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文浪:搖曳於鄉愁與膜拜中——艾斯《新西蘭的微風》解讀
作者:艾斯  发布日期:2011-10-31 02:00:00  浏览次数:1587
分享到:
      艾斯我沒見過,張書成把他的博客地址給我,我們才有了聯系。起初在QQ上聊過幾句,後來一直無話。新西蘭地震時,我在博客上尋找他,結果看到了他寫地震的一篇短文。新西蘭是個小小的美麗島國,“地震像一個最恐怖的惡魔”襲擾她,這使艾斯的心靈十分震顫。我感到了他的難受。
    我很願意讀到他更多的作品。201136日,艾斯將自己的文稿《新西蘭的微風》從南半球傳過來,我看了一整天,滿滿地,什麽也沒有做。艾斯的作品真信切願,質樸厚實,彌漫著淡淡的鄉愁。於是我決定放下,給他寫上幾句。
 
微風,天邊遊子的詩意旅行
 
       這麽說吧,艾斯的《新西蘭的微風》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輕松自然和原生態。不管是詩還是散文以及小說,都給人一個沒有修飾與雕琢的真實樣子。一切都是順順當 當的,生活的狀況與個人的情感十分明了地擺在那裏。最初我讀的是他的詩篇,在沒有讀到多少的時候,就令我想起了杜甫的那句“青春作伴好還鄉”。我感覺這些 詩篇好像是他在大學畢業後剛剛回到農村的頭幾天裏所寫的,還帶著那樣的陽光與激情。詩稿幾乎沒有什麽雜念,給人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與幹凈的氣場。
      “在河那邊/夕陽/牽著兩個人影/牽著兩個少年……(《兩個人的河邊》)”。
     “晚歸的牧童是寂靜的動點/夏蟲的奏鳴是永恒的小夜曲……(《夏日勞作》)”。
     “迷蒙如那片古老的樹林/蟬聲一般悶熱//站在森林裏/聽不到樹木生長的聲音……(《再聽蟬》)”。
      閱讀到這,不禁一陣微風從天際吹來,又像水鳥掠過湖面,給人清新與涼爽。這些鄉村美景由艾斯的心靈再創,鋪展成一張張美麗的畫圖完完整整地呈現於我。讀到後來,覺得他又像一位行吟走嘯的遊子,久作天涯客或者膜拜更歸依。
      “故鄉的夏/纏在水田裏/讓烈日繞著水田旋轉/數不清的水蟲/蚊子……真正走時/除了蟬聲/我一無所有/離家了/四季不能改變我的顏色/我失眠/失眠於沒有蟬聲的日子……(《奧克蘭聽蟬》)”。
      再後來,也就是說,漸漸地,我掩卷而思,風塵仆仆,一種濃濃的鄉愁朝我逼來,使我整體感知到了這些詩篇的內涵和蘊含的思想情感。
      “在心中/模糊的只剩下/一個名詞……(《故鄉》)。
      “小時候//在媽媽背上/媽媽到哪/家背到哪……(《家》”。
      “那天很是偶然/偶然那個日子很淡很淡/淡成那個季節……那個淡淡的日子不再來/淡淡的記憶/你晶亮的眼和淡淡的身影/這記憶也失效……(《淡淡的日子》)”。
      很顯然,這些詩篇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故鄉。草草數語,以見寸心。這使人想起艾斯的鄉村,想起林蔭小路和樹林間奏鳴著的鳥兒,想起屬於懷舊派的那種鄉愁心 境。艾斯將具象事物自然而然的用詩的技巧組合攏來,使各種意象構成看不見摸不著的鄉愁,象征性地表現出抽象的主題與情感。在他看來,這樣表述的鄉愁是飄拂 的一種離愁別緒,淡淡的不令人註意。這種鄉愁有時因季節、時光、一朵花落、流水間一只鳥飛過,山河空念,等等,讓人的心中飄移一絲隱憂的歲月。
      故鄉,永不褪色;鄉情鄉音,揮手別離,可見傷懷與悵惘控制著艾斯的詩篇,使之鄉愁頓生。艾斯形象地將這些情感的抒發(主體意識)與意象(客體鏡像)的選擇 自然融匯,語言也樸素優美,意境如流水悠遠。不難看出,這些詩篇事實上是艾斯的一種吟哦,也可以說是他在萬裏之遙的眺望與再唱。詩篇所記載的語言密碼,沒 有任何華麗的修飾,卻把自己引向了純粹與本真的寫作狀態。這些詩篇應該是艾斯全憑自己的感悟所引導的創作沖動,並依據這些意向和被理解的價值來表述其遙望 願景的。因此,艾斯在純粹的鄉愁裏自覺地獲取了這些情感所給予的狂歡。
       這些詩篇直接使我看出那些激蕩的情懷與心靈的體驗,在寫作的想象中自覺地轉化成精粹的語絲,從而使艾斯獲得了記憶與書寫的自由表達,並且以文本的輕松形式 呈現出一個關於對故土的迷離與鄉愁的終極關懷。所以,新西蘭的微風,順著自己的思想和浪漫吹拂,從而顯擺著艾斯的鄉愁美學。
 
                                 微風,不要問我從哪裏來
 
      《新 西蘭的微風》這本書裏有一組散文非常不錯,比如《一見並不鐘情》、《房東老余》、《撿破爛的日子》、《多余的故事》、《奧克蘭的雨》等等。這些散文比 較熱情地記載了艾斯初到異國時的所看所做以及所想,讀來非常動人。在這些並不太長的篇什裏,充滿了人性與人情的濃郁味道,令我回味無窮。
      在《變成企鵝的候鳥》中,艾斯描寫了一個叫阿楚的移民站在香港赤喇角國際機場的大廳時,一絲惆悵飄然而至。雖然只飛了兩個小時,但他已覺恍如隔世。在這篇 同樣不是很長的文章中,阿楚思想起伏,五味雜陳,將開口,卻一言難盡。他思前想後,有些茫然地說:“其實也沒有必要知道未來,就像沒有必要回憶過去一 樣。”他只覺得自己從農村考上大學就是件不平凡的事情,但在大學卻很平凡,平凡得如同過去的衣服。遇上那場“民主運動”,畢業後分配守倉庫,兩年後跑業 務,後來竟然當上了采購部總經理。他的大學同學移民美國時,他還不勝感慨地寫了《候鳥》。然而,使阿楚沒有想到的是十年後居然移民到了新西蘭。這使他覺得 風雲變幻,人生難測。
      “總想到山的那邊去/雖然不知會不會回來/許多人都翻過去了/山那邊傳來他們的聲音……(《翻山》)”。
      其實,對於那些故事很多很多的海歸派來說,或許臉上早已掛滿了人生的惆悵與鄉愁。在中國,上個世紀九十 年代漂洋過海如今又回到中國的海歸人士非常之多。這些人如同候鳥飛去飛來滿肚子辛酸。但說白了,移民和回歸都是為了自身的發展。我們不管這些人出國回國的 真正動因,沒有回來的或許是為了一張綠卡而滯留他鄉,回來了的可能是為了尋找新的發展契機。所以,當出國熱潮伴隨著中國的發展成為海歸派的回流大潮之時, 艾斯卻偏偏跑到了新西蘭。所以,在機場的那一刻感到人生茫然也是理所當然。
      “別以為年輕/會像田裏的麥子一樣茂盛/可以盡情揮霍/最後臉上的財富/只有皺紋……(《年輕與等待》)”。
       艾斯最初到新西蘭的時候是怎樣的求索,他的散文非常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這一組散文似乎折射了自身在當下的一種生活狀態,又好像隱隱約約地暗示著未來 的一種不確定。艾斯知道,自己正在體驗的是那些出國者早已經歷過的人世滄桑。不過,艾斯仍然懷抱著當初走出國門時的那種躊躇滿誌與意氣風發。道路並不平 坦,但作者試圖通過這些來告訴讀者一些什麽,可能是簡單而明確地說出人生竟是這樣而不是所想的那樣。這些散文的信息含量很大,且實實在在,再次使我找出一 些人物與情境感受他的質樸與真誠。
       “斜陽/走在沒有時間的街上/寂寞/蕩過茶色玻璃的反光/習慣/停駐在行人白墻似的臉上……(《走在沒有時間的路上》)”。
       或許艾斯就是要直來直去地表現生活,因為敷衍和虛構或者華彩的文字不能真正完成他的講述,這樣的作品似乎才可能更好地體現心中的那種真愛。艾斯在與我聊天 的QQ言論中有限地提到過關於文學的這一追求。因此,在那些散文和小說中,記事也好,寫人也罷,或者敘述與議論都明明白白地放在那裏,清晰而生動。那些不 必要的累贅與堆砌乃至雕琢的痕跡一掃而光,所呈現的是一條真實可信的異國之路與閱讀輕松的簡潔文本。
 
                               微風,造物主的聲音與姿態
 
      在艾斯到達新西蘭之後,他看到的是那裏不同的文化與不同的信仰所形成的一種“存在”,即“主”的文化。這使他不知不覺地生活在由造物主制造的“存在”之中。在他原先所接受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在面臨的西方文化既沖突又融合的情景下,他保持了一種心靈的平靜。這樣也好,因為這使他不慌不忙地在觀察與審視之中 獲得了新的認知。
      “這些榮譽/飄揚在長滿蒿草的墻頭/我的時光有限/我的肚子很餓……(《我的中国夢》)”。
      應該承認,在一個不一定都在尋找生活真諦或者人生意義的時代,很多人即使一生經歷了種種磨難,但並一定能夠把生活的樣子說出一個所以然來。然而有的人不但 能夠精彩地講述自己和他人,而且能夠永不停歇地繼續追尋,追尋人生的種種結構形式和其他方面的種種可能。很顯然,艾斯的這種追尋將自己“初來乍到”的情懷 推到一個極有價值的高度,所以自然而然地將那些關於新西蘭的生活環境 和人性狀態給予了足夠的關註。比如,《會飛的鞋盒》、《聖誕樹海灘》、《突義瑞奇公園的寂靜之聲》、《北島小城DARGAVLLE行》等等。在這些散文和小說中,他以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目光去看待去分析這個嶄新的世界,於是,這種心理欲望更加支撐了他的這種追尋。
       可以看見,在人生倦怠之旅中,艾斯一直帶著他的追尋寫成了《新西蘭的微風》,這使這部書真正像微風一樣撫摸讀者。於是,越讀到後面就越能看出艾斯對所追尋 的“主”的虔誠與膜拜。(好笑的是,艾斯與妻子決定把“觀音菩薩”擱置一旁。)因為來到南半球的十字星下,身處“主”所主宰的世界,好像必須順從或者融入 那裏的宗 教文化,接受以人格化的“主”的意誌為轉移和運行的美麗島國。
       “主”就是存在。這是人類從蒙昧至文明的總結,因此不朽。它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艾斯知道他心目中的“主”是智慧的化身,既然能創造人類,就更能創造新西蘭。雖然處在物質湧流的當下,但人們必須要做形而上的追求,才能更加有效地脫離動物的意識。因此,在文化、宗教方面必須對“主”俯首 膜拜。艾斯在文學這種有效的表白中朝覲“主”的姿態,已經在他後面的一些文章中適時的予以表現。
      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懷疑自己的“現在”,於是用文學的方式解構“現在”這個版本。艾斯正在這樣做。如果把“現在”看成是一種“存在”的話,在這個“存在”的 面前還有 “存在”,這就是把“現在”經過自己的思考並用文學的樣式表述出來。有的人可能認為有一種東西永遠左右自己,甚至支撐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我們可以把這種 無所不在的力量信奉為上帝、神或者主。這是文壇爭執不休的關於“存在”的話題。文學在何時以怎樣的方式表現“現在”,其真實的本質又是為何我本人一直都 在質疑那些環繞其間的傳統觀念,並認為尋找真實的答案應該成為文學的願景。所以我喜歡閱讀艾斯。
     艾斯把對“現在”的信仰和全部的價值觀移到“主”的身上,把自己的信念,即“存在”著的那個真實的“現在”與感知的“主”緊密相連。於是,他得到了一 種指引。在他所有的文章中都隱約可見,並用這個思考試圖去描述那些“現在”的事實及其性質。在艾斯看來,“主”在新西蘭的各種場景中處於非常明顯的作為, “主”因其被人格化而變得無所不知和無所不能。或許在認識這個“存在”之後,《新西蘭的微風》讓明媚燦爛的陽光彌撒著“主”的恩惠,使文本的呈現提供了一 個實在的質樸與真誠,並使之充滿欲望和靈性,從而將內心引向大愛的境界, 這就是“主”對艾斯的“照見”。
12/04/2011於上海旅次
 
文浪,中国新现实主义作家,《潮流》主编,现有文集六卷,代表作《浮生独白》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上一篇:勾引


评论专区

田地2014-11-20发表
艾斯这么努力,应该成功的.
艾斯2014-11-20发表
感谢现代网络技术,让我结识了这些文友,包括澳华文学网上的朋友,感谢田地长期的鼓励! 我想特别提一下,所有这些为拙作点评的作家我都没见过,之前也无任何交往。这也让我感恩中华文化的魅力。
然无恙2014-11-20发表
輕松自然和原生態——也是我的终生追求!
艾斯2014-11-20发表
感谢现代网络技术,让我结识了这些文友,包括澳华文学网上的朋友,感谢田地长期的鼓励! 我想特别提一下,所有这些为拙作点评的作家我都没见过,之前也无任何交往。这也让我感恩中华文化的魅力。
田地2014-11-20发表
艾斯这么努力,应该成功的.
然无恙2014-11-20发表
輕松自然和原生態——也是我的终生追求!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