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我教金庸功夫(第二章)
作者:张奥列  发布日期:2011-11-19 02:00:00  浏览次数:3765
分享到:

武术气功名家孙大法传奇

第二章 镇江小子 佛道同修

功夫名家孙大法,出道的是武氏(郝式)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功。但这位镇江小子很幸运,既得到金山寺、大觉寺法师的引导,也获茅山道士的点化,兼修佛道两家,并得到“少林太极”绵掌拳的独家秘传……

中国武术气功,民国初期称为“国术”,两广人称为“功夫”。而海外华人和西方世界,则惯用其俗称“功夫”。

中国功夫博大精深,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门派,也有“外家功”和“内家功”之分。

“家”就是走出凡尘俗世。出家人当了和尚,专练少林系列功夫,就是 “外家”;当了道士,专练阴阳、五行、八卦等功夫,就是“内家”。

佛家的功夫属于“外家功”。外家功以筋、骨、皮为主导,偏重于手脚功夫,也包括练内气强身制敌等多种。外家功的代表是佛教的少林功夫。

道家的功夫则属“内家功”。内家功以精神指导一切,由意推气推力,由内推外,由丹田推向筋、骨、皮而发力。内家功的代表则为道教的武当功夫,以意形、八卦、太极、气功为代表。

中国功夫早前并没有外家与内家之分。到了元末明初的张三丰开始,才分出功夫的“内家功”和“外家功”。

张三丰是武当山道士,据传早年曾在佛门习武,后转而为武当道士,潜心修炼功法,自成一家,并悟出了中国功夫的“内”“外”之分。他把少林练式加以改造,形成道家的太极拳术和剑术、刀术、棍术等,成为一代太极祖师、武术宗师,素有武当张三丰、太极张三丰之美誉。

对于太极拳的创立,至今仍众说纷纭。一说为张三丰所创,此说流传甚广,也成为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里的创作素材。

但太极拳得以承传发扬,还是明代的戚继光和清代的王宗岳。戚继光是军事将领,他整理了当时全国的各种拳术,包括内家拳,写有拳经。而王宗岳是内功修练拳师,他将太极拳整理、定型,写有《太极拳论》,影响后世,成为拳谱经典。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里有个精彩的说法,就是“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点出了太极拳术的灵魂。后有他的徒弟姜发将其拳论传到河南地方。

据说中国武林中有五大门派: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崆峒。而武当的太极拳却在民间百姓中最为流行,男女老幼,皆可练而强身健体,用而御敌自卫。

由张三丰开创的太极拳、太极剑等,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其诀窍就是,似松非松,劲意不断,以柔克刚。正如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所写的习练太极拳之道:

学拳之道在凝神,

意在力先方制胜,

气血当满意方至,

神随意至功方成。

太极拳术代代相传,每代传人各有领悟,或别树一帜,但“异不离宗”。如今的太极拳发展为六大门派:陈、杨、吴、武、孙、赵堡六式。而武氏太极拳,也称郝式太极拳。孙大法练的就是武氏(郝式)太极拳。

孙大法出生于中国华东的上海,生日是9月18日。这一天只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在中国历史上,1931年的9月18日,却是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武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日子。“9.18”事变,是中国的“国耻日”,许多中国的热血青年,从此走向抗战的不归路。当然,孙大法出生那一天,日本天皇早已竖起白旗,日本侵略军已被赶出中国。而立下抗战伟功的国共两党,正陷入一场浩大的内战之中。这一切,对于呱呱坠世的孙大法来说,并没有什么关连。然而冥冥之中,“9.18”却注定了将来的孙大法,也是一位搅动风云的铁血男儿,游走世界的硬汉侠士。

孙大法四、五岁时,中国刚刚经历了政权易手,人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孙大法父母和当时许多民众一样,疑惑于社会动荡,于是,孙大法父亲留守于上海,而幼小的孙大法则随母亲离开上海,回到了镇江老家,跟随祖父祖母过日子。

孙家是镇江的武术世家,孙大法自幼耳濡目染,可以说,祖父是他的武术啓蒙者。

祖父叫孙福团,练有一身好功夫,特别是他的母子连环拳,在当地武林享有盛誉。祖父最早是跟国民政府财政部一位官员学郝式太极拳。而这位官员却是在南京中央国术馆学的郝式太极拳。

中央国术馆是民国政府于1928年3月在南京西华门成立的,为国家武术学院。其历史功绩,是将武术文化层级提升为国粹,“国术”之名,由此订正。

馆长为辛亥革命将领张之江。为了培训武术英才,他退出军界,创办了中央国术馆。该馆设有少林门和武当门。少林门门长为王子平,科目有少林拳、螳螂拳、洪拳、八极拳、劈挂拳、六合拳、燕青拳、通背拳、查拳、弹腿。而武当门门长为高振东,科目有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郝式太极拳也进入了国术馆。

郝式太极拳,是由郝为真开创。郝为真是武氏太极拳的重要代表人物。

武氏太极拳始自清代咸丰年间河北人氏武禹襄。武家是书香门第,其兄澄清中进士,出任河南武阳县知县,得王宗岳的《太极拳谱》真本。禹襄从其兄手中获其拳谱,悉心研究,学而化之,豁然贯通,便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编创出一套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练的拳式。

武式太极拳自成一派,注重于身法而不注重于招法,注重于气势而不注重于形势。其身法八要:含胸、拔背、提顶、吊裆、裹裆、护旽、松肩、沉肘。其拳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接劲打劲,五张弓齐发的劲路要点等。关键是蓄而发之,每一招式都要做到四面八撑。

武禹襄还在这套拳法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练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包括《打手要言》、《四字秘诀》、《身法十要》等。

武禹襄将其拳艺授予外甥李亦畲,李再传至郝为真。郝为真在拳术中加进了“起、承、开、合”,在技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武氏拳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武氏太极拳,原先一直是武、李家族自身修练而不传外的,到了郝为真,才在民间推而广之,并由郝家承传。故此,人们也把武氏太极拳称为郝式太极拳。

郝式太极拳之拳法,中正安舒,开合有致,轻灵婉转,阴阳相济,故有“活步开合太极拳”之称。

郝为真三代都是太极名家。儿子郝月如着有多种太极拳论,他于1928年进入民国政府的南京中央国术馆当教练,许多政府官员都跟他习武。孙大法祖父是跟财政部官员学的郝式太极拳,所以也很正宗。孙大法的父亲初时也练郝式太极拳,后来改练孙式太极拳。而孙大法先是跟祖父学拳,后来在上海更受到郝月如的儿子郝少如老师指点,成为郝式太极拳名家,这是后话。

再说孙大法,从小就模仿祖父耍拳。祖父喜欢广交各路武林高手,切磋拳脚。五岁的小孙子,也被各类武术雄姿迷住了。那个时候,并没有象今天的酒吧、网吧、卡拉OK等玩意儿,孙大法没地方去玩,又不爱看书,惟有摆弄刀枪剑棍,练功夫玩耍。

从七、八岁开始,他就正式随祖父练功,黎明即起,闻鸡习武。在晨曦里,一老一少练起了太极拳、母子拳、桩功……祖父极为严厉,一个动作,常常让小孙子练上十遍、二十遍,直到满意为止。

看着小孙子练拳很来劲,祖父问,知道为什么叫太极拳吗?

孙大法摇头不懂。

祖父开导说,太极,简单说就是人体内在的阴阳虚实运动,人体周身都含有阴和阳。拳,就是外形的肢体动作。太极拳,就是太极与拳的动作合一,就是你要用身体阴阳虚实的变化支配着手脚的运动。所以,你练拳时,既要用外力,更要有内气。有气才有力。无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一举一动,都要产生一种发自人体内在的气势。

孙大法似懂非懂,若有所悟。

                               二  

祖父见他还学得似模似样,是练功的好料,就把他带到好友童锦泉家里。这童锦泉,可是镇江的武术名师,是个回教徒,身怀多种武功。孙大法跟他练手指基本功,学少林八极拳,还学了十路弹腿、四合拳、双鞭、双鐧等颇有难度的功夫。

孙大法刻苦习武的韧劲,很快就博得童锦泉的喜爱。这位武林前辈就把自己的绝技“绵掌拳”,传给了孙大法。孙大法还介绍了一位叫王进的少年,同时也一起练绵掌拳。

这绵掌拳揉合了少林与道家之长,刚柔并济,素有“少林太极”之称。绵掌内功渐已失传,仅得童锦泉延续。

童锦泉告诉孙大法:为什么绵掌拳有“少林太极”之称?因为它源出于少林,有少林之刚韧,但它动作较缓慢,近似太极拳,粘黏连随,有太极之柔韧。这拳术的创始者为寿阳老祖,可惜习此拳者近已稀少。我传于你,既可出奇制胜,更希望它不会至我而止。

多年后,孙大法已成为绵掌拳的传人,幸得他把单传的绵掌拳贡献给上海市武术馆,才使这古老拳术继续在中华武术宝库中发扬光大。

孙大法祖父家在镇江的南门外,是大户人家,田很多,靠收租过日子。南门外岗子下有座佛庙大觉寺,主持是信恒法师,他也是金山寺的和尚。信恒法师跟孙大法的父母和祖父关系密切。法师比孙大法的父亲岁数大,但孙的祖父是他长辈。

黄色山墙、黑瓦飞檐的大觉寺,孙大法觉得别有天地,小时候经常溜进去玩,跟信恒法师混的很熟。那时候,孙大法只有小名,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到了六、七岁,该上学了,信恒法师就给他起了个大名,叫“大法”。也就是希望他将来能沾点“佛法”之光。

信恒法师个子不高,但身骨硬朗,功力深厚,练的是佛家功夫。孙大法经常爬着篱笆看老法师练功。十岁时,孙大法随祖父拜见了信恒法师,终于有机会跟老法师学佛家功夫了,并得其“金刚动静气功”真传。

从这以后,每天早晨五点钟,孙大法就分秒不差地来到大觉寺,在老法师的指点下学练吐纳、打坐,并聆听信恒法师给他讲解佛经。

为了一心习武,探索少林佛教气功之秘,孙大法后来皈依了佛教,为带发修行居士,并得了个法号,叫“释宏法”。佛家只有名没有姓,所以凡皈依佛家的,统统都姓“释”。进了佛门的孙大法,也领到了一张镇江金山江天禅寺的“皈依证”。

童锦泉好下象棋,常与茅山道士济民对弈。这济民道士,也是功夫高手。童锦泉见孙大法学佛家功夫颇有长进,就把他介绍给济民道士,也摸摸道家功夫的门坎。

已经十五岁的孙大法,就跟济民道士学习道家的无极静功十三式、手掌功、内丹功、坐丹术、益智养身功、益智生慧功。济民道士还把老子的《道德经》编成故事讲给孙大法听,教他如何运气庄子吐纳功,如何用导引、点穴和发放外气来治疗疾患。

这个时候,还有一位游方道士叫张三清,他是外籍道士,到镇江朝拜。此人一身硬气功,孙大法的硬气功,最初就是拜张三清为师习练的,同时也学了长穗剑、八卦内丹功。

跟着济民道士学功夫,孙大法后来也获得了道家“皈依证”(也称“度贴”),还得了道号“孙昊法”。济民道士说,“昊”即“大与天齐高”的意思,道号与本名相通。孙大法至今还保留有茅山道家协会签发的茅山道院的“皈依证”。

佛道两家修炼有异有同。道家主要是修心、练性、练心。道家认为命在自己手中,不须向天要命。道家宗旨是性命双修。佛家是坐心、见心。佛家认为命在老天,由天而定。佛家修练抛去臭皮囊,留下精神,消灭一切幻想,四大皆空。

孙大法既入佛门,也进道家,是因为佛道两家修炼都要求入静,要求意念。两家都有气功,都要打坐,都有其养身修行之道,各有神妙。孙大法就是要深入了解研究佛道精义及其功夫。

少年好学的孙大法,于是就有了佛、道两教的功底。后来他学擒拿进步神速,就是因为有了佛道两教之功底。而擒拿正是内家功和外家功的合力,孙大法练来容易上手。

无论是信恒法师还是济民道士,都不仅仅传授孙大法功夫,而且还教他怎样做人,告诫他,学拳练功,不是逞强好斗,而是防身养生,学好了气功,要为人治病祛痛,决不可有伤人之心。

孙大法谨记在心。随后的十多年间,他不仅掌握了多种拳术、练就了娴熟的武艺,还学到了许多运用气功、点穴、导引、草药、秘方、发放气功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及多种顽固性肝病等医术。

 

大凡修练功夫之人,多懂跌打骨伤科医术。因为练功易损伤,须懂医术及时自救处理。

孙大法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为人发气治病的情景。《上海滩》杂志有一篇费智平写的文章《浦江一工人 绝技惊海外》,里面就有一段当时情景的记述——

那是1962年的一天下午,他去童锦泉师傅家串门。正巧,师傅陪一位好友去郊外散步了。就在他要转身离去的时候,只见七八个小伙子抬着一块门板急匆匆地朝童师傅家赶来。门板上躺着一个正在呻吟的年轻人:

“小兄弟,童师傅在家吗?”

“陪一位客人去散步了,这位大哥怎么啦?”孙大法指指躺在门板上的年轻人。

“我们都是造房子的。他刚才不小心从屋顶上摔了下来,摔得好重,我们想请童师傅给他看看。”陪来的伙伴急得汗淋淋的。

“我来给这位大哥看看吧!”孙大法坐不住了,尽管他从未给人诊过病。

“你……”七八双眼睛都向他投来疑惑的眼光。

孙大法顾不上那么多了。他走到那个年轻人的身边,伸出手掌对着他的“命门”、“劳宫”等穴位发放外气,然后又将中指、食指点向“腰阳关”、“肾枢俞”等穴位……

刻把钟后,那个摔伤了腰的青年下了门板,蹲下,站起,转腰,运动自如,他抹抹额头的汗珠,冲着孙大法笑了。

这时,童锦泉迈进了家门。他听了众人对孙大法的夸奖,转过身来,对着低头不语的弟子说:“学了本领就得解除别人的痛苦。而且只有多实践才能领悟气功治病的奥妙!”

听了师傅这番话,孙大法那颗七上八落的心终于着实了。这第一次为人治病的情景,深深地印入了这位十六、七岁少年的脑中……                       

童锦泉师傅和济民道士,都认识南京的一位回族摔跤高手马杏田。

这马杏田也是个人物,民国时期的摔跤王,多次获得全国冠军。他是河北仓州人,原名马晓亮。他在老家为穷人朋友抱不平,打死了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排长,就躲避跑到山东济南,改名为马杏田,跟人学摔跤。后来爬上装煤的火车,来到南京找生活。

日本人占领南京时,有个狂妄的日本浪人摆摔跤擂台,马杏田那时还是二十出头的年青人,火气盛,冲上擂台,将日本人摔了个嘴啃泥。后来日本人恼羞成怒,派宪兵去抓他,他机灵地溜出了南京城,躲到浦口以北郊区,直到日本投降后才回南京。

那时的摔跤比武,都是公开的,大庭广众之下,报上姓名,何方人士,就上台挑战。马杏田毫无畏惧,也去打擂台,把中央国术馆的全国冠军都摔趴下了,拿了两次全国冠军。从此,马杏田这个名字在当时的国都南京,响当当的,人称“金陵摔跤王”。

1958年,江苏省摔跤队成立,因为他名声最响,摔跤最拿手,被举荐为江苏省摔跤队总教练,还担任了江苏省摔跤比赛的总裁判长。

童锦泉是回教徒,马杏田也是回教徒。童锦泉与济民道士一商量,都觉得孙大法很适合学点摔跤,于是就把他介绍给马杏田。

那个时候大概是1964年吧,孙大法十八岁,就拜南京的名教头马杏田为师,练习摔跤。每天早晨,孙大法就到新街口马老师的家门口练,下午就在五台山体育场里继续练习,他对摔跤越练越有兴趣。

摔跤,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竞技运动,在中国也源远流长。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人们为求得生存,利用自身的力量、技巧去获取食物和自卫防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在周朝初年,摔跤已作为军队练兵的科目。秦汉以后,摔跤的主要技术是较力量,可以拳打脚踢,可以用擒拿方法。

古代奥运会于776年诞生之时,就有摔跤项目。现在的奥运摔跤,分古典式和自由式两种。可惜,中国式摔跤与国际式摔跤规则不同,不是奥运会项目,所以中国式摔跤项目后来被全国体育委员会取消了,各省的摔跤队也都解散了,一身好功夫的马杏田,也只好“解甲归田”,在江苏省体委的南京体育学院当了个仓库保管员。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群众分派争斗,派仗激烈。体委的造反组织派出四条大汉看守马杏田,两个举重运动员、两个铅球运动员,时刻盯着他,怕他出门参加武斗。

马杏田家就在南京的新街口,文革中他无所事事,就教邻里街坊练功夫、学摔跤。街道的大人小孩,都跟着这位满腮一把长长银白胡子的老头练耍。马老师和新街口的人在当地出了名,连小偷混混一听说是新街口的人,都不敢放肆了。马杏田当年住的地方,如今已建造了豪华的金陵饭店。

马杏田技艺终没被埋没,后来还是南京军区“慧眼识英雄”,看中马杏田的武功,请他教授侦察兵。

孙大法跟马杏田老师学摔跤,马老师教他徒手相博的技术,扣腕、勾腿、转身、别子、勾子、抢把、借把、抖把、下把背、左右拧、拨脚、撕抓等。学了两年多摔跤,孙大法掌握了不少技巧和技法,也包括一些擒拿动作,身手敏捷多了。

四 

六十年代中期,已练就一身武功的青年孙大法,从镇江回到了上海,回到了父母身边。而多年后,这位镇江小子出色了,成为上海武术气功名家。每当他回镇江的时候,都要给乡亲们“露一手”,否则家乡人不会放过。

1981年春节假期,孙大法回镇江老家过年。好个镇江市体育馆,一下抓住了机会,请孙大法去作公开表演,以支持当地武术、气功的发展。

过节嘛,就要热热闹闹,孙大法不作推辞,慷慨地带着几位徒弟,在镇江体育馆作了武术、气功专场表演。一连三天,三场表演,门票收入全部给了镇江,用来赞助镇江市体委、镇江市气功科学研究会做活动经费。

家乡人对孙大法,早就耳熟能详。偌大的体育馆,几千人全满座。专场表演中,口齿拉动载人汽车,是孙大法的绝活,但更重头的戏就是斗牛,由孙大法独自一人与牛争斗,也叫“人牛大战”。

这头牛,是农家耕牛,是体育馆馆长王涛海到市郊区汝山农村借来表演三天的。这壮硕的耕牛,被打扮得像个新郎,脖子上挂着红绸子,扎上大红花。它不明白,原该喜气洋洋的时刻,为何要来个“生死搏斗”。

“人牛大战”,实际上就是用技巧和力量的结合把牛摔倒。耕牛力大无穷,与人对峙,怒眼圆瞪。

孙大法突然一个箭步窜上前,抓住牛角。牛低头猛向前顶,孙大法扎稳马步,运气爆发,一使劲一掰,就把牛掀翻在地。

一连两天,牛都被摔倒。它体俯地面,四腿弯曲,侧着头,委屈地瞪着孙大法。

俗话说,“死牛一边颈”,连输两阵,这牛脾气就发作了。第三天,这耕牛一见孙大法,即仰头硬挺着脖子,更加怒目圆瞪。孙大法两手抱紧牛脖子,使劲往下扳。牛四腿如钢柱,死活不肯低头。孙大法只好伸高两手,抓住牛角,更加发力使劲往下掰,牛脚一打滑,轰然倒下,牛角却被掰断了。场地是实木地板,硬得很,牛角一碰地,断了一边,成了一头“独角龙”。

当时只见鲜红的血从断口中喷涌而出,有人从牛脖子上扯下扎着大红花的红绸子,捂着牛的伤口,还是血流不止。

王涛海馆长叫人赶紧到卫生室拿了几十瓶云南白药,全倒在牛角断口上,再用红绸子压上去,然后把牛拖到体育馆的女厠所去。这间女厠所,是专门腾出来关牛的,那血弄得满地都是。

最后用汽车把牛送还给镇江东门庐山乡新星大队。牛在汽车上,一看见自己的牛棚,就从车上猛地跳下去,赶紧逃离孙大法。

一头壮实的耕牛变成了独角龙,很难看,怎么办?体育馆只好赔了一些钱给生产队,还给村民每人一张电影票,馆长给村干部送上烟酒,陪个不是,总算把这事儿解决了。

《上海滩》杂志的文章,还描述了孙大法在镇江剧场的另一场表演: 

剧场内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同一个目标——

穿一身蓝色运动服的孙大法,不紧不慢地走上舞台,绕着舞台一圈一圈地走着。舒展双臂,缓缓运气。忽然,他在舞台的一角站住了,迈开弓步,徐徐推出右臂。就在这一刻,奇迹出现了!离他三米远的一个三角铁架仿佛抵不住一阵狂风的吹击,慢慢地朝后倒去,铁架上的那只瓷花瓶砰地落在了地上,留下一堆碎瓷片……

寂静。旋即,一阵暴风雨席卷剧场——掌声,惊呼声,议论声,象奔涌而来的海浪,把舞台上这位瘦高个的中年气功师吞没了…… 

几年后,孙大法再回镇江,带来的不仅是硬气功,还有气功记忆法了。

1986年10月18日,在镇江的江苏省工学院(如今叫“江苏省工业大学”),孙大法进行气功记忆表演。这气功记忆法,是五行、八卦演变而来的一种形象记忆方法。表演中,孙大法不用看,让人把字词编上号码,报上一遍,然后,打乱顺序,光报号码,他也能一一报出字词来,一次至少三、四百个单词。

孙大法的气功记忆法,当时在上海很轰动,所以来到镇江,市委宣传部长沙永胜,还亲自陪他到工学院讲课表演。市体委、武术协会还为孙大法举办慰问会。

当年的《镇江日报》也记下了这次讲课表演的情景——

江苏工学院的一间大教室里,几百名大学生兴致盎然地注视着一场精彩的表演。讲台上是一个身才精瘦而又显得很精干的四十岁不到的男子,他面向大家,后脑勺上顶着一支綳弯了的红缨枪。他背后是写满一黑板的刚才同学们报出的近百个物体、事物的名称。

问: 42 ?

台上答:信鸽。

问:13?

答:夏威夷。

随着一个个提问,一声声回答,满场响起阵阵掌声。如不是亲眼所见,的确是难以置信的。

……

他就是气功医师孙大法。

其实,报导中还省略了现场的一个小插曲,当时有人报了个空号,试图考验孙大法。谁知孙大法不为所惑,立即回答,此号不存在,没有。台下哗哗大笑,报以热烈掌声。

孙大法表演时,后脑脖子上一直顶着红缨枪。这并不是气功记忆的诀窍,而是增加表演的难度和观赏性。阶梯式的大教室里,学生们的笑声、掌声一直不断,气氛热烈。

闻说孙大法记忆的神奇,有助于大脑的开发,镇江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套班子,特地邀请孙大法在镇江市体育馆讲授。市长应国根、政协主席黄选能、市委副书记夏梁正等党政要员,就坐在他旁边观看。他也是只听一遍,就全记了下来。

他说,如果按照他的方法去做,练二十天到一个月,人人都可以获得记忆,但不一定能象他那样记住那么多。

孙大法的这种气功记忆法,是一种“形象记忆”,并没有什么师傅传授,而是他自己根据道家坐丹术,从阴阳、五行、八卦等总结出来的方法,可以开发人体的右半脑。

坐丹术中就有“静处养气,闹处练神”一说。一个体育馆这么大,人很多,起码几千人,各种声音交杂,不可能有象一根针掉地下都能听见那样安静,很吵闹。孙大法就运用了“闹处练神”的方法,你就是敲锣打鼓耍狮子,很热闹,他的大脑还是一样地安神思考。这就叫“闹处练神”。

坐丹术和阴阳、五行、八卦,都有很多哲理在里面,连日本人研发计算机,都运用了中国的八卦原理,可见这古老的东西也较符合现代科学。

孙大法的母亲对儿子的这身绝技,既惊奇,又疼爱。她说,大法以前只说出去练功,哪里晓得练了这一身本领呢?

不过母亲知道,儿子练功很不容易。

孙大法长身体的时候,正值中国经济困难时期,那时人人都吃不饱,还要练功,肚子更饿。文革期间,孙大法一边练功,一边去教人功夫,就是为了挣口饭吃。因为练功,他体力消耗特多,肚子容易见饿,每顿都要吃四大碗米饭。所以孙大法传功不收钱,只收粮票。那时全中国的粮食都是凭票定量供应的,没有粮票,就买不到粮食,有钱也没饭吃。文革后,孙大法曾经被安排到上海闸北的一个游泳场工作,而他根本不懂游泳,领导就是要让他挂个岗位好发工资,好领粮票,方便他去干推广武术气功的工作嘛!

孙大法父母膝下二子一女,孙大法是老大。如今老大这样的出色,与众不同,看着他长大的老人家,怎能不高兴,不惊奇呢!

即使移民到澳洲后的孙大法,难得回镇江一趟时,也还是要给乡亲们露“两手”。

1992年3月5日,从澳洲回中国江苏镇江老家探亲的孙大法,来到镇江市老年大学,即兴表演了气功,让人们对自身的能力能量又一次重新认识。

在几百名观众的热烈掌声中,他首先表演了“五行辨色”,他两眼被一块黑布蒙着,几米外图纸上的各种顔色,却能准确无误地一一报出来。在表演的最后,他运用气功导引术来布磁场进行 “发气导引”,使二十七名自愿者出现哭泣、舞蹈、飞翔等种种“自发动作”随心所欲。

据当地报章时导,镇江市的领导和离退休干部,当时都看得津津有味,都为镇江出了这么个奇才而自豪。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