,又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还经常东奔西颠,连护照也不带就进进出出于诸侯各国,希望自己的执政理念被某个明君看上,从而谋求一个高位积极投身政治,实施自己一辈子都在不断完善的仁政理念,贯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仁爱思想。现在看《礼记》才知道我犯了严重的以偏概全的错误,孔子的日子其实还是颇悠闲的。《礼记》里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这俩章节即是无可辩驳的明证),没有出远门云游四方,他赋闲在家里,他的一个学生陪伴着他,这个学生名叫言游。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孔子就想借此得空工夫给言游吃个小灶,告诉他为什么要制定乡饮酒礼。孔子说,之所以制定乡饮酒礼啊,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了对乡里的民众表示仁爱。(《礼记·仲尼燕居第二十八》:“乡、射之礼,所以仁乡党也。”)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曾被革命者从《礼记》里拖出来当作靶子反复示众,借此痛打“孔家店”的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当年热心革命的人民群众为愤怒申讨孔老二,把这话解释为:“对于没文化的平头老百姓,没必对他们普及礼仪教育,他们懂不懂礼教无关紧要:当官的特权阶级要是初犯法律犯了罪,可以不处以刑罚。”由此,大家一口咬定孔老二不爱黎民百姓,只爱帝王宰相才子佳人。今看《礼记·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可知,实在是冤枉他老人家了,孔子原本对乡间的农民伯伯也是满怀仁爱的啊。
除了孔子的亲口发言,《礼记·射义第四十六》里也有白纸黑字告诉我们:“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意思是说,哪怕左邻右舍坐一堆来喝杯米酒,也不能随随便便扔了七七八八的,严谨庄严的程序。而为什么要循序渐进严格执行那套规章制度呢,无它,实在是“酒客之意不在酒”,是让父老乡亲们都明白一个既深刻又极其浅显的道理:长幼有序,我们应该无时无刻懂得尊敬长辈。
后世有个英明能干却背了窃位大黑锅由此被侠女在口头上取了头颅的皇帝,大清帝国的雍正,在他登上皇帝宝座的第一年,也兴冲冲赶来凑热闹,对乡饮酒礼的作用实事求是夸奖了一番:“乡饮酒礼,所以敬老尊是非曲直。”(《清史稿·礼志八》:“雍正元年,谕:乡饮酒礼,所以敬老尊是非曲直。”)
再往详细里讲,不要小看了饮酒礼,“可以使乡里百姓和和睦睦快快乐乐而不放纵失礼,能使乡里年少的和年长通通受到照顾而不被遗漏掉,能使村落的乡亲们安居乐业而不生乱子”。以上解释,原话出自《礼记·乡饮酒义第四十五》: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
乡饮酒礼肩负了如许多功能,那么那些看似繁缛啰嗦的程序,不是充分展示演技的表演,不是别有用心的电影元素,不是写手笔下有意充字数而借此多捞点稿费的废话,它们实在算得上是“革命的需要”。我们可得结论,喝酒是次要的,别有用心地借喝酒之名让大家学习仁爱,懂得崇老爱幼,使哪怕穷乡僻里也安定团结才是重要的。
1993年到2006年,我在深圳,结交过许多人。
官僚、生意人、三九学社的老人、算命先生、二奶、共产党员、卖淫女、鸭子、玻璃、皮条客、贩卖假钞的、小偷、抢劫犯、报纸杂志编辑、记者、教师、影视经纪人、在歌舞厅跑场子的歌手、真假和尚、牧师、主流和非主流作家、精神病人……我一直希望结交个把杀人犯和革命家,惜至今无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老祖宗的训示用在我身上失效了,我没成为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我仍是洞庭湖边茁壮成长的一株冬小麦。但,我和他们都喝过酒。
最初呼BB机,后来BB机退出历史的舞台,手机登场。我们就搭上飞速前进的科学快车,用手机联络。“喂,今晚喝酒,去叉叉叉酒家。”
我把深圳的川菜、潮州菜、湘菜、粤菜、东北菜、江浙菜逐个品尝了一番。酒么,卑之不才,仅会喝啤酒。
我和三教九流们喝酒,不曾“请柬”过,包括我在深圳摆结婚喜筵。不曾入饭馆前三揖六拜,我们一拥而入抢个板凳坐下立刻直奔主题:小二,上菜,酒!
酒桌上我们或高谈阔论或悄声勾搭——古人在酒桌上交谈些什么呢,《礼记》里从不公开,这让我为难,不好瞎猜。不过我肯定,他们不说黄段子也不会划拳——更多时候,有人会说最近流行的黄段子,勾起大家的喝酒兴致。划拳也是不错的选择,既能有效地把帮助餐馆提高酒的销售量,为中国节节攀高的GDP奉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又能活跃酒桌气氛,因此也颇受欢迎。
我不会划拳,那是长江以北者的强项。我也不说黄段子。非我高尚,人家说黄段子我十分捧场,碰到精彩的原创黄段子我会放肆笑,还热烈鼓掌鼓励同胞们继续努力。其实我也偶尔说过黄段子,但人家都不捧场,因为我嘴里的黄段子总是属于老掉牙的旧货。后来我就识相地充当认认真真的热心听众了。
现在,我在悉尼,多喝茶,少喝酒。很少亲近酒的我有了不少闲心去关心古人如何喝酒。
古人喝酒喝得多么的形式主义啊,这是古人留给我最初的印象。
后,把全本《礼记》读完,恍然大悟,古人喝酒,一点都不含糊啊。我看见张子和李子在雪花飘飘的老宅子穿堂入室,两袭青布长袍渐渐淡去,匿入镜头深处。院子里,有株老腊梅悄悄绽放,光秃秃的枝头,点点红外,还是点点红。
古人把一个冷飕飕的寒冬日子打发得多么的安静愉悦啊。
真羡慕这种不慌不忙的生活姿态。真的。
我从酒桌列席者的身上,从他们揖礼、敬拜一丝不苟的酒仪里,揣测出他们暗藏在骨子里的从容不迫宠辱不惊优雅宁静的气度。这不是在喝一壶酒啊,这是在享受一种有质量、有重量的日子。
梁朝伟说,三代才出一个贵族。我的眼里,古人统统称得上大半个贵族。
一个个,显然尽是些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哪怕再柴米油盐醋烟酒茶的生活,当然还包括学习工作,《礼记》里若隐若现的古人们全显得不慌不忙,沉静优雅,这让我这总被日常生活折腾得慌慌张张的人着迷。
朋友来了没有下酒菜,古人推开窗户,用手指头沾撮盐,喝口西北风再品一口二锅头,他们的喉嗓子不会因一时短缺下酒菜而上火。
在女人的问题上吃了亏,上了当,古人只不过轻描淡写说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绝不恼羞成怒破口大骂,甚至干出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同归于尽的蠢事。
一直提拔自己的领导干部,或至亲死了,就一是一,二是二开展丧礼工作,而不是焦头烂额如丧家之犬。
给上级指出错误结果挨了臭骂,而是继续努力工作,不会狗急跳墙。
高考名落孙山,古人会默默背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坚决不哭不闹不跳楼。
不怨天恨地。
不争先恐后。                                            
不急。
不慌。
不忙。
《礼记》里有好多庄严肃穆的礼仪,比如,关于丧祭、饮宴、乐礼。也藏着不少沉甸甸的思想,比如中庸、仁爱。我哪敢奢望全盘通吃,就希望透过现象看点本质,从《礼记》里捞出一鳞半爪,学古人那种天塌下来还是从容淡定的气度罢。
不忙。
不慌。
是为序。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