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关于《我教金庸功夫》
作者:张奥列  发布日期:2011-11-19 02:00:00  浏览次数:3021
分享到:

说起来,我是从纯文学出道的,当初更是从 俄罗斯的 别车杜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留罗波夫)文艺理论体系入门,在那个政治环境下,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和中国的鲁迅、巴金、 三红一创 (《红日》《红岩》《红旗谱》和《创业史》)就是阅读范本。所以到了八十年代末,一接触到香港的武侠小说时,既觉得无所适从,也觉得新鲜好玩,确实展示了一片新视野。

我虽然不是武侠小说迷,但确实也喜欢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一捧上手,也会通宵追读。我并不是让他们笔下的刀光剑影所迷惑,而是为书中的侠骨丹心、人情文韵所醉心。金庸和梁羽生这两位新派武侠文学大师,都有很深的古典文学功力,也有很扎实的文史根基,所以其书通俗也很文艺。

我移民澳洲后,也有幸与晚年定居悉尼的梁羽生交往,为其学识渊博而折服。金庸家人也定居墨尔本,金庸往返于香港澳洲之间,可惜我缘悭一面,但从其书及报刊上他的言谈中,也深感其如一座中华文化的知识宝库。后来得知孙大法是金庸的气功、太极老师,产生了采写的兴趣,其实是对孙大法神奇经历的好奇,也是对金庸的敬慕,想藉着孙师傅的亲历感受走近金大侠,感悟大师其人。

我敬佩金庸和梁羽生这两位前辈。至于武侠书中的武功打斗,我倒是看作为一种文字游戏。我对中国的武术气功知之皮毛,什么飞檐走壁、暗器点穴之类,我认为都是文学描写,艺术夸张;对于八十年代曾风靡中国的气功,也疑疑惑惑,认为是狂迷而产生的魔幻效果。接触了孙大法之后,从其经历,从其照片,从其影视,以及有关中国武术、气功发展的资料中,对中国功夫增加了许多感性和理性的认知。

中华武术、气功,确实源远流长,丰富深邃,既是一个存在并发展的实体,也是一种幻化并漂游的意念。惟其如此,中国功夫才根植民心,征服世界,成为令人叹服的传统文化,引人探究的边缘科学。至于如何理解,如何运用,如何看待,那就因人而异。但防身抗击,养生健体、祛病疗疾,肯定是中华武术、气功的正面效应。

孙大法功力深厚,经历神奇,作为武术气功名师,尤其是在中国功夫走向世界的大环境下,他本应可以因此专长而致富,但他对富贵功名并不在乎,心中只有武术、气功,只顾埋头传功授徒。也许他一生打滚于草根阶层,习惯于流徙游走,在澳洲,他有房子,但不讲究享乐,只过着简朴的生活,没有它想、它求,只有中国武术和气功。他为人豪爽,广交朋友,仗义助人,因此很有口碑,于才技,于人品,都可大书一笔。这也是我这个功夫外行者,为何要为他作传的原因。

孙大法是个重武疏文的武师,用文艺的话说,就是粗线条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许多生涯细节,都在记忆中淡化,只留下人生的大轮廓。我无法复制细节,无法代他思绪,既是他个人纪实,我也不想肆意虚构而流于失真,因此,我笔下的孙大法,也只能是粗线条的勾勒,颇有遗憾。好在配有一些老照片,印证其人生传奇,为书增色。

愿与读者一起分享孙大法名师的人生传奇,分享中华武术、气功的精妙风采。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