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
話說哪年了﹖有個老詩人,若论其语言文字的功夫,堪称中国第一人,这样说,是有案可稽的。比如,他略施小技,就点评了第三代新中国国家元首江泽民寫的一首國際詩。点评之后,却把结论的发挥留给他那一年带的一班学生,作为毕业论文去料理,结果竟然让一班平时精於遣词找句,讲究起承转合,深研作文之道的弟子,个个遭了雷击般蔫了上半宿,下半宿则如遭了暴风雨摧折的本该“作肚”的绿绿麦棵子,断了“灌浆”的念头。天亮之后,又如醍醐灌顶了,个个来向老诗人辞行,说弟子不才,这结论是不敢做了,但放着大道不走走小道,也有违先生多年教诲,就此别过,弃文入仕去了。搞得老诗人一愣一愣,瞧着一班学生在阳关道上的潇洒背影,半学期没有回过神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一年,小沈阳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好奇地问。
原来,当年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拜會古巴領袖卡斯特羅同志﹐當場寫了一首<<次韻唐朝詩人李白早發白帝城書贈卡斯特羅同志>>﹕
朝辭華夏彩雲間 ﹐萬里南美十日還。隔岸風聲狂帶雨﹐ 青松傲骨定如山。
老詩人积习难改,指点着一张报纸就说﹕
1。這恐怕不能稱為“次韻”。“次韻”即人家原詩用甚麼字為韻﹐你就依次序照用﹐但必須“別創新辭”(<<舊唐書﹐元稹傳>>)。
李白<早發白帝城>詩用平起格﹐第二句應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老江一改就定為“仄仄平仄仄仄平”﹐突破了前人﹐但不懂近體詩基本作法。
2。 談及詩意。老诗人指出:
其一﹕“中國人從來只知松樹有節﹐未聞有骨﹔只知松樹隨風起伏﹐未聞松樹狂風之中安定如山。”
其二﹕――老诗人指出:江詩的“萬里南美十日還”﹐想是他的那架飛機要飛十天才能回到南美﹐去應對李白的“一天就回到江陵”﹐那他嚴然是以南美為家了﹐否則就是不懂那一“还”字。老诗人他气愤地说江澤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其三﹕“隔岸風聲”則是指“美國霸權主義”。于是他欣然命筆,“代江澤民贈卡斯特羅”的<次韻唐朝詩人李白早發白帝城>詩﹕
“ 神州萬里海雲間﹐ 南美一旬笑去還。隔岸風狂雷雨鬧﹐與君煮酒氣如山”
老詩人臨了勸老江再別寫詩了﹐他說﹕“從前﹐明君不會以文辭自高。唐太宗允文允武﹐有朝臣想給他編文集﹐太宗不答應。”老詩人于是又“之乎者也”地從<<貞觀政要.文史>>裡引用了一大段太宗的話,尽是些仁义道德(进生我嫌繁把它全刪了)。却没料到最後老诗人他說的竟是﹕“只是新中國早就不理甚麼仁義道德了﹗”
小沈阳听完,小眼睛一挤,露出满脸的坏笑,说:“捧着先贤留下的璀璨千古的名诗框子,硬要填入亲爱的党国际之间的亲密友谊,那是确实是在为难这古诗的框子了。”
老诗人一听这话入耳,大为赞赏,却不料小沈阳接下来的话竟是:先生文字好,写的诗也结构好,体现的人物的精气也好,可刚才讲的故事,若要以先生为楷模,我这辈子怕是考不上国家公务员,也当不成首长秘书的。就此告辞。
瞧着小沈阳在阳关道上的潇洒背影,老诗人又是半学期没有回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