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闲谈人名
作者:李洋  发布日期:2010-02-22 02:00:00  浏览次数:3357
分享到:

我的朋友结婚一年多了,目前没有孩子,却和太太为了将来孩子的名字,探讨过多次,有时能争论得面红耳赤,似乎孩子的名字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福分与未来。

无论是高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时,或多或少都想有个“说法”。很多中国人有自己的习惯,比如世袭沿用家谱,以此传宗接代。可以相信,中国人的名字,学问最大,讲究最多,甚至能在名字当中体现出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代风采和个性追求。

远了不提,从周围几个朋友的大名说起:

“张建华”,当是1949年生人,据说在那个时代,诞生了几十万个“建华”、“建国”、“解放”、“国庆”等等爱国之男女。

到了1950年,抗美援朝志愿军奔赴前线的同时,看家护院的媳妇们又忙着生了一大堆“援朝”,我就有两个“援朝哥”,一个“援朝姐”。

掀起大炼钢铁时,“王跃进”、“董炼钢”们又应运而生。

1966年文革开始,不但新生儿的名字有意无意地顺应了那个时代潮流,甚至很多年过半百的老人们,也将自己固守了几十年的名字,改成了让伟大领袖看着顺眼的字眼。我们的街道主任,就是在那个年代由“史凤霞”变成了“史卫红”,还将自己的改名心得写在了胡同的黑板报上,“卫红”,自然用红笔予以强调,“凤霞”二字则倒过来写,还打了个“X”,因为那“凤”字很像资产阶级臭小姐的名字,并声称这不怨她,赖她妈。乒乓名将“马文革”这个名字,竟然也叫响了一个中国、半个世界,和他类似的时代产物如:“卫东”、“卫党”、“红旗”、“红军”等等,简直举不胜举。当时一个姓“甘”的县委书记很出名,因为他不但一心一意跟党走,还将自己的大名也改成了“甘革命”。前段时间认识的一个朋友,开始总叫她的英文名字或直呼其姓:“欧阳”,后来才知道,她的全名是“欧阳武装”,顿时,在我的眼里,一个原本娇柔的小女子,开始散发火药味了。

依据时代特色起名字,并非下策,只要那不是一个被后人嘲笑、被人唾弃的时代,自然有其值得炫耀的纪念意义。著有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云断澳洲路》的旅澳华裔作家,将自己的笔名定为“刘奥”(留澳),点明了地理位置,亦体现了作家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心态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斗志。可惜,我至今不知道他的真名是什么,也许没有必要知道。

现如今,整个世界一片喊“发”声,那些听起来直白甚至俗气,却非常实惠一劳永逸的名字开始吃香了,比如:“赵满金”、“钱开福”、“孙来财”、“李富贵”等等。这些名字,基本上不受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代风采、个性追求的限制,但它们让人嫉妒,谁不愿意黄金满地,谁不愿意福去福来,谁不愿意财源滚滚,谁不愿意富贵荣华呢?可惜,我父母给我起的名字,跟“发”字相去甚远,而这个“洋”字,似乎早已决定了我的命运,背井离乡,远渡重洋,而发不发“洋财”,他们好像不在乎。

孩子们的名字,自然大多数来自他们的父母,为孩子起个好名字,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愿望和责任。百分之九十九的名字,都是在孩子未出生前或第一声啼哭时,已被父母确定了,孩子们的选择机会等于零。每个人的姓,是世代延续下来的,通常无法改变,关键在姓与名的组合。很明显,有些姓和名是不宜组合的,否则就会闹出笑话,甚至让人借题发挥了。

我在文工团的时候,一位姓“逄”(PANG)的朋友让众人给他即将出生的孩子起个名字,大伙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不少,类似“逄边”、“逄勇”、“逄小林”、“逄青山”等等,我突发奇想,建议他选用“光”字,意为光明正大、光辉灿烂。他先说了声“好”,后来又琢磨不大对劲,“逄”和“光”一连读,就变成“膀胱”了,那怎么成?不久,他真的有了个孩子,当然没采纳我的建议。不过,“逄光”这个名字却在朋友中间叫开了。时隔多年,还有人问他:你的逄光(膀胱)长大了吗?

我还有一位模特朋友,小伙子又高又帅,可他的名字,使人难免责怪他的父母“无知”,他叫“杨伟”,朋友们见到他,总爱开玩笑:你是杨伟(阳痿)吗?还不快去见医生。还有:你的弟弟叫什么,是不是早泄?

在澳洲的华文报纸上,经常能看到一幅地产公司的广告,其中一位销售经理的大名非常醒目:“吴基拔”,我真的有心建议这位朋友改用英文名字,因为澳洲有这个便利条件嘛。所以呀,各位未来的家长,在给未来的孩子们起名字时,应当稍加谨慎,免得将来孩子们骂你。

谨慎归谨慎,在孩子们的名字上下太大的功夫,也未必可取,我就有过一次尴尬的经历,跟名字有关。

那天,第一次去墨尔本的中文学校教书,按照常规,我和学生们互相认识一下,我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以后,大部分孩子可以读出。我拿出了点名册,开始点名:“王志刚”。他回答:到。“周小红”。有个女孩子说:在这儿呢。“范亚军”。另一个女孩子说:老师,他回国了。“李学敏”。一个男孩子高高地举起手,没等我喊他,就站起来说:老师,那个子不念“学”,念“XIAO(),老师,你连我的名字都不认识,还当老师呢。全班同学,一阵哄笑。不瞒您说,眼前的这个敩字,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后来我特意查了字典,当“教导”讲。

倒霉吧?第一天上课,就让孩子们给玩儿了一把。接下来还有三十几个名字需要读,鬼知道是不是还会蹦出什么怪字来。我停顿了片刻,解释说:这张点名册复印的不太清楚,我接着往下读,如果没读到谁的名字,请举手。“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待我读完后,我知道下面会举着几只小手,因为有个别名字我吃不准,索性“跳”过去了。

中午休息时,我不敢将此事公开谈论,怕同行们笑话。无意之中,我看见了另一位老师的点名册,那上面,有几个学生的名字旁边,早已用汉语拼音注明了,显然,她比我聪明,没有当众献丑。

我们是来教孩子们识字的,却被孩子们(实际上是他们的父母们)教会了一些字,感激他们的同时,也想为自己辩护几句:听说那位“李敩敏”的名字,是他老爷借助词海给他起的,类似这种情况,在中国人的名字当中并不常见。古人暂且不论,现代人的名字,还是应以选择多数人认识的字为好,特别是孩子们长大了,与社会接触多了,那些靠查字典才能读出的名字,会带来诸多不便。孩子们小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可一旦发现后,恐怕为时已晚,这是父母的失策。

起名字,是有学问,但把学问做的太大了,会得不偿失、误人子弟。中国汉子大约十几万个,常用的字也就万八千,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人敢声称可以读出所有的汉子,何况,在当今时代,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给下一代起名字,大可不必难为自己,难为孩子,难为众人特别是我这种可怜的老师。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