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精英”情结(新州文集2)
作者:张奥列  发布日期:2012-02-29 02:00:00  浏览次数:3025
分享到:

新年过后,澳大利亚中小学的新学年又开始了。我女儿小学毕业,入读精英中学,开学第一天,穿上新校服,乘火车上学去。晚上她不断地打电话,给四位最要好的小学同班同学,交流新学校的感受。

这五朵金花,两个华裔,三个欧裔,却入读五所不同的中学。记得毕业晚宴上,她们几个都脱下校服,穿上新买的时尚衫裙,又搂又笑,又唱又跳,依依不舍。其实她们考试的分数都差不多,为什么不选读同一间中学呢?也许父母们各有考量,女儿各有选择吧。

我家附近,是一所全省最顶级之一的精英女中,五朵金花都报考了,其中一位新加坡人上了分数线,其余几位都差几分,但可入读其它的精英中学。我女儿选择了悉尼远郊的那家精英。三位欧裔的同学,虽然也曾填报那家精英,最后还是放弃了,留在本区。一个读教会学校,一个进普通公立学校的精英班,一个去了专长艺术类的私立

我女儿那家精英,比较远,坐火车近一小时。女儿不怕,可以锻炼早起。三位欧裔,嫌太远,她们对精英似乎不特别在乎。

澳洲人最在意的是学校的全面发展。原先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媒体不能私自刊登学校排名,以免误导公众。但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了解学校状况,因此联邦政府决定,设立官方网站“我的学校”,公布全澳所有学校的情况,包括教学设施、师生人数、学生成绩,考试排名,让公众网上查阅。此举引来教师们反对,认为这样对学校不公平,条件不同,影响生源素质。而校长们却坦然对待,支持政府做法,认为公众有知情权,也促进学校的改进。

政府网站正式开通时,主管教育的联邦副总理提醒公众,这只是学校的基本情况而非全部,诸如学校的风气、学生的兴趣培养,软件资源等,是无法用数据表现的,网上资料仅供参考而已。但学校排名,各校对比一目了然,对家长为子女择校很受用。

开学第一天送女儿上火车,站台上看到起码有五、六十个穿同样校服但不同年级的男女生。一些人还是从其它区乘车到这里,然后中转快车北上的。这些学生大都是亚裔脸孔,有印度的、韩国的,东南亚的,但更多的是华裔。

远郊那家精英的学生,还是白面孔居多,黄面孔可能都是打老远而来的。而我家附近那家精英女中,每天看着那些学生进进出出,几乎都是亚裔。难得的几个白面孔,肯定是既聪明又有勇气与亚裔比拼者。

我对女儿说,努力些吧,明年考回这家精英女中。女儿摇头,她不喜欢亚裔扎堆的地方。澳洲的精英中学,排名越高,亚裔比例越高。全省排名第一的詹士鲁斯农业中学,百分之九十多都是亚裔,特别是华裔,除了校长和几位老师是白脸孔,你觉得跟中国的学校没什么区别。排名前五名的学校,亚裔都是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精英中学是公校,几乎被亚裔抢占了,欧裔只好多付点学费,选择私校和教会学校了。

想想也是,华裔挤在一起,喜欢攀比,名牌的攀比,家境的攀比,连家长开什么车来接送,都会产生心理影响。更重要的是,分数的攀比,构成心理压力。澳洲学生学习比较轻松,讲究兴趣,自由发挥,参与各类活动,注重智力开发的创意。华裔一味追求分数,周末还要上补习班,反复练习各种试题的标准答案。连澳洲人都抱怨,靠补习拿高分,不公平,甚至有取缔补习学校的呼声。

有位北京的朋友来澳旅游探亲,深有感触说,你们海外华人聚在一起,总离不开子女读书的话题,上什么学校呀,补习了没有呀,分数如何呀,兴致勃勃聊个没完。我想,中国也一样吧,望子成龙,恐怕是一代一代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在澳大利亚,重分数,读精英,似乎是亚裔、特别是华裔的情结,欧裔多顺其自然,扬其天性。其实,有个好环境,还要有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兴趣,才能有长进。女儿这五朵金花,散在五所学校,几年后她们会有甚么样的表现呢?拭目以待。




评论专区

黃平2014-11-20发表
一位華裔社會學者告訴我,據一份研究分折顯示,學生補習與否與上大學率關系不大,華人不必追求額外的補習,當然,律師醫學等專業是須特殊尖子才可考取
tiandi2014-11-20发表
欢迎奥列兄
tiandi2014-11-20发表
欢迎奥列兄
黃平2014-11-20发表
一位華裔社會學者告訴我,據一份研究分折顯示,學生補習與否與上大學率關系不大,華人不必追求額外的補習,當然,律師醫學等專業是須特殊尖子才可考取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