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雨伞乾坤大
作者:刘放  发布日期:2010-01-12 02:00:00  浏览次数:2525
分享到:
这次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首站到上海。没想到天公不作美(还是作美?),上海阴雨绵绵。当他从“空军一号”专机舷梯上下来时,人们吃惊地看到一个手撑大大的雨伞,露出“奥巴马式”灿烂阳光笑脸,频频向欢迎人群致意的奥巴马总统。
就这么一把雨伞,掀开了奥巴马访华旋风――全世界的媒体都播放了这一镜头,一个风尘仆仆、自己打伞、平易近人的年轻总统形象,给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雨伞作为一件平常不过的生活小用具,在此已成为一种政治道具,给奥巴马加分不少,提升了他的形象。总统自己打伞这样的小事,看似平常,实不平常。也许他并不经意,也许是精心安排。但从西方的传统来看,应是自然而然的事,并非做秀,无须怀疑。前总统小布什出行时,也都是自己打伞。网上传过一张他在风雨中打伞的狼狈相,浑身都淋透了,像只落汤鸡。
传说雨伞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已不可考。而现代人普遍使用的折叠伞,却确实是台湾人发明的。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雨伞和扇子一样,是一种很重要的表演道具,有时也成为一种题材。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古装戏《白蛇传》中,许仙为白娘子打伞,又借伞给白娘子,由此而引发的缠绵悱恻爱情故事。还有一个传统古装戏叫《抢伞》,整个戏的情节都围绕一把伞展开,伞当然也是主要道具。五、六十年代也有一出地方戏叫《让伞》,也曾风靡一时。
中国文化大革命时,为了配合批判刘少奇(刘曾是安源工运领袖),美术学院一个青年画家刘春华画了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据说印数之多创下纪录。那个年头几乎在每一个家庭都能看到张贴着这幅画。画中的毛泽东身背一把油纸伞,走在去安源的路上。这把油纸伞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了。这应是历史上一把最出风头的雨伞。
    雨伞每每成为政治道具,与许多人物、事件有关。毛泽东一句“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成为历史名言。还是在文革中,一次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与红卫兵辩论,此时天下大雨,周冒雨激辩,感动了学生们,于是有人高呼:请总理打伞!继而更多的人都喊“请总理打伞!”形势顿时改变。打伞与不打伞,都是有讲究的。
要是以为伞只能是用来遮风避雨挡太阳,那就错了。在中国传统中,不同的伞是不同权力的象征。而那种黄色的大伞,更是皇权的象征,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专用,要是用错了,就有杀头灭族的危险。几年前,前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游某佛教名山,接待的僧侣们给他打起一顶大黄伞。此事引起一片非议。但就事论事,这并非他的本意,是那些僧侣们尘心未洗,做出如此俗事蠢事来。
时光到了现在,雨伞在中国官场仍很敏感,仍会惹出许多是是非非。不久前,广东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地方检查工作时,一个年龄比他大的下属亦步亦趋,为他打着雨伞遮阳。此镜头在媒体一曝光,舆论哗然,网民们更是口诛笔伐,毫不留情――这不是旧时的官老爷吗?
但也有一个事例,则是刚好倒过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走马上任时,在巡视期间,主动为一个下级官员打伞,以示关怀。镜头出现在媒体,同样引起一片嘘声。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在做秀,是虚假的作为。因为中国官场没有这种传统,也因为他的下属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让他打伞。
这好象让人左右为难,里外都不是人。但其实事情再简单不过:自己的雨伞就应该自己打。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普通的常人。只要有这种平等意识,人人都能做到这样。也无须说谁是谁的公仆,无须说为谁谁服务那样冠冕堂皇的话。官员能平等待人,就是最大的美德了。
像奥巴马那样自己打伞,走到哪里也是平易、亲切的平民形象,演讲时风趣幽默,笑口常开,甚至在台上走来走去,不拘小节,轻松活泼,这就是民选总统的风采。顺便说一句,奥巴马的妻子在自己的菜园里种菜,有时也自己上街买菜,正是平民妻子。

上一篇:百万巨奖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