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怒”说
作者:郭军平  发布日期:2012-10-18 02:00:00  浏览次数:2731
分享到:
   盖“怒实乃人之七情六欲之一大恶魔。
        每当人怒气发作,必然面红耳赤,血脉喷张,气血涌动,毛发尽竖,目眦欲裂,有难以作控制状,必见物砸物,见人打人,以尽力发泄其胸中戾气。
       当怒之来也,其必气势汹汹,如潮翻浪涌,有冲垮堤坝之态;亦如狂风暴雨,有摧朽拉枯之势。
       怒之不控,则必导致恶果,理智丧失,斯文扫地,文明不存,或恶言相向,或拳脚相加,大则伤人害己,小则伤身动气,损害身心。故怒不可不控。
        今有无聊之人闲聊国事,因言语不和,遂生争吵,继而怒气发作,打死友人,酿下大祸。亦有前多日因抗议日本人购买钓鱼岛,多地发生打砸烧等破坏行为,以致使爱国行为变成害国行为,亦深为理智之人们所不齿。
       制“怒”之戒言,前有古训,孔子讲“人之年少,戒之在斗。”盖血气方刚,易生祸端。林则徐每每以“制怒”之警言悬挂眼前,用以自励;而崔瑗则以佩戴玉器用以自缓,以防戾气横窜。
       盖因“怒”气发作,惹下许多无由端的事例太多,而更多成为前车之鉴。古有张飞怒打督邮之祸,后又有责打下属之灾,并为此丢掉性命之教训;亦有刘备怒发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不听孔明之劝诫及众人之善言,而致兵败夷陵,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下场。后亦有吴三桂为红颜冲冠一怒,引入清兵南下中原之祸举。
       盖“怒”实为理智之大敌,不可不制,不可不防。当怒气来时,当思后果之严峻,后果之难以预料,局面之难以控制,故怒气自消。《内经》养生称,以恐制怒,不无道理,其中原因为怒则气上行,恐则气下行,故而制怒之法莫若“恐”字。
       “恐”字一法亦多在于“联”字,联想“怒”之后果,必然是鸡飞蛋打,同归于尽,人亡政息,则怒状自消。亦可做以晴天丽日之联想,多想人生悠游自在之事情,则胸怀自然宽广,眼界顿宽。
       而“怒”之疗治一大法还莫若学儒,学儒家之爱人之道,学道家清淡之说,学佛家虚无之理。则人之胸怀渐大,容人之器量也会非凡。
一想那有大海般胸怀的曹孟德能容下曾作过讨曹贼之檄文的陈琳,不光不杀他,还竟然赞读陈琳的文章让我全身汗出,头痛病顿消;二想那竟然有吞天吐日之志之武则天,读罢骆宾王之讨武曌檄文竟然不怒,反而哑笑宰相失察,没有重用这个人才;三想共产党人那捐弃前嫌不计前仇呼唤全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民族大义。
       凡此种种,都是涵养身心,涵养气量的大教材,故当懂得民族大义,家国之难,胸怀天下苍生的时候,一切个人眼前的鸡毛蒜皮之小事都不过是一砖一瓦之绊脚石,没有必要计较在胸。
       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勾践能十年卧薪尝胆,娄师德能唾面自干,都是想的大担当。正如一禅家语所说:“今有人侮我,辱我,慢我,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诈谲欺我,则奈何?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而这何尝不是一种大境界。
       故而制“怒”这一恶魔,自有理疗办法,这就是:胸怀天下,胸怀正义,胸怀人民,明确大是大非,公私分明,不为个人之鸡毛蒜皮无聊之事挣个高低;处事明智理性,能分清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处事有度;为正义之事业,敢于挺身而出,怒而有理有节,为国家人民赢得尊严。

上一篇:洪門精神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