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沒了諾貝爾﹐嫦娥也奔月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0-01-04 02:00:00  浏览次数:2063
分享到:
    20071024日中國“嫦娥”一號﹐騰空奔月﹐全球仰望﹐老外佩服﹐華人自豪﹐但也有同胞拆台攪局。有人居然以中國本土(大陸)尚無人獲諾貝爾科學獎為由﹐抹黑中國的科學進步﹐褻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貶低中國解放後培養的雜交水稻科學家袁隆平﹐嘲笑中醫﹐甚至污辱中國人的老祖宗孔夫子﹐說什麼“既便諾貝爾獎早發二千年恐怕也輪不到孔子﹐那麼中國人又能拿什麼面對諾貝爾獎﹖”還有人說“為什么那麼多的諾貝爾獎都給了別人﹐連日本人都拿到十三次諾貝爾獎﹐而我們堂堂中華﹐聰明智慧的龍的傳人一個也拿不到﹗同樣的中國人到了國外卻又能拿到如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如此對諾貝爾獎的無知和武斷﹐實在令人驚訝﹐不禁要對其啟蒙幾句﹐糾之正之。
          為什么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總是以西方歐美科學家居多呢﹖諾貝爾獎金是從1901年開始設立和頒發的﹐至今106年間獲獎者共約500人﹐絕大多數為西方歐美科學家(和平獎除外)﹐這是西方社會三百年文藝復興﹑科學昌明的必然結果﹐是西方國民科學素質普遍性的反映。普遍性的國民科學素質正是尖端科學人才生長的土壤和氣候。而我們中國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不可能像西方歐美那樣源源不斷地涌現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就是由于我們全民族的科學素質仍然普遍低下的緣故。科學人材和科學成果的出現是一個長期的基礎累積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而不是可以大躍進的﹐欲速則不達﹐急不得。中國人的天賦和勤奮聞名于世﹐這固然是重要的優勢和條件﹐但是沒有一定的科學環境和氛圍﹐也是難以攀登科學高峰的。諾貝爾科學獎注重科學發現﹐發現甚至重于發明。比如物理學上的新粒子﹑質子的發現﹐需要有巨大的高能加速器﹐而加速器的建設則需要國力的綜合提昇和巨額資金的投入﹐這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件捉襟見肘的事情。在科學發現和探測手段的基礎設施方面﹐中國和美國之間還存在著許多不可比性﹐就是說許多領域還不具有美國那樣的優越條件和自由氛圍。中國人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台灣)都是在美國攻讀而獲得諾獎的﹐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目前中國大陸留學國外的青年學子中﹐學習優秀的大約四分之三留在國外工作﹐這種現像在英國的留美學生中也有﹐不足為奇。雖然中國國內政策吸引使很多人樂意回國服務﹐但國內外科研條件的差距一時還是難以改變﹐很多人還是選擇留在國外﹐他們多數人不是不愛國﹐而是為了科學﹐“科學無國界”考慮在前﹐“科學家有祖國”考慮在後﹐這也在情理之中。
          為什么同在亞洲﹐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日本人會比中國多呢﹖1894年發生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並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沙俄認為遼東半島是他的勢力範圍﹐不同意讓日本佔去﹐後來中國又給日本3000萬兩白銀﹐把遼東半島“贖”回來﹐才算了事。(自己的領土還要自己拿錢去“贖”﹐世上哪有這種道理﹗)甲午戰爭中國向日本共賠償2.3億兩白銀﹐相當于當時清政府年收入(8000萬兩)3倍。日本將這些賠償款大辦教育事業﹐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打下了基礎。二次大戰破壞了日本的經濟﹐但日本的人才﹑技術基礎和管理經驗還在﹐這是後來日本振興和崛起的主要因素。還有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重要因素是﹐1945年美國佔領了日本﹐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龐大的戰爭開支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出口型經濟﹐使日本大發其財﹐科技突飛猛進。而我們中國正處于被西方國家封鎖的時期(當然我們自己也有許多失誤)﹐中日兩國的科學差距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被拉大的﹐彼此與諾貝爾獎關係的差別也緣于此。所以﹐不能割斷歷史去進行科學上的比較﹐那樣的話﹐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就會長了別人的威風而滅了自己的志氣﹐那麼不是“漢奸”也是“漢奸”了。
          為什么中國(本土)與諾貝爾科學獎無緣呢﹖雖然中國本土還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但是這並不等于說中國本土沒有諾貝爾獎級的科學家和科學成果。例如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中國科學家在英國生化學家桑格(195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研究基礎上﹐勇敢地提出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計劃﹐並于1965年成功完成。1974年前後﹐愛國的楊振寧博士想向諾貝爾基金會提名﹐把中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作為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候選項目。然而令人扼腕的是當時遭到了江青的強烈反對﹐她竟然說“資產階級的獎金﹐我們不要﹗”就這樣給拒絕了。後來雖然粉碎了“四人幫”﹐但是情況已經不同﹐中國人就和這個該得的獎永遠失之交臂了。這件事說明新中國很早就具有了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潛力﹐無緣獲獎是由于其他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新中國的諾貝爾級科學家並不少﹐如大家熟悉的華羅庚﹑錢學森﹑陳景潤﹑吳文俊﹑袁隆平等。錢學森早年與恩師馮.卡門共同發現氣體動力學公式時﹐已經是名聲大振的科學家﹐但是由于他支持愛因斯坦譴責美國法西斯政治﹐被美國政府列為“可以用十個師交換其人頭”的危險人物﹐最後終于在中國政府(特別是周恩來總理)的努力下﹐回到了自己可愛的祖國﹐成為人人敬仰的中國核科學一代宗師。有這樣背景的人當然不會被列在諾貝爾獎候選人的名單之內﹐因為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的老爺們畢竟受到西方主流價值觀念的制約﹐總是不那麼公正的。中國基礎科學的強項是數學﹐數學人才輩出﹐對世界數學科學的發展影響深遠﹐西方許多大學比較歡迎中國留學生可能主要是看好中國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大師華羅庚﹑陳景潤﹑吳文俊等如星光閃爍﹐可惜諾貝爾科學獎並無設立“數學獎”一項﹐這也是中國與“諾貝爾”無緣的一種情況吧。
          是科學發展規定了科學獎項﹐而不是科學獎項規定了科學發展﹐即便沒有科學獎項﹐科學也照樣能夠發展﹐新中國與諾貝爾獎無緣而科學成就斐然﹐其道理就在這裡。“嫦娥”不認識“諾貝爾”﹐“嫦娥”奔月這種高端科技是為著人類的航天事業﹐不是沖著“諾貝爾”獎項而去的。可見﹐以中國與諾貝爾獎暫時無緣為由去抨擊中國對世界沒有貢獻﹐是多麼無恥﹑荒謬和站不住腳的啊。
          諾貝爾獎到底是世界科學的最高獎﹐是中國人創造條件爭取獲獎的時候了。楊振寧2001年曾在中國科學院舉行的座談會上作過這樣的預言﹕“二十年內﹐中國本土的科學家有望圓夢諾貝爾獎”。他的根據是“目前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近年來國家對科教事業的投入逐漸加大”。他的這番話是對中國本土科學家的鼓勵。而身為諾貝爾獎得主的李政道博士則不贊成“進軍諾貝爾獎”這個口號﹐他認為得獎不是目的﹐做科學工作才是目的。這兩位中華民族的精英的話並不矛盾﹐而是各有側重﹑相輔相成的﹐都是愛國主義的肺腑之言。

 

 2007115        


上一篇:危险游戏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