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廷美夫妇总算平安到达了包头城外的一个小村庄。尽管历尽了颠沛流离,尽管江山已异了容颜,但庆幸的是,因为一路上鲍廷美巧妙的周旋,他们挺过来了、安定了下来、得到了也许只是片刻的安宁生活。
经过一段蛰伏般的生活后,鲍廷美在昔日的沈将军府上当秘书时所养成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爱赌博,且喜欢豪赌。尽管过去在游戏规则相对公平时,他凭着头脑敏捷屡次能赌得赢。但此时,在口外,他面对的却是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这里到处充斥着土匪、逃兵、黑帮、地痞,自然就会有许多专门勾结黑道、设赌局骗人钱财的老千们。
鲍廷美很快就把自己逃出来时所带的金银细软全输光了,落了个一贫如洗的窘困之状,妻子杨氏只能跟着他住破窑洞。最困难时,他们吃的是用破毡帽包起来放在火上烧的谷物,当破毡帽被火烧的快要成灰烬时,里面焦糊味的谷物也就勉强可以食用了。谷物则是凭着鲍廷美去附近各个村子赶场子,为村民说书得来的。多亏了他口才好,又好读书,因而能将古话本中那些或金戈铁马、或墙头马上的故事,演绎得或豪情勃发、或荡气回肠,偶尔还能赚得些眼泪。所以在那个崇拜知识的年代里,方圆几十里的村民对他极为敬重,皆称其为“鲍先生”。
逢年过节时,淳朴的村民们还会将自家出产的羊肉鸡蛋之类的食物送去接济鲍家,而这些在内蒙人眼中原本最普通的食物,在鲍家人眼里俨然已成了难得的奢侈品了。唯有如此,鲍家才能勉强过个新年。作为回报,鲍廷美主动为各家各户书写春联,顺便秀一下自己俊逸的书法。
人们常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鲍廷美无疑可称得上是真金,他发光的时机不久就来到了。当全国的局势渐渐平稳下来以后,内蒙古也设立了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系统,农村里也有了供销社。可是这供销社里工作人员的筛选成了问题,因为村民们大多不识字,更别说记帐立目了。于是大家很快想到了鲍廷美这位落魄的“秀才”,说书的鲍先生遂成为村里供销社的鲍会计。
鲍廷美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颜色就能开染坊的人,他凭着自己过人的口才和在昔日的沈将军府上历练了之后、更显突出的机敏干练,赢得了上级的青睐,并很快被调到了包头市里。只可惜,由于曾任国军高官秘书的严重历史问题在政审时被发掘了出来,鲍廷美在提干问题上始终未能如愿。
经历了人生窘境之后、前途又突然变得豁然开朗的鲍廷美,又想起了自己颇为赏识的那位小舅子,如此大好的时代舞台,何不让他也来长袖善舞一番呢?于是就有了杨殿祥收到的那一封来自包头市的信。
将二姐夫的来信从头至尾仔细地读过几次之后,杨殿祥大喜。他马上将家里的事简单安排了一下,就出发去包头找自己的“大贵人”二姐夫。到达包头后,凭着鲍廷美的引见,杨殿祥被安排到畜牧场工作。
这畜牧场专门为区里、甚至市里的领导们在生活上提供后勤保障。而处理人际关系,则是杨殿祥自认为的强项。他在畜牧场里腿勤、嘴甜、察颜观色、左右逢源。当然他总是逢迎相关的领导,而对于普通人,他是有些势利的。他的这种性格能给他带来利益,也会导致他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马失前蹄。
没用几年,杨殿祥就被提拔为畜牧场的场长,他似乎比当初引见自己的二姐夫都混得风光些。他把自己的妻儿及老母亲李氏一并接到包头来生活。老父亲杨元章则舍不得扔下自己尚未成家的长孙,也即杨殿祥那早逝的大哥的独子,执意不肯去包头。
在包头,在那饥馑的岁月里,杨家人生活得很是享受。若干年后杨殿祥的二儿子回忆当年的生活时,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出去一根冰棍,回来一根冰棍”,这种生活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里,简直可以被看作是奢侈了。杨殿祥一生中最大的嗜好就是饮酒。畜牧场酿酒时,每当泛着铜绿色光泽的酒头刚一流过,他就马上拿碗满满地盛了来,就着预先准备好的下酒菜来喝。许多年后,杨殿祥与他人谈及当年的情形时,还喜欢拿这一段来炫耀,可见其一生多爱张扬。
当然,怀着朴素的报恩思想,再加上血浓于水的亲情,杨殿祥是不会忘记常去接济二姐一家的。鲍家当时就已育有三儿一女,在那全民饥馑的年代里,这么一大家子人要想填饱肚子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因而杨殿祥每次去二姐家时,三个小外甥就围了过来,甜甜地喊着“二舅”,等二舅从衣兜里拿些好吃的零食出来给他们分开来吃。这些零食多是由同样在畜牧场里工作的、杨殿祥的妻子李亭秀偷偷装在肚子里带出来的。杨殿祥还常常把畜牧场里节余下来的白面用袋子装了,在晚上下班后悄悄然运出来放在自家所住宿舍外面的炭仓里,然后告知二姐夫在夜半时悄悄然去取。
经过一段蛰伏般的生活后,鲍廷美在昔日的沈将军府上当秘书时所养成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爱赌博,且喜欢豪赌。尽管过去在游戏规则相对公平时,他凭着头脑敏捷屡次能赌得赢。但此时,在口外,他面对的却是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这里到处充斥着土匪、逃兵、黑帮、地痞,自然就会有许多专门勾结黑道、设赌局骗人钱财的老千们。
鲍廷美很快就把自己逃出来时所带的金银细软全输光了,落了个一贫如洗的窘困之状,妻子杨氏只能跟着他住破窑洞。最困难时,他们吃的是用破毡帽包起来放在火上烧的谷物,当破毡帽被火烧的快要成灰烬时,里面焦糊味的谷物也就勉强可以食用了。谷物则是凭着鲍廷美去附近各个村子赶场子,为村民说书得来的。多亏了他口才好,又好读书,因而能将古话本中那些或金戈铁马、或墙头马上的故事,演绎得或豪情勃发、或荡气回肠,偶尔还能赚得些眼泪。所以在那个崇拜知识的年代里,方圆几十里的村民对他极为敬重,皆称其为“鲍先生”。
逢年过节时,淳朴的村民们还会将自家出产的羊肉鸡蛋之类的食物送去接济鲍家,而这些在内蒙人眼中原本最普通的食物,在鲍家人眼里俨然已成了难得的奢侈品了。唯有如此,鲍家才能勉强过个新年。作为回报,鲍廷美主动为各家各户书写春联,顺便秀一下自己俊逸的书法。
人们常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鲍廷美无疑可称得上是真金,他发光的时机不久就来到了。当全国的局势渐渐平稳下来以后,内蒙古也设立了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系统,农村里也有了供销社。可是这供销社里工作人员的筛选成了问题,因为村民们大多不识字,更别说记帐立目了。于是大家很快想到了鲍廷美这位落魄的“秀才”,说书的鲍先生遂成为村里供销社的鲍会计。
鲍廷美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颜色就能开染坊的人,他凭着自己过人的口才和在昔日的沈将军府上历练了之后、更显突出的机敏干练,赢得了上级的青睐,并很快被调到了包头市里。只可惜,由于曾任国军高官秘书的严重历史问题在政审时被发掘了出来,鲍廷美在提干问题上始终未能如愿。
经历了人生窘境之后、前途又突然变得豁然开朗的鲍廷美,又想起了自己颇为赏识的那位小舅子,如此大好的时代舞台,何不让他也来长袖善舞一番呢?于是就有了杨殿祥收到的那一封来自包头市的信。
将二姐夫的来信从头至尾仔细地读过几次之后,杨殿祥大喜。他马上将家里的事简单安排了一下,就出发去包头找自己的“大贵人”二姐夫。到达包头后,凭着鲍廷美的引见,杨殿祥被安排到畜牧场工作。
这畜牧场专门为区里、甚至市里的领导们在生活上提供后勤保障。而处理人际关系,则是杨殿祥自认为的强项。他在畜牧场里腿勤、嘴甜、察颜观色、左右逢源。当然他总是逢迎相关的领导,而对于普通人,他是有些势利的。他的这种性格能给他带来利益,也会导致他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马失前蹄。
没用几年,杨殿祥就被提拔为畜牧场的场长,他似乎比当初引见自己的二姐夫都混得风光些。他把自己的妻儿及老母亲李氏一并接到包头来生活。老父亲杨元章则舍不得扔下自己尚未成家的长孙,也即杨殿祥那早逝的大哥的独子,执意不肯去包头。
在包头,在那饥馑的岁月里,杨家人生活得很是享受。若干年后杨殿祥的二儿子回忆当年的生活时,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出去一根冰棍,回来一根冰棍”,这种生活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里,简直可以被看作是奢侈了。杨殿祥一生中最大的嗜好就是饮酒。畜牧场酿酒时,每当泛着铜绿色光泽的酒头刚一流过,他就马上拿碗满满地盛了来,就着预先准备好的下酒菜来喝。许多年后,杨殿祥与他人谈及当年的情形时,还喜欢拿这一段来炫耀,可见其一生多爱张扬。
当然,怀着朴素的报恩思想,再加上血浓于水的亲情,杨殿祥是不会忘记常去接济二姐一家的。鲍家当时就已育有三儿一女,在那全民饥馑的年代里,这么一大家子人要想填饱肚子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因而杨殿祥每次去二姐家时,三个小外甥就围了过来,甜甜地喊着“二舅”,等二舅从衣兜里拿些好吃的零食出来给他们分开来吃。这些零食多是由同样在畜牧场里工作的、杨殿祥的妻子李亭秀偷偷装在肚子里带出来的。杨殿祥还常常把畜牧场里节余下来的白面用袋子装了,在晚上下班后悄悄然运出来放在自家所住宿舍外面的炭仓里,然后告知二姐夫在夜半时悄悄然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