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文学需要安静
作者:郭军平  发布日期:2012-10-13 02:00:00  浏览次数:3137
分享到:

文学不是名利场,文学需要安静。

这是我在莫言获诺奖之后的第一个反应。对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中国首个诺奖,我真诚地表示祝贺。莫言的作品我读得不多,熟悉的就是他的被搬上银幕的《红高粱》,印象中《红高粱》好像是一部中篇小说。莫言的作品语言给我的感觉是冲击力强,比较粗犷,豪悍,不是一般书斋化的语言。他的语言有一种旷野中的野高粱的味道,泼辣而迷人,生活味浓是形成莫言语言特点的主要原因。这在作家获奖之后的感言中有对扎根在家乡,又从家乡浓郁的风土人情里所获得的创作灵感的感谢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家莫言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这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在作家莫言获奖后,舆论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短时间内在全国迅速形成了一股“莫言热”。对于“莫言热”我不置可否,但是相对于纯文学相对疲软的今天,“莫言热”能否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这难以评估,但这至少了引起人们对于冷寂的文学领域的广泛关注,或可掀起一场空前的“文学热”。这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将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莫言获奖的确是鼓舞人心,振奋人心的。

在作家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各类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有高度赞颂的,也有深挖墙角的,还有羡慕追趋的,也有极具嫉妒的。人们的这一种反应本该正常,因为至今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中国还没有一个诺奖。今天莫言打破了这个沉默,死寂,这在中国大地上无疑于似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一样,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不过这个原子弹是精神的原子弹,这一种震撼无疑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的心理反弹的。在我看来,舆论界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是对于这一重大消息的强烈反应,不应产生奇怪,确属正常中的正常。

其实不管外界怎么样评价莫言获奖,无论是官方意见,还是民间意见,我个人觉得既不能过于拔高评价,也不能乱泼冷水。对于文学创作还是科学发明其实都需要一颗安静的心灵,过分的瞩目于诺奖的名与利其实都是对于文学或者科学的亵渎,那也是行外人对行内人的极大的不理解。

我在一段新闻报道中看到,就在作家莫言获奖之前,莫言还正在老家赶集。瞧,作家莫言多么悠闲,多么淡定。而我们的很多媒体在莫言能否评上诺奖这个问题上却是大加评论,有看热闹的,有说风凉话的,也有抱以期待之心的。其实,我估计作家莫言对于能不能获奖,都没有放在心上。无论获不获奖,在莫言的文学创作上,现实就摆放着那么多的作品,就那些作品已足以让他欣慰,也足以证明他这一生是无悔的,是饱满的。评奖不评奖其实并不能带来多大的幸福。

幸福的意义本来就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心,而这个幸福过程,我想大多数体现在作家有了灵感后进入创作的顺利的过程中。而当作品面世以后,人们怎么评价就是他们的事情了,对于莫言而言,无需争辩,也无需自吹自擂。幸福的是自己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鲜活活的文学生命。倘若受到了读者的青睐,那自然就是另外一种收获了。而评奖,不论怎么样的奖也只能是进一步证明他的作品的意义,肯定他的劳动成果,促使他进一步为伟大的文学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倘若是外行人认为的名和利,那其实是不利于心灵的安静和创作的。有些行外人太多的关注奖项,关注奖项的意义,关注奖项的金额,寄予以这样的诱惑来刺激人们投入创作,其实这是一种误导。文学创作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取什么什么奖项,获取多少金钱,而在于是否能以一颗安静的心深入生活,深入人性,进一步写出伟大的作品,写出让更多的读者喜欢的作品。

因此,诺奖需淡定,文学不是名利场,文学需要安静。就中国自古到今的文学而言,并不是拿到了诺奖的文学就是代表中国文学到了最高峰或者是说莫言的文学成就就超过了先秦诸子,唐诗宋词,李杜大家,或者是唐宋八大家,曹雪芹,鲁迅,巴金,矛盾等,要说哪一个文学大家能够登上文学大家的高峰,这恐怕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吧。




评论专区

瑞门2014-11-20发表
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十分精彩。莫言的得奖演说如何,十分震惊?安静-------等待-------
进生2014-11-20发表
文学是安眠的火山。我很认同此话。所以也赞同文学需要安静。对一个民族来说,不能也不敢轻视休眠的火山,因为脚下就是她的地盘。
进生2014-11-20发表
瑞门兄,不妨你我猜一下莫言的得奖演说。我先猜,基调类似安红介绍的他的那些语录风格,其一,很能锻炼读者反其意用之与之“对偶”;会有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思,一如他现在对抄书的解释,以示其为人的品格一致,其二; 三嘛,会比较接近“诺贝尔”家族的大话题,不会离太远,文学的话题。但那张空起的椅子,他是清楚表明了立场的,应该释放。理由无需问。所以,我的态度,当然该祝贺。安静地听,却无需等待什么。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