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都市群像的写实主义者
作者:郭军平  发布日期:2013-01-04 02:00:00  浏览次数:2334
分享到:

----读当代作家俞胜的《城里的月亮》

当代作家俞胜的《城里的月亮》近期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书中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全国各大文学期刊发表的的几部很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我在阅读完《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我在学报当编辑》,《水乳交融》,《城里的月亮》,《老乡》之后,逐渐理出了作者创作的空间脉络:那就是作者始终是以都市这块土壤为舞台,让具有不同背景的都市众生为演员,演绎出了一幅光怪陆离的都市风情剧。

妙在作家俞胜始终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支点,以都市里的不同众生相为弧线,画出了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图景。这幅生活图景,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了都市众生的真实生活状态,领悟到都市这个丛林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作家以自己的视野和目力直视人生,首先不排除作家作为一个都市生活的体验者身份,正是因为作者有了人生的直接体验和领悟,因此在表现都市生活方面有一种独特的领悟力和洞察力。在作者塑造的人物群像里,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乡村这一种朴素文明的赞美的和依恋。作者笔下的都市底层者无论是“考研的我”刚做“学报编辑的我”,或者是“做木工的李胖子”,还是“汽车修理工的文生”“做小公务员的姚小帅”“经营花卉生意的邵建设”等,他们都可以说曾是乡村文明的代表,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性上朴素积极健康的一面;在他们的身上,都有经历过初到都市奋斗的的艰辛和痛苦,为了融入都市生活,能够体面而有尊严的在都市丛林里生活,他们善于打拼,在精神上和心灵上都表现出了勤奋实干而又谦卑自尊自爱的一面,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为了追求都市强者生活的愿望和期盼。

作者刻画这些都市奋斗者的群像,笔调始终充满着写实主义的锋芒,对于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作者毫不掩饰,大胆秉笔直书,直面现实,显示出作者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毅力。作为社会的良心,每一位作家都应该为那些生活的底层者服务,为那些最广大的群众服务,关照他们的生活,刻画他们的灵魂。因为芸芸众生,这些底层者才真正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关照他们,就是关照这个社会的基础,关照这个社会的未来。而俞胜作为当代作家中的一员,能够以现实主义的笔芒雕刻现代大都市里那些为了追求幸福,追求人生前景的新的都市群像,显出直面现实的眼光和气魄,这些方面是值得赞赏和借鉴的。

作为追趋于影视媒体并以之为潮流的风气下,有些作家以描写帝王生活,宫廷生活为卖点,以描写明星企业家大款豪族生活为热点,虚构历史,剥离生活,为了猎奇,不惜歪曲历史,编造离奇,不遗余力的进行想象,虚构,大胆嫁接,穿凿附会,以吸引眼球,明里看的热热闹闹,花红柳绿,然而静思这些东西有多少是能够直面当今,直面现实的。也难怪文学因此而遭致众人的诟病,这实在是文学有点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病而造成的。反观文学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矛盾,老舍,叶圣陶等大家无不以生活为厚土,以提倡“文学为人生服务,文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表现出文学追求生活的真,讴歌人性的美,表现生活的善,鞭挞生活的恶的审美本质。而现代文学史上这些优秀的理论源泉和创作实践也应当成为当代作家和艺术家们不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理想。而俞胜作为当代作家就能够很好地继承现代文学开创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把自己笔触伸向大都市里那些卑微而又高贵的灵魂,给我们展示出了新时代下新都市人群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这里面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值得反思的一面。我和老考考研的执著,我做编辑的正直品格,《水乳交融》里的李胖子的发达,《城里的月亮》的文生的好强,《老乡》里的姚小帅的无奈等等,都能使人们在作品里似乎找到自己的影子和足迹,产生心灵上的震荡和共鸣,而这正是艺术的典型性的结果。

同时作者的笔锋也离不开对城市里那些虚伪虚荣的强者的批判,如我考研里的崔大牛和小胡老师等人,我在学报当编辑的吴校长和老袁以及势利眼的丈母娘,水乳交融里颇有点城市无赖的樊慧娜,阻扰女儿自由婚姻的韩五姨,看不起乡里人的任静涛等。诸如这些艺术形象似乎在我们的身边也到处都有,他们一方面似乎是城市里的强者,而另一方面也不妨看作是受都市这个环境异化的结果。就如作者描写的姚小帅一样随着地位的提升反而也渐渐地丢失掉了先前的良好的品质,诸如大胆地收受贿赂,追求名利,显示着在都市这个特殊环境下人性的裂变。《老乡》在结尾以一首老乡见老乡的歌收尾,美好的歌声里传达出都市里的人们对于故乡的思念。我们与其看作他们是对于故乡的思念,其实何尝不是对于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美好的传统道德的思恋。

于是,在作者的整体的都市群像的描写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提醒到的有关都市文明建设的问题。是的,都市给我们留下的不应仅仅是繁荣昌盛的一面,而还应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在都市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里,如何能够在义与利之间建立一种美好的道德体系,确立一种人与人之间消除歧视,消除冷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公正公平的人际关系。而这恰恰应该是作家以小说来服务人生,服务社会,塑造社会精神的美好愿景。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