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东周三味》第一十四篇 官场不倒翁祭足
作者:宣言  发布日期:2013-10-17 02:00:00  浏览次数:2094
分享到:
       中国古代官场有两个不倒翁,一个是东周郑国的祭足,另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这两人不管君位如何动荡,朝代如何更替,都没有动摇他们的高位,一生享尽荣华富贵。
       不倒翁固然有他们投机取巧之道,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审时度势的才智。冯道不是这个系列故事的范围不说,下面来说说祭足的故事。 祭足在郑庄公时期就已经谋得权位,只是因为主子太强悍,所以他也就只能充当配角而已。
       虽说祭足不能率意发挥自己的表演技艺,但他不但没有在郑庄公的政治舞台上谢幕,甚至经常出演主角。特别是公元前701年郑庄公临死的时候,在立谁为新君的大问题上,更是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了祭足的支持,姬忽才顺利登基。
        郑庄公无疑是一个枭雄,枭雄不同于英雄,枭雄的君主都是多疑的。这样的一对君臣,自始至终能够相安无事就足以证明祭足的多智。原因?最主要是他很好把握住主子的心态,举四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庄公不满于被周桓王解除职务的时候,他知道庄公心理憋气想跟周王彻底撕破脸皮交锋。
       按照祭足的才智,他知道这样做对郑国不利,但一味反对,郑庄公必定难于接受,弄不好反而会让这股火发在自己身上,这样做可不合算。
       他比极左的高渠弥和极右的颍考叔聪明(详见《周郑君臣的文斗和武斗》),提出了折衷的做法,建议郑庄公先来一个投石问路----以偷割周王麦子来刺激周王。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避免了一下子的正面冲突,以后还有回旋的余地;第二让郑庄公出口恶气,尖锐的矛盾就会缓解;第三,如果周王受不了这窝囊气进一步冲突起来,过错也不全在郑国一方。
       第二个例子是在偷割麦子以后的一段时间之后,他看出枭雄的庄公不甘寂寞,就怂恿他主动去朝见周王修复关系,这也正合他的心意。
       等到庄公把热脸捂在周桓王的冷屁股时候,祭足知道自己当初的怂恿是失策。为了避免自己成为主子泄火的对象,他建议庄公假借周王名义伐宋,既有实际利益又能还击周王,这建议当然合郑庄公胃口。
       第三个例子是州吁统率五国兵马犯境的时候,祭足看出郑庄公胸有成竹的样子,虽说在问臣子,其实是要显示自己的才智。祭足清楚这风光应该让给主子,所以假装无计可施给主公一个发挥的机会。说来有趣,这么一个官场的游戏规则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今天的官场依然通用,这绝对是祭足当初所意料不到的。
       第四个例子就是确定世子这大事,当时躺在床上的郑庄公单独召来祭足说:“寡人有子十一,除世子姬忽外,突、亹(音men)、仪也有贵相,特别是子突。从长相看,其他三个似乎都不得善终。你看他们之中谁堪当大任?”这话很明显有废忽立突的念头。
       按照祭足的谋略,他肯定已经跟资深世子姬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绝对不愿意姬忽被废换上还没有沟通的姬突,所以明确表态反对。
       这一回祭足为什么敢逆主子的意愿?除为了捍卫自己以后的利益外,还因为庄公死到临头,即使翻脸也翻不了多久,只要世子不换,以后富贵还是自己的。
       再说,祭足反对的理由有二:一是姬忽立的时间很长,此时废掉将会引起动荡;二是姬忽拒绝与齐侯联姻足以证明他有自立、自强的气魄。
当年齐僖公打算把小女儿文姜嫁给姬忽,姬忽以“大丈夫志当自立,岂可仰仗于婚姻?”为由回绝了这桩美事。
       有两个理由冠冕堂皇,完全是为你们老姬家利益着想。这样一来,郑庄公也不得不打消更换继承人的念头,这事足以说明祭足审时度势、软硬得当的才智。
       到了姬忽上台,他有“捍卫”的功劳,加上儿子不如父亲精明,所以在郑昭公执政的一年时间里,祭足充当了保驾护航的角色,对郑国朝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乎祭足意料的是在第二年发生了宋国要帮助姬突夺位的事,在当时被擒的情况下,假如他继续“捍卫”姬忽,很可能会被杀掉,而参与合谋,一旦成功了其权势将更大。
       一个是“眼前亏”,另一个是“后来贵”,聪明的祭足当然选择做“好汉”不吃那个“眼前亏”。
       祭足叛变之后,整个夺位的计划几乎都出自他的手笔,不但使“夺位工程”圆满竣工,还避免了正面交锋,进而导致国家大动乱的发生,这更加证明祭足才智的不凡。
       郑厉公前后两次登基执政,第一次执政时间是从公元前700年开始,大约三年,在这段时间内,祭足有点利令智昏,差点让自己成为“倒翁”,因为他的相权到了膨胀的程度。
       大凡事物到了极限必定要朝对立面转化,他的擅权必然引起厉公的不满和反抗,他因此差点丧命,幸亏有了夫人一番“父重于夫”的高论说动女儿为父卖夫(详见《祭氏女卖夫救父》篇)才转危为安逐走厉公。
       在对待郑厉公的策略上,他采用了不退让、不容情的强悍作风,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果断决定逐君行动。
       接着在确立新君的时候,祭足力排众议迎回逃亡在蔡国的郑昭公,因为他清楚姬忽的为人宽厚不会记仇。
        昭公虽因他失位,也因他复位,所以不但不会收回权柄,还会再施新恩。事情果然如祭足所料,他的权势依旧欣欣向荣。
       郑昭公复位还不够三年被大将高渠弥利用祭足外出的机会弑杀,另立了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亹(音men)即位。即使如此,由于祭足的人脉关系根深蒂固,所以高渠弥等一帮新君的嫡系还是不敢抛开祭足。
       祭足虽然一时失去“君下第一臣”的位置,但依然拥有很高的官位。姬亹登基不足一年被齐襄公诱到齐国杀死,高渠弥被五牛分尸。
       姬亹死后,在重新定接班人的问题上,依然还是以祭足的意见为主导,他再一次力排众议反对迎回郑厉公姬突,因为他洞察厉公有仇必报的为人。
       最后,大家还是不得不依照他的意见立了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仪为新君,这样的结果当然是祭足再次荣登“君下第一臣”宝座。
       祭足生前郑厉公无所作为,他死后,郑厉公才有机会复位,这是后话。
      【 本篇名句】大丈夫志当自立,岂可仰仗于婚姻?
      【点评】祭足虽是不倒翁,在玩弄权术方面很有一套,但跟后来齐国的管仲、楚国的子文、秦国的百里奚还是不够资格相提并论。
      祭足不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伟大的政客。不但不能引导郑国走向强大,反而是越辅助越衰弱,最后是在楚国崛起之后沦为小国。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先是楚、齐,后来是晋、楚,郑国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夹在强国之间受辱、受气,这是郑武公、郑庄公所料不到的憾事。
当今的社会也有不倒翁,但不倒翁头是圆的,下身也是圆的,看起来只是滑稽并不可爱。
       历来君家无亲情,为了君位兄弟互相残杀是很平常的事。庄公十一个儿子,幸亏才四个在争夺,不然将更加混乱。虽说如此,内乱也持续了二十来年,代价就是国家的衰弱。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